宠文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第181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章节:第18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李商隐的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纠正了古文提倡者全盘否定骈文的片面性,又以注重感情和气势改变了骈文过分追求形式美而忽视内容充实的弊病,这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李商隐从元气自然论的文学本源论出发,在诗歌创作方面,特别强调要言志缘情,抒写性灵",而且,"他所说的'志'不是狭隘的儒家政教,而是泛指各类诗歌中诗人之志"。可见,"李商隐不仅在散文理论上是对以韩柳为代表的古文理论之否定,在诗歌理论上也是对元、白早期诗论为代表的新乐府理论的否定。"

            八、作品集的新整理

            和诗文研究一样,本世纪李商隐作品的整理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李商隐诗集新的整理。1985年1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叶葱奇疏注的《李商隐诗集疏注》,这是本世纪大陆出版的第一部李商隐诗的新的全注本。本书原诗以清朱鹤龄本为底本,参校北宋本、南宋本(清陆敕先校订本)、钱谦益抄校本及《才调集》、《文苑英华》等,校记附于注释中。本书除正文外,设有"注释"和"疏解",疏解不仅绎述诗意,对诗的作年和时代背景,篇中的兴寄和寓意,以及运笔深婉、用典用字隽永之处,也加以阐述。书末所附李商隐的史传年谱,历代有关他的重要诗话选录等资料,也很有参考价值。

            和叶著相比,刘学锴、余恕诚编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则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李商隐诗歌作品整理的集大成性质的著作。该书是李商隐诗歌的会校、会注、会评、会笺本。校勘方面,用明刊汲古阁唐人八家诗本为底本,参校了明嘉靖蒋氏中唐人十二家本、明姜道生唐三家集本等明清刊本、抄本,并以唐、宋、元三代主要总集、选本进行校勘。不主一本,择善而从,力图校定一个集合各本之长和诸家合理校改意见,同时又能较全面地反映各本文字异同的会校本。诗歌编年方面,在充分吸取冯浩、张采田等人考证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对李商隐的"江乡之游"与"巴蜀之游"及大量系诗进行辨正。不编年的诗,按题材、内容相近分类编次。注释方面,主要是在鉴别正误当否的基础上,舍弃旧注中一些明显的错误,删削少量明显重复者,其余则一概收录,便于研究者的比较选择,或从不同方面加以利用。笺评方面,先大体上按时代先后排列历代对一首诗的笺解与评论,然后再以按语的形式表示编著者对这首诗的意见。会笺、会评汇集了自宋至近代众多评家、注家和学者对义山具体诗篇的解说与评论,内容涉及考证本事、叙述背景、阐明旨意、论文谈艺等各个方面,甚至由此引发对义山其人其诗的总体看法。书后附有李商隐的传记资料、各本序跋、书目著录、李商隐年表及编著者关于李商隐生平事迹考辨等有关资料。

            本世纪还新出版了一些李商隐诗歌的选本,如安徽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选的《李商隐诗选》、陈伯海选注的《李商隐诗选注》、周振甫选注的《李商隐选集》、王汝弼、聂石樵的《玉溪生诗醇》等,均各有特色。

            虽然目前尚未出现一部新的李商隐文的整理本,但刘学锴、余恕诚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据他们发表的《〈李商隐文编年辑注〉工作设想》介绍,他们已开始将商隐所有存世之文(包括《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及新辑佚文)合为一编,按年编次,辑录诸家笺校注释、系年考证,并加上编著者考订补正的成果。预计全编(约150万字)可在1998年年底前完成。

            另外,刘学锴、余恕诚还整理了《李商隐研究资料汇编》,已交中华书局,不久也将面世。                                                              

        第二节    温庭筠研究      

            温庭筠虽是与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著名诗人,但是,无论从研究的深度还是研究的广度看,人们对他的生平和诗歌的研究都远远不及李商隐研究。本世纪前半叶,学界主要对温庭筠生平进行了的一些资料整理和考证,诗歌研究则显得较为零散和肤浅;五十年代初直至七十年代末,是温庭筠研究的萧条期;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在继续深入探讨其生平事迹的同时,逐步对其诗歌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使得温庭筠研究在世纪末初步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局面。

            一、生平研究

            早在三、四十年代,学界就已对温庭筠的生平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934年,夏承焘发表了《温飞卿年谱》,该谱穷搜博引,钩沉发微,首次对温庭筠一生重要行事逐年进行了考订,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同时,邹啸的《温飞卿与鱼玄机》、《温飞卿与柔卿》探讨了温庭筠与两位女诗人的交往情况。此后,顾学颉又先后撰著《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诗旧注辨误》、《新旧唐书温庭筠传订补》,在厘定旧说之谬的基础上,对温庭筠的生平事迹作了进一步的整理。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温庭筠生平进行了更为深入、全面的探讨,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有陈尚君的《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王达津的《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黄震云的《晚唐诗人温庭筠是温彦博的七世孙》、《温庭筠籍贯及生卒年》、顾学颉的《温庭筠交游考》、陈尚君的《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牟怀川的《温庭筠生年新证》、徐匋的《温庭筠入蜀考辨》、黄震云的《对〈温庭筠生年新证〉一文的意见》、牟怀川的《关于温庭筠生平的若干考证和说明――兼驳〈意见〉》、徐匋《温庭筠从宗密禅师结社考》、牟怀川的《温庭筠从游庄恪太子考论》、黄震云的《温庭筠累年不第偃蹇终生及其原因考》、徐匋《温庭筠开成年间事迹考》、刘范第的《温庭筠贬谪时地辨》、彭志宪的《温庭筠未曾再贬及有关问题》、殷大云、黄震云的《温庭筠生平纪事和诗文系年(上、下)》、牟怀川的《温庭筠改名案详审――兼辨两〈唐书·温庭筠传〉之误》、梁超然的《温庭筠考略》等。

            综观上述诸多成果,研究的焦点又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

            籍贯和世系  关于温庭筠的籍贯,《旧唐书》说是太原人,而《新唐书》则谓温大雅并州人。对于新旧《唐书》记载的歧异现象,顾学颉在《新旧唐书温庭筠传订补》中认为,"盖太原、并州系一地,唐属河东道。唐初为并州,后改称太原,祁其属县也。庭筠传以郡概县,省祁字;大雅传从唐初名:实则所指系一地也。"顾氏此说为夏承焘所沿用,并被采择到《温飞卿系年》中。陈尚君在《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中则指出,"史称庭筠为太原祁人,系指郡望,并非家居所在。""庭筠一生,从未涉足太原一带,所作诗文,也不以太原为乡土。他常提到的故乡,均在江南。""庭筠占籍应即在无锡附近。"而王达津在《温庭筠生平的若干问题》中则对陈尚君这一新说提出了商榷,他认为,"温籍贯太原,但寄籍却不在江南。陈尚君说未确。温庭筠应家鄠县。"随后,陈尚君又在《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中,又对王达津说进行反驳,并对其观点作了补证。与王达津文差不多同时发表的黄震云的《晚唐诗人温庭筠是温彦博的七世孙》、《温庭筠籍贯及生卒年》两文也对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温飞卿系年》引顾学颉说"太原并州系一地"说作了订补,他认为"并州是太原,这是温庭筠的籍贯。"

            史传谓温庭筠系温彦博的裔孙,清代学者赵绍组在《新旧唐书互证》中提出疑义,其理由是世系表不载庭筠,《旧唐书》也未言温庭筠系彦博之裔。对于赵绍组的质疑,顾学颉《新旧唐书温庭筠传订补》引庭筠开成九年秋呈友人一百韵诗,证明飞卿为彦博之后"无可置疑"。后来,黄震云在《晚唐诗人温庭筠是温彦博的七世孙》一文,又对顾学颉说作了补证。另外黄震云还在《温庭筠杂考三题》中对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温飞卿系年》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纠正,并重新列了一表。

            生卒年  温庭筠的生卒年是本世纪温庭筠研究界讨论得比较热烈的一个问题。飞卿生卒年,史籍无徵。夏承焘在《温飞卿系年》中首次作了考订,他认为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以下简称《感旧》)诗中的"李仆射"为李德裕,又引温氏《开成五年秋,......一百韵》(以下简称《百韵》)进行对比,定二诗同为开成五年(公元840年)之作;又由《百韵》诗"收迹异桑榆"句,逆推温氏约生于公元812年。顾学颉的《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旧注辨误》虽然推论与夏承焘无大出入,但他认为温与李仆射(李德裕)年龄相差约三十岁。按此推算,温庭筠约生于公元817年。

            和顾、夏二文不同,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则在征引更多材料的基础上,认为《感旧》诗中的"李仆射"并非"李德裕"而应为"李绅",并初步推算出温庭筠的生年,约在德宗贞元十七年,即公元801年。稍后发表的王达津的《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则主张复用夏承焘、顾学颉等人摒弃的"李蔚"旧说,又说温作《百韵》诗时正年轻,认为温庭筠应生于公元824年。陈尚君《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则对王说进行了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