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宠文网 > 科幻小说 >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第50章

书籍名:《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    作者:丁子江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章节:第50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中美婚恋往往就在这种状态下骤然产生。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一般说来,中国人对待性和婚姻是非常现实主义的。

            婚姻,对男人来说,是为了传宗接代、香火不断,再加上有一个便利的泄欲之器;而对女人,则是为了在经济上终身有靠。性,对于男人来说,只是单纯满足欲求;而对女人则是满足男人的性欲换取某种利益或保障。

            旧时,中国的性关系几乎毫无浪漫可言,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

            第一个字是“买”。男人只要有钱就可以正房偏房、三妻六妾一大堆。民国以后至少两位数的姨太太制,而其数目乃斗富的绝对标准。多一个姨太太,就意味多一份宅院、奴仆组合、亲属照应和子女供养。否则买得起马却配不了鞍,岂非笑话。

            第二个字是“抢”。男人只要有权势就可以强占民女。据说当年四川军阀杨森抢来的女人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

            第三个字是“偷”。自古男人就身体力行“性解放”,传宗持家有妻,伺候照料有妾,但“妻不如妾、妾不如偷”,于是偷便成了时尚,不过此种行为大都为正大光明的。所谓偷,只不过乃某种性心理的刺激罢了。像杨森一类不讲究“偷”而霸道地一味行使“抢”,不一定为真风流人士所取。从皇帝、士大夫、乡绅到平民,各有不同的“偷”。乾隆皇帝是一种偷,《桃花扇》中的侯方域是一种偷,讨袁蔡将军是一种偷,“卖油郎独占花魁”又是另一种偷。公娼私娼形成了庞大的性服务网络,从而形成“笑贫不笑娼”的价值观。不过多少也有一点浪漫故事留世,要不然怎么有李师师、杜十娘、李香君、陈圆圆、赛金花、小凤仙和潘良玉名流千古呢?要不然你不会觉得咱中国文学史会黯然失色么?当然,还有偷他人的妻女,这就是人津津乐道的西门庆和潘金莲。

            辩证地看,上述三个字又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买中有抢,偷中有买,抢中有偷。逼人卖或逼人偷当然是抢,花钱引人偷当然就是买;从伦理和法律上讲,任何婚外性行为,不论抢还是买的也当然就是偷。有金钱存在必有“买”,有权势存在必有“抢”,而有情欲存在必有“偷”。《三言两拍》、《金瓶梅》和《红楼梦》等文学巨著不外乎是某种揭示中国旧时“买、抢、偷”性关系的百科全书。

            尽管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浪漫主义爱的优秀作品,它们反映了青年男女对浪漫爱的追求以及对吃人礼教的背叛,但并非是人们对待性爱的主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人们对待性和婚姻的现实主义态度,加上了一种新的形式,就是全面政治化,即婚姻与两性关系的政治衡定标准,例如找对象首先要非常现实地看对方的出身和政治面貌。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在骤然发展的商品文化大潮冲击下,人们对待性又从政治的现实主义突变为经济的现实主义。眼下,女人们找对象的标准是首先看对方的金钱和经济地位,而男人们则尽量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来换取女人的外在年轻和美貌。

            相比起来,美国对待婚姻和两性关系没有中国人那么现实,尽管前者对待其他个人权益和社会的发展并不像中国人那么不现实。

            在性爱和婚恋上,当“现实主义”的中国人碰到“浪漫主义”的美国人,两者之间的撞击是很有意思的。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1)

            美国当前的性爱观念和行为深受所谓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影响,而中国人还没有完全体会到什么是现代主义,就提前尝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滋味。所谓现代主义(Modernism)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都是相当模糊的概念。现代主义至少有四个基本含义:(1)社会性含义,表现为文明发展的现代阶段,以工业化、都市化、民主化为基本特征,来否定旧的权威、秩序、制度和社会形态;(2)宗教性含义,表现为任何在现代科学、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的影响下,对宗教传统的质疑、革新、挑战和批判运动;(3)哲学性含义,表现为用现代自律批判性的理性主义或经验主义的个人主义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来解释和探索自然界和社会生活;(4)艺术性含义,表现为以现代的创作手法,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颓废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来表现绘画、音乐、小说、诗歌、戏剧、电影、建筑等。

            总之,现代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否定和反动,以惟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标新立异向固有的形式和既定的规范挑战。可以说,现代主义是现代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经济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批判哲学的代表人物哈伯马斯宣称现代社会的科学、伦理和艺术变成自律的领域。换句话说,认识工具、伦理实践关系表达的理性结构操纵在专家手里。

            后现代主义的开先河者罗塔德以否定的态度揭示了所谓现代主义的思维特征。据他所称,现代主义是一种以元论述(Metadiscause)使之合理的思想体系,它借助诸如精神辩证法、意义阐释学、理想解放、劳动阶级的解放或财富的创造等“雄辩”得以发展;而以伟大历史和科学的描述来表达真理正义的社会则可称为“现代社会”。以工业化、商品化、竞争化再加民主化为特征的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也给社会本身客观自然界的惩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来人类本身的对抗、仇视、犯罪、争斗甚至杀戮;也带来来自人们内里的精神性和价值观的变态、反常、蜕化和解体。许多哲人把这一切都归结为现代主义带来的灾难。因此,他们寻求一种新途径来解决社会弊端的精神危机。于是,这种特征的思想探索便贴上了“后现代主义”的标签。

            所谓后现代主义者,往往并非是自称,而是他称,即不少当事人并不自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而是他人主观的归类。“后现代主义”并无确切的定义。詹克斯(C.Jencks)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悖论式的“二元论”或“双重性号码”,可将之看作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超越。在一定的意义上,它是最新阶段的现代主义或现代主义极端夸大了的变种。格林伯格(C.Greenberg)把后现代主义称为“人们所有热爱物的反题”或可当成在工业主义前提下文化民主主义美学标准的“弱化”。班纳德(W.D.Bannard)尖刻地指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无目的的、无政府主义的、无定型的、兼容并包的、表现为“边际型结构”的思想倾向,其目的在于我行我素的“通俗性”。胡森斯(A.Huyssens)乐观地称后现代主义为西方社会的“文化改革”。威廉姆斯(R.Williams)把后现代主义诗作“感情的结构”。意大利批评家塞维(B.Zevi)干脆将后现代主义归结为“古典主义的赝品”。还有的人把后现代主义等同于“虚无主义”、“折衷主义”、“多元主义”、“通俗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科学主义”、“后结构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新保守主义”、“后工业主义”以及“晚期资本主义”等等。后现代主义以它的不确定性引来不少新名词,如“超现代主义”、“反现代主义”、“非现代主义”和“晚现代主义”等。

            在一定的程度上,后现代主义是一切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的形形色色思想体系或趋向的大杂烩,也可称为因对付现代主义而结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不过在后现代主义中,也不乏相互对立的派别。敌人的敌人并非是友军,正如哈维(D.Harvey)所指出的,后现代主义成为各种冲突意见和不同政治势力的战场。甚至可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自身演化而不断脱胎出来的变种,并与其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挂。后现代主义在政治层面上,主要批判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层面上,则主要批判抽象的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大部分后现代主义者反对采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指示者与被指示者、潜性与显性(弗洛伊德)以及现象与本质(马克思)等模式。在哲学特征上,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否定由启蒙时期以来作为蒙昧主义和盲从主义对立物的以个人自律为标志的理性主义,并以一种非理性主义取而代之。

            对后现代主义可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现代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学家都具有某种“后现代主义”的色彩。一切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哲人,像杜尔克姆、韦伯、霍克海姆、班杰明、阿道尔诺、卢卡其、弗罗姆、萨特、马尔库兹和哈伯马斯等皆是如此(但他们在思维特征上又可以是现代主义者或反现代主义者)。从狭义上说,是指以拉康、德里达、福柯和罗塔德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阐释学”、“消解主义”等思潮。

            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森、德鲁兹、卡勒、哈维、哈桑、洛蒂以及女权主义哲学家哈钦等人。这些哲人进一步发扬了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罗塔德等人的理论。总的说来,他们大致同意罗塔德对后现代社会条件的讨论,如对社会的媒体化、繁荣化、消费化、官僚化、多族裔化、电脑信息化以及后工业化等的分析。他们指出,后现代主义是随着新社会经济秩序和新文化特征而产生的一种周期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