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第85章

书籍名:《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杜晓勤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章节:第85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豪宕浩博,意味深长,风骨苍劲,清疏雅秀,不亚于欧阳永叔之《秋声》,苏子瞻之《赤壁》,李泰伯之《长江》,及黄鲁直之《江西道院》也。"又如:"禹锡之诗,冲淡温雅,秀丽疎朗,其研练字句,亦力求工秀。"

            五六十年代新出版的一些文学史加强了对刘禹锡诗歌的分析,而且所论也较前此的文学史著作远为深入、细致。如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一改过去文学史多只强调刘禹锡民歌体作品艺术成就的格局,依次分析了其咏怀诗、咏物诗、怀古诗、民歌体等四个门类的诗歌作品,最后认为,"刘禹锡的诗,律诗、绝句比古诗成就高,仿效民歌的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中科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则将刘禹锡专列一节,以示对刘禹锡的重视,而且该书对其民歌体诗歌的分析更加细致,说"这些诗的特点是保存着清新爽朗的情调和响亮和谐的节奏,能大胆吐露内心的情感,借助于比兴手法或双关语,使人感到真挚而又含蓄,比之一般民歌又要细腻、华美一些。"而且,"刘禹锡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近体诗尤其韵调优美,好诗很多",其风格是"雄浑爽朗,节奏也比较和谐响亮"。

            七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渊源探讨的更细了。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韩望愈的《论刘禹锡和他的文学创作》、韩望愈的《谈刘禹锡政治诗的思想艺术特色》、陈友琴的《略谈刘禹锡及其诗歌创作》、吴汝煜的《谈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美》、吴汝煜的《刘禹锡――中唐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吴汝煜的《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渊源》、萧瑞锋的《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萧瑞锋的《论刘禹锡诗的个性特征》、萧瑞锋《论刘禹锡的艺术追求》、萧瑞锋《刘禹锡诗歌创作道路之我见》、尚永亮《雄直劲健――刘禹锡贬谪诗文的风格主调》、何念龙《萧条异代      接武前贤――论刘禹锡对屈原的继承》等。

            其中,韩望愈《论刘禹锡和他的文学创作》一文虽然还带有"评法批儒"的痕迹,但对刘禹锡诗文的艺术特色也有一定的分析,如他认为刘禹锡"所写下的大量政治诗文,善于抓取有形的事物,截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片断,加以艺术的升华和概括,投向自己的政敌","刘禹锡的诗歌还具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吴汝煜《谈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美》认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美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取境美,"刘禹锡所造之境,往往寓明丽于高远之中,绚烂华赡而不失之繁缛,趣远情深而又鲜明如画。"二、含蓄美,"他的诗歌不事铺述而讲究'片言明百意',不主浅露而强调'境生于象外'。"三、音乐美,"他的《竹枝词》九首,每首的前两句主要吸取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大体上保持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在曲调上凄凉怨慕的特点,兼有两者之长,做到和谐与拗怒递用,又大量采用谐声双关、重迭回环等艺术手法,使之更加符合天地自然之声,因此表现出含思婉转的韵味。"      吴汝煜《刘禹锡》在论列了刘禹锡、李贺诗歌的相近处后,指出其风格之相异点:"刘诗的语言注重来历,善于融合典故和驾驭词采,显得沉著、流丽、精确;李诗务去陈言,只字片语必新必奇,显得幽奥诘屈、生涩。刘诗含思婉转,民歌气息很浓;李诗的音调凄艳悲恻,伤感低沉的情调很重。刘诗造境明丽清远,风神俊爽,李诗则诡异谲怪,虚慌诞幻。"吴汝煜《论刘禹锡诗歌的渊源》一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刘禹锡诗歌的渊源,文章最后认为:"他以杜甫为榜样,学慎始习,祖风宗骚,做到入门不失其正,故能恢宏气度,骨力豪劲;在《国风》、《九歌》的启发下,他比任何一位唐代诗人都更加重视从民歌中吸取艺术营养以丰富自己的才情;并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出发,远绍近取,转益多师,在创作方法、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技巧等方面广泛地向前辈作家学习,终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萧瑞锋《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一文则从豪迈的情调、壮阔的境界、雄奇的想象和刚健的语言四个方面论证了刘诗"豪健雄奇"的风格特征,其中一些论述颇为独到,如他说刘诗善于"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又如他说"刘诗惯于以'莫'字总领全句或全篇,用否定的语气来披示坚定的信念","使全句乃至全篇的语势如行云流水,语音如金声玉振"。以此来论证刘诗语言的刚健爽朗的风格,应该说是较为细致、准确的。萧瑞锋《论刘禹锡诗的个性特征》认为,胡震亨对刘诗的评语"骨力豪劲",道出了刘诗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不畏"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

            刘禹锡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十年代以前,人们对刘禹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有所认识,但是不太深刻、明确。

            孙琴安的《试论刘禹锡在唐诗中的地位》是较早论述刘禹锡在唐代诗歌史上地位的论文,文章从诗歌内容和艺术成就两方面着眼,"从刘禹锡现存800首左右的诗歌来看,在社会题材的广度和当时人民痛苦的反映上,虽然不及他同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是,就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在当时政治上所起的战斗作用来讲,却并不在白居易之下,更在一般诗人之上。""同样,在诗歌的艺术风格上,他也显示出了与唐代其他诗人不同的地方。......一般说来,刘禹锡的诗都比较明快,很少晦涩,无论是古诗、乐府、近体都有这个特点。而近体则写得更含蓄精炼。特别是他被贬期间,从民歌中吸取养料所写的《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涛沙词》、《纥那曲》、《踏歌词》等,更是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文章最后认为,"用我们今天的评诗标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的统一,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来看,那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当在王孟、韩孟诸家之上。如果说李白、杜甫是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李商隐、杜牧是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那么中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就是刘禹锡和白居易,他们两个人比较集中地代表了中唐时期的诗歌成就,这就是刘禹锡在唐诗中的地位。"吴汝煜《中唐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刘禹锡》则把刘禹锡放在韩愈、白居易、柳宗元、李贺等中唐著名诗人中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刘"走出一条与韩愈不同的创作路子","刘、白并称,实不相肖",强调刘禹锡在唐代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

            另外,八十年代以后新出版的几部《刘禹锡集·前言》中也有关于刘禹锡在诗歌史、文学史上地位的论述。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刘禹锡集笺证·出版说明》中就认为,"刘禹锡诗上承大历而予以新变,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采丰美而笔致流利,特别是其中的豪健之气,矫拔之致,读来别有一种深长的韵味,在当时就赢得白居易'诗豪'之赞。在诗史上与乐天并称刘白,其实刘诗拔戟自成一队,对后来温李诗派,有多方面的影响。"文章又认为,刘禹锡文章的成就"也可列入屈指可数的大家之内。......他的许多作品,往往具有想象丰富、说理透辟、比喻精巧、征引贴切、论证严密而气机畅达的特点。......在唐代古文史上,刘文能在韩、柳、白外别树一帜。"又如卞孝萱、吴汝煜在《刘禹锡集·前言》也认为"刘禹锡在唐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李商隐、温庭筠、杜牧、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徐文长、袁中郎、唐寅、郑燮等都曾经从刘禹锡诗中吸取过营养。特别是刘禹锡的《竹枝词》,至近代仍制作不衰。"文章最后还说:"刘禹锡是一位富于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作家。他的优秀作品在思想上是积极向上的,在艺术上是独辟蹊径的。"

            还有一些论文专门探讨刘禹锡对后世作家之影响,如卞孝萱的《刘禹锡与晚唐诗人》、卞孝萱的《刘禹锡与江西诗派》、吴汝煜的《刘禹锡对苏轼的影响》、吴汝煜的《谈刘禹锡诗歌的影响》、卞孝萱的《刘禹锡与苏轼》等。

            值得一提的是,萧瑞锋的《刘禹锡诗论》论述刘禹锡诗的的地位及其影响也颇具新意,如他认为,刘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地位虽然不是至高无上的,但较之韩愈、白居易、柳宗元等人,却是"未遑多让"的,而奠定他这一重要历史地位的,当然只能是他所取得的多方面的诗歌成就,只能是他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其成就和贡献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二、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三、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在探讨刘禹锡诗的影响时,萧瑞锋不但梳理了刘禹锡诗歌对中唐及以后中国历代诗人的影响,还将视野拓展到域外,从横向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刘禹锡诗对东瀛日本的影响,认为刘禹锡诗为日本的汉诗作者提供模拟的蓝本,从而最终肯定刘禹锡为"影响久远的一代'诗豪'"。

            刘禹锡民歌体诗研究  民歌体诗歌是刘禹锡诗歌作品中最为独特、最引人注目的创作成果,故也备受学术界的关注。除了前文所引述的专著、论文中有一些相关的论述,七十年代以后,还有相当多的论文是专门研究刘禹锡民歌体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