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煮酒侃三国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煮酒侃三国

第21章

书籍名:《煮酒侃三国》    作者:灿烂海滩
    《煮酒侃三国》章节:第2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除了基诺族之外,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不少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如佤族的祖先盖房子、编箩筐,相传就是诸葛亮教的,稻种也是诸葛亮给的。由此看来,诸葛亮南征之举,对于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之间的融合,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谁写的        

            看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人都记得这首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呢?要说起来,这道题目好象是非常简单的。我想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会回答: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一般的三国爱好者会回答:毛宗岗。其实,这两个答案都是错误的。这个问题不但能难倒一般的读者和三国爱好者,据《三国演义》研究会会长刘世德先生在一部著作中介绍,就连一些娴熟古典诗词的老先生都回答不上来。第一种回答罗贯中的,只要去翻翻罗贯中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就会发现:书中根本就没有这首词;第二种回答也不对,在毛本《三国演义》卷首的确有这首词,但因此就认为是毛宗岗所做,那又大错特错了。

            卖了这么久的关子,这首词的作者到底是谁呢?这首词出自《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杨慎(1488~1559),字用修,别号升庵,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杨慎出生于书香门第,是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自幼聪明好学,七岁习文,十一岁作诗,明正德六年(1511)高中状元,是四川省明朝唯一的状元,是年年仅二十四岁。杨慎由于禀性刚毅,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三十六岁时因为得罪了明世宗朱厚熄,先是被廷杖几乎致死,后被明世宗下令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最后死于戍所,终年七十二岁。

            杨慎虽然一生不得志,郁郁而终,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他不仅精通经、史、诗、文、词曲、音韵、训诂、金石、书画,而且对天文、地理、生物、医学等也有很深的造诣。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明史》本传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本文前面提到的这首词就出于《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第三段,是杨慎晚年在云南时期的作品。关于这首词的内容,后人点评颇多,评价很高,后来清初毛宗岗父子便把它移植到《三国演义》卷首,更是令这首词名扬世界,结果反倒使人误以为是毛氏所作,不记得其真正的作者了。                    

        掩卷而泣叹王允        

            记得小时侯听大人说起三国,说到王允巧设连环计,离间了大恶人董卓和猛将吕布,并成功除掉了董卓,心中不禁肃然起敬:好一个精忠报国、智勇双全的大英雄呀!但长大后有机会看了《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以后,心中却产生了另外一种别样的思绪,对这个以前认为的大英雄是又爱又恨,一时都不知道怎样来看待这个当年的偶像,思前想后,不禁掩卷而泣,心中感慨:可怜的王允呀!

            王允(公元137年——公元192年),字子师,东汉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被同郡人郭林宗誉之为“王佐才也”。同许多官僚子弟一样,王允很早就投身仕途,史书上说他“年十九,为郡吏,时,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允讨捕杀之”。年轻人血气方刚,疾恶如仇,立显书生本色。经过几年的官场生涯,王允脱颖而出,后来升至豫州刺史,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之时,特意召王允进行策划工作,请为从事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后,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初平元年(公元189年),代杨彪为司徒,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要说起来,后来被王允诛杀的董卓对王允还是很不错的。董卓掌权以后,“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把王允当成了自己的心腹。却不料王允早已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一直在想方设法除掉董卓。初平三年(公元  192年),王允利用董卓和其手下吕布的矛盾,  成功离间二人,分化了董卓集团,并把董卓推上了断头台。董卓被杀后,人心大快,士兵齐呼万岁,百姓载歌载舞,一时间,王允的威望达到顶峰。这一壮举,一直也后人所称颂,王允功不可没。

            不过,经过这场胜利以后,王允显然被冲昏了头脑,未能正确的判断当时的局势,自己拥有权利以后,也走上了董卓的老路,犯下一系列的错误,导致功败垂成。

            错误一:没有很好的处理内部关系。王允掌权以后,捕杀了很多曾经依附董卓的朝中大臣,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也是在董卓的关照下才得以生存;著名学者蔡邕因为听到董卓被杀而叹息了几句,也被王允下狱身死,加上自恃功高,“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造成清流人士及士大夫集团强烈不满,“群下不甚附之”;对待在刺董期间立有大功而且握有兵权的吕布,王允也是非常轻视,“以剑客遇之”,也就是说根本不把吕布当一回事,气的吕布“既失意望,渐不相平”。如此一来,文臣武将都是离心离德,何以服众?

            错误二:不懂得笼络人心。面对董卓死后留下的大量财富,吕布就提出“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按说这是个正确的建议,对于稳定长安的局势有积极作用,但王允却不与采纳。

            错误三:毫无战略眼光,书生气十足。原本铲除了董卓以后,其手下李傕、、郭汜、樊稠、李蒙上表求赦,如果王允能正确的判断形势,赦免其四人的话,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或许能得到宝贵的喘息机会。而王允的回答是:“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心里只想着除恶务尽,逼的这四人起兵造反。在这个问题上,王允显得还不如他一向看不起的吕布。

            王允刚愎自用,又不讲策略,焉能不败?初平三年(公元  192年)九月,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率兵围攻长安,王允再一次不听吕布提出的撤出长安的正确建议,决心以死报国,终被李、郭所害,时年55岁,宗族老幼,尽被杀害,同时也制造了更大的社会动荡和政局混乱。老百姓陷入更大的浩劫之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不能不说王允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王允,既有除乱臣于朝堂,缓危局于一时之壮举,又无挽狂澜于倾倒,救百姓于水火之伟略,他的的一生留给后人的只有无限的感慨和叹息!                    

        生子莫如袁公路        

            三国时期,群星荟萃,各种风流人物粉墨登场,展示了一幅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卷。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早期不可一世的群雄之一袁术的沉浮兴亡耐人寻味,给后世者诸多提示。

            袁术(?——199年),字公路,  汝南汝阳(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家世显赫,出身于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按现在的话说,就一高干子弟,群雄割据时期的一方霸主袁绍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们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成为各路诸侯之中实力之最强者。照道理莫说是复兴汉室,就算是统一华夏也是唾手可得,但最后却都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

            袁术早期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发迹得很早。仗着家族的背景和当时在朝中担任司空的父亲袁逢,袁术先后担任过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等职务。董卓专权时期,为了拉拢袁术,还特意任命他为后将军。这时的袁术倒是头脑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的狼子野心,和兄弟袁绍一样,借机逃出洛阳并迅速组织各大割据势力联合讨董。这时的袁术应该说是很有号召力的。同时他又利用长沙太守孙坚杀死南阳太守张咨的有利时机,占据了南阳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据地。不过在占据南阳后,袁术身上所具有的一些高干子弟的劣根就一览无余了:不学无术,眼高手低,原本南阳郡户口数百万,手工业、商业都十分发达,袁术根本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管辖,奢淫肆欲,征敛无度,闹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而袁术此时一味穷兵黩武,先后占领了扬州,豫州、司隶和荆州一部,俨然成为南方霸主。这时的他开始沾沾自喜,摆出了一副群雄领袖的臭架子,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出各种事端,弄了个损人不利己。先是和堂兄袁绍反目成仇,又同近邻刘表翻了脸,史书上说他“舍近交远”,其拙劣的政治眼光和手段可见一斑。

            袁术为人言而无信,重利寡义,令不少曾经投靠他的人失去信心而离去。孙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孙坚死后,儿子孙策和其旧部投靠袁术却一直得不到重用。袁术曾经许诺孙策,让他出任九江太守,但不久又变卦转而任命丹阳人陈纪为九江太守。袁术派孙策进攻庐江,又对孙策说:"以前用错了陈纪,现在如果打败了陆康,庐江太守一职就非你莫属了。"结果当孙策占领庐江以后,袁术却派自己的心腹张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