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煮酒侃三国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煮酒侃三国

第2章

书籍名:《煮酒侃三国》    作者:灿烂海滩
    《煮酒侃三国》章节:第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不过从事后看,陈宫的这次选择是失败的,实属有眼无珠,窝囊的很。吕布为人反复无常,在当时的名声就不好,加上既无纵横天下的抱负,又无识才用贤的头脑,对待陈宫显然没有象后来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的礼遇,使得陈宫不久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史载陈宫“为布画策,数谏于布,布每不从其计”,想象的出陈宫此时的心态。不仅如此,吕布对陈宫的忠诚有一定的怀疑(吕布最终败亡,由此可见一斑)。吕布手下郝萌反叛失败以后,吕布曾经追问郝萌的同谋者。曹性的回答是:“陈宫同谋。”当时陈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脸色非常难看。虽然当时吕布没有深究,但对陈宫还是产生了一定戒心的。吕布被困下邳之时,陈宫曾献御敌之策:“曹公远来,势不能久。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于外,宫将余众闭守于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外。不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主意是不错,吕布表面上也答应了,但吕妻的一番话立刻就让吕布转变了:“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于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说到底还是不相信陈宫,从这短短一席话,我们可以想象陈宫在吕布手下的窘境。这也注定了不久以后的白门楼兵败被杀的结局。郝萌反吕,陈宫会是同谋吗?我看不象。以陈宫“刚直烈壮”的性格、后来在白门楼对吕布的指责和慷慨赴死的态度来分析,显然有点“怒其不争”的意味。

            陈宫之死,非常悲壮。曹操对陈宫的大度是显而易见的。三番五次暗示陈宫投降,陈宫却是一心求死。不过,所谓“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和“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这一席话,也隐约之间透露出陈宫对曹操的期望。之所以一心求死,可能是显示名士气节:与其摇尾乞怜而遭人唾骂,还不如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陈宫这样做也符合其“刚直烈壮”的性格。(不过这话又说回来,在当时的环境下,所谓名士、勇将投降变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值得唾骂的,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最后,陈宫自己迈向了刑场。估计此时的他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会说出这样一句话:“真是窝囊!”                    

        爱美惹来的杀身之祸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本来没有什么错。不过有时候太爱美了,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事。记得小的时候,有一位师姐就是因为要减肥而天天吃白菜,最后终于因为营养不良晕倒在路上。在三国时期就有这么一位爱美之士---张裕,因为爱惜自己的胡子,把胡子修理的又浓又密,很是漂亮,不能容忍别人拿自己心爱的胡子来开玩笑,结果还被人怀恨在心,后来还惹来了一场杀身之祸。而这个杀死张裕的人居然就是一直以宽厚仁爱著称的刘备。

            据《三国志?周群传》记载(笔者稍微用上一些调侃来介绍):刘备入川和刘璋见面的时候,张裕当时曾经作为刘璋的下属在场作陪。可能是当时刘备心情特别好(本来嘛,天上掉下来了一个大馅饼,刘璋主动把自己请到益州,自己以前还在发愁找什么理由才能来呢,换谁谁不乐呀),居然开起了玩笑。他一看在座的张裕的胡子是又浓又密,顺口就来了一句:“我以前居住的老家涿县,姓毛的特别多,东南西北都是毛呀,当时我们的县令就经常说许多毛绕着涿县住。”本来这只是开个玩笑,也就是说张裕的胡子多,可没想到张裕一听火就上来了,居然拿自己最心爱的胡子开玩笑,还了得。他立刻作答到:“从前有一个做过上党潞长,后来又晋升为涿县现令的人,辞官回家以后有人给他写信,在加上尊称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写好,不是写潞少了涿,就是写涿少了潞,后来居然还有人写成了潞涿君。”这句话一说出来,当场就把刘备气了个半死。张裕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潞与露是谐音,而涿则是与啄谐音,啄又指的是嘴,加起来就是露嘴,这还不算,涿同椓也是同音,而椓指的又是古代的宫刑,暗指宦官,这话有点歹毒。刘备为什么这么生气呢?原来刘备没长胡子。你想那刘备原本就长的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本来就其貌不扬,按现在的话说,就一个性腺功能减退性巨人症患者,加上以当时的审美观,一个大男人连胡子都不长,不就更难看吗(大家还记得:古人大都以蓄须为美。关羽、太史慈都是以美髯而著称的,袁绍斩杀宦官的时候,还曾经把一些没有胡子的人都当成宦官给杀了)?这张裕也真够讨厌的,一见面就揭刘备的伤疤,而且这话又那么歹毒,刘备能不生气吗?不过当时因为张裕是刘璋的下属,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是把仇恨往心里咽了。

            不过后来等刘备在益州的地位稳固了,想想当年所受到的屈辱,还是没有放过张裕,终于找了一个理由把张裕给杀了。诸葛亮当时还为张裕求过情。刘备的回答是:“芳兰生门,不得不锄。”就是说就算是芳兰,如果长错了地方,也是要锄掉的。显然,刘备根本就没打算放过张裕,张裕最终也是难逃一死。

            陈寿把这一事件记录在《三国志》之中,应该说是有其含意的,史学家就是史学家,不会因为刘备留下宽厚仁爱的美誉而去可以隐瞒事实。不过等到了罗贯中的手上,自然也不会写进《三国演义》当中去了,如果这事情是曹操干的,罗贯中也许就不会手下留情了。                    

        从张飞的艺术才华说开去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张飞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长的就是五大三粗的,加上性如烈火,比较容易冲动,虽然也有粗中有细的时候,但给读者的总体印象是个勇猛有余而头脑不足的莽汉。

            正史上的张飞和小说中的描述基本上区别不大。《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大闹长坂桥、义释严颜、大败张郃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在陈寿的《三国志?张飞传》中历史上的确也发生过。陈寿给张飞的评价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不过,通过其它的一些资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位被后世公认的一介武夫也并不象正史和小说中说的那么卤莽,他很有书生气,称的上是个文人,书画方面都很有才华,应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梁朝陶宏景在他的《刀剑录》中,就记载张飞擅长书法:“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有人认为这个“刀铭”就是张飞自己写的。

            元代吴镇在《张益德祠》中也提到张飞擅工书:“关侯讽左氏,车骑更工书。文武趣虽别,古人尝有余。横矛思腕力,繇象恐难如。”

            明杨慎《丹铅总录》中说:“倍陵有张飞刁斗铭  。其文字甚工,飞所书也。”

            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明代陈继儒的《太平清语》中说在四川省流江县有张飞纪功题名。上面写道:“汉将军飞,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  。”可惜张飞的“立马铭  ”经过千百年的风剥雨蚀  ,已不复存在了,目前尚存清光绪年间的一个拓本。清末胡升猷题识称:“桓侯立马勒铭,相传以矛鍮石作家,在四川渠县石壁。今壁裂字毁。光绪七年六月,检家藏拓本,重钩上石。”

            清代《历代画征录》亦有记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

            清纪晓岚亦有诗曰:“哪知榻本摩崖字,车骑将军手自书。”

            另外,六十年代北京出版的一本《标准习字帖》的《编后》中也提到:“我国书法家并不限于文人,武将中亦不少,如张飞、岳飞等。”

            从这么多的资料看,张飞不但不是一个一介武夫,而是文武兼修。这又引申出来了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会出现最后的这个莽张飞呢?

            这个问题大概与三国后的民间艺人有关系。陈寿《三国志?张飞传》中记载,张飞在长坂桥前一声怒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吓的曹兵“敌皆无敢近者“,这种举动可能让民间艺人们觉得张飞在长坂桥的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近乎疯狂,非智者不能为而唯莽汉为之也,加上《三国志?张飞传》中说张飞“暴而无恩”(这个“暴而无恩”,指的是张飞有时会体罚和鞭打手下的兵士),说明张飞的言行是比较粗暴,这也让民间艺人们认为张飞更象一位莽汉,于是在他们的民间传说创作中便特意进行塑造和渲染,才会把张飞的形象逐渐的过渡到小说中的样子。这种民间的再创造很早就深入人心,在唐朝李商隐的《娇儿诗》中的“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就说明在唐代张飞的形象已经发生了转变,而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不过,到了宋元时期的张飞已经不仅仅是“张飞胡”这么简单了,在《三国志平话》中的张飞简直就是乱来了,而且乱来的不合情理。《三国志平话》中描述的张飞先是把太守元峤夫妇杀了,又将督邮崔廉“于厅前系马桩上将使命绑缚。张飞鞭督邮边胸,打了一百大棒,身死,分尸六段,将头吊在北门,将脚吊在四隅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