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第118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章节:第118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该文认为,孟浩然诗歌的艺术造诣同样是有他不可磨灭之处:第一,诗人的诗有由用世心的执着和不屈于权贵的豪迈而形成的一定的风骨,起着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二,他描写山水景物,兴象宏阔、高远、清新、豪逸,自有它艺术的魅力和影响;第三,孟浩然的诗更近于自然,佇兴而发,不假雕琢,比之王维,仍有工整与不求工整的区别;第四,孟浩然诗更接近现实,比陶、阮以及陈子昂诗要更明朗化,这也是诗歌新的动向。

            陈贻焮的《孟浩然诗选·后记》对孟浩然诗歌独特的艺术精神作出了确切的阐发。文章指出,孟浩然的田园、隐逸诗虽然没有较广阔的内容,但侧重于写在襄阳村居时的种种高雅行径和闲情逸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习了陶渊明写诗的经验,重视清新而浑然一体的感受,通过一系列的诗歌创作,以襄阳江村和本人为原型,经过艺术概括,竟成功地创造出一个幽雅、恬静的意境以及与此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而形成了清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增添了别有韵致的奇葩。文章还抉发出孟浩然诗歌创作的艺术精髓――"妙悟",进行了独到、深入的分析。认为孟浩然作诗,虽不像韩愈、孟郊诗派那样"钩奇抉异",在构思和表现上惨淡经营,也不像寒山、拾得那样信口吟哦,率而成章,而是有待于"妙悟",即诗人在生活中触景生情,忽有所悟,一悟之后,则诗思如泉,泻于笔下,这样往往能写出好诗来。文章还对人们常常忽视的孟浩然诗歌"浑健"的一面稍加强调,但是"冲澹仍然是它的主要艺术风格"。

            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些专论孟浩然诗歌艺术的论文虽然角度各异,但少有进一步的深入。

            陶文鹏的《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专门探讨了人们很少注意的孟浩然诗歌理论,故显得角度新颖。文章通过对孟浩然谈诗的诗句的钩沉整理,发现孟浩然很重视诗歌着重写心灵、抒发感情这一美学特征,强调"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还明确表示反对当时那股内容空虚、词藻浮艳的形式主义诗风,提倡应以《风》、《雅》式的作品积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猛烈抨击、扫荡诗坛上的齐梁颓波;孟浩然诗歌创作中的美学追求是"以清真为核心,在清空、清幽、清淡、清旷的多种美感中洋溢着清新气息";文章最后还对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它"较早地反映了盛唐时期审美风尚的变化,并体现了当时诗人们共同的美学追求","是由陈子昂过渡到李白的诗歌美学观的一座桥梁","对于盛唐诗风的继续发扬,无疑地起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葛晓音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对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且颇多新意。该书首先指出,"从山水诗发展的历程和地域来看,孟浩然可说是在神龙至开元前期吴越和荆楚两地山水诗兴起的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南方山水诗最高成就的代表。"在对孟诗具体分析时,作者认为,"孟浩然将兴寄引入山水诗,尤其是近体,是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孟浩然多次在山水诗里强调兴的发生,这在开元以前的山水诗里是罕见的。"他"明确指出了人对自然的会心在山水诗创作中的重要性","使山水清兴和托喻寄讽的'兴'在理论上区分开来了。"作者最后总结道:"孟浩然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前辈诗人,其'经纬绵密'(      殷璠《河岳英灵集》)之处仍残存着山水诗从初唐之繁实转向盛唐之清空的过渡痕迹。但他以比兴寄托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并从题材和精神旨趣两方面将田园隐逸和山水行旅结合起来,使陶渊明的感受和谢灵运的观赏融为一体,以不刻画不雕琢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直寻兴会,寓情致和故实于鲜明的兴象之中,继陶渊明所开创的以意为主、由情见景的意境和平淡自然的风格之后,又形成了情景交融、意在象外的意境和冲淡清旷的风格。其强调  '发兴'的创作体会和淡化意象、注重传神的表现艺术,给盛唐山水田园诗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经验,因而在王维之前,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并代表南方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与北方的王维构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两座高峰。"

            另外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学术界曾经就孟浩然的《春晓》诗进行过讨论,在这两次讨论中,《光明日报》都曾就讨论的情况作过综合报道。

            孟浩然作品的整理  本世纪对孟浩然作品的整理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陈贻焮的《孟浩然诗选》是较早出现的一部孟诗选注本,该书对孟浩然的37首作品作了编年。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徐鹏的《孟浩然集校注》、赵桂藩的《孟浩然集注》都对孟浩然现存诗歌作品作了校勘、注释,虽然它们在一些作品的注解和编年方面存在着分歧,但也都各有其贡献。

            另外,刘文刚的《孟浩然佚诗新辑》、房日晰《孟浩然诗辨伪》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节    王维研究      

            一、本世纪王维研究概述

            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兼画家,他多才多艺,在当时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身后也得到历代诗评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称赏。

            本世纪前半叶的王维研究很有限。王维研究的专著只有日人梅泽和轩著、傅抱石译的《王摩诘》,而且此书以介绍王维的绘画为主。其他的著作则是将王维与陶渊明或孟浩然合论的;专题论文有两三篇,其中只有朱湘的《王维》是专论其文学成就的。相对说来,傅东华的《王维诗·导言》对王维诗的艺术旨趣及其原因的探讨较深入些。

            本世纪较早全面、深入地研究王维,给王维以客观、公正评价的学者,是陈贻焮。他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和六十年代初,先后发表了《王维的政治生活和他的思想》、《论王维的诗》、《王维生平事迹初探》、《山水诗人王维》、《王维的山水诗》等系列论文,对王维的生平、思想和诗歌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又编选了《王维诗选》,该书选诗一百五十二首,注释甚详,《后记》直接为诗人作传,资料翔实,推断稳妥,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学界研治王维所可信赖的材料。

            本世纪王维研究的高潮是在八、九十年代。随着思想意识的解放、学术观念的更新,人们对王维的思想和诗歌艺术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王维的评价也越来越高。这一时期,学界除了对王维的一些生平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对王维思想尤其是与佛教禅宗之关系也有深广的探究,至于其诗歌艺术,更受到学界空前的关注和评论,人们从各个角度分析其诗(特别是山水诗)的意境和成就。1991年5月,全国首届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了,这次会议依据陈贻焮提出的希望成立王维诗歌研究会的建议,成立了隶属于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王维研究会",同时决定编辑出版《王维研究》。此后每隔两年,王维研究会就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王维诗歌学术研讨会,出版一辑《王维研究》会刊,极大地推动了王维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高了人们对王维在中国文化史、诗歌史上崇高地位的认识。九十年代末,王维作品新的校注本也终于面世了,这标志着王维研究到世纪末已经欣欣向荣、全面开花了。

            二、  王维生平研究

            本世纪上半叶的一些著作和论文虽然也涉及到王维的生平,但是都未有新的突破。陈贻焮的《王维生平事迹初探》是本世纪最早一篇对王维生平进行重新检讨的论文,该文除了对生卒年、擢进士第时间等向有歧说的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抉发了王维隐居终南山之时间、隐情。六十年代也出现了两篇研究王维生平的文章,即卢怀萱的《王维的隐居与出仕》、金丁的《王维丁忧时间质疑》。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谭优学、葛晓音、杨军、王达津、陈铁民、王从仁、陈允吉、张清华等学者相继撰文对王维生平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使得人们对王维生平行事的了解更为深入和细致了。下面将结合学界比较关注的几个问题,简要地介绍一下本世纪王维生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生年问题  王维的生年,两《唐书》没有记载,最早对王维生年进行考订的是清人赵殿成,他在《右丞年谱》中根据《新唐书·王维传》说王维享年六十一的说法,推断王维当生于武后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本世纪以来,学界对王维的生年问题曾经展开过热烈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公元701年说。这是赵殿成的旧说,在本世纪前半叶一直未有异议。陈贻焮于五十年代发表的有关王维的系列论文均沿用此说。

            陈铁民先是在其《王维年谱》中沿用赵殿成说,后来又针对王从仁、杨军等人对赵说的商榷,撰写了《王维生年新探》,维护赵说。该文在逐项辩驳王、杨等人立说的根据,又为赵说提出两条新的证据:一,王维《与魏居士书》中有"仆年且六十",通过考察文意,此文当作于入肃宗朝后,约在乾元元年之后,与赵说适相合;二,王维在《大唐故临汝郡太守赠秘书京兆韦公神道碑铭》中称"维稚弱之契,旷年弥笃",据两《唐书》韦安石父子诸传参考,知王维与韦斌唱和在开元二年以后,依赵说,其时王维十五岁;若按王、杨等人新说,王维年已二十三,显然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