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清·华

宠文网 > 玄幻小说 > 清·华

第166章

书籍名:《清·华》    作者:冰灵絮
    《清·华》章节:第16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放心,灵儿出马一个顶两,再加上你请来的神佛庇佑,对付那帮老顽固绰绰有余。”看灵儿反倒在化解自己的担忧,胤裪唯有配合的笑笑。

            送走了要走的,灵儿回到正厅,望着盯着自己的胤禛,笑着打趣道,“四爷莫不是留下蹭饭?我可要事先说明啊,我喜好甜食,你别嫌腻!”说着,朝胤禛上手的座位走去。胤禛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这个景象,似是回到从前,可忆及现实,心又冰冷。稳定一下心神,胤禛抬头看着灵儿,说道,“我也就走。”顿了顿,胤禛目光笃定的望着灵儿,“我知道,你一定是想到了对策,才会如此淡定。但,也一定很辛苦,可需要我做些什么?”在政治立场和触感上,灵儿不得不承认,自己和老四可谓知己。“不用,你们多说无益。但凡问及什么,只要据实以对就好。”灵儿回道。胤禛闻言眉头一皱,随即展开,起身自顾自朝外走去。灵儿赶忙起身,打算送他。

            就看胤禛走到门口,骤然停住。灵儿跟在他身后,未及反应过来,眼看着撞到胤禛后背。灵儿正要后退,一股力道瞬间袭来,待灵儿反应过来时,自己已在胤禛怀里。鼻息间萦绕着一股迥异于胤禟身上的味道,他的怀抱有力,却冰冷。胤禛怀抱着自己朝思暮想的娇躯,却不敢使力,只是轻轻的拥着,呢喃道,“就一会,就一会……”灵儿没有挣扎,安静的说道,“胤禛,我们的爱没有交点,注定有缘无分。不妨看开点,这个世界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为何一定要在让那段记忆痛苦呢!”“亲情?友情?”胤禛嘴里念叨着这两句,拥着灵儿的胳膊骤然放开,盯着灵儿的眼眸闪烁着精光,随即摇头,“我不会就此放弃,绝不会。”说完,径自开门离开,只留下灵儿倚着门框,遥望天际。

            

        辩护——律法的最高用途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终于码够字数了。。。

            康熙四十三年,旧一辈理学大家中,汤斌故去、李光地改良,在朝堂上硕果仅存的宿儒大家,唯有熊赐履。

            熊赐履,湖北孝感人。生于1635年,7岁时父亲遇难,1658年中进士,授庶吉士。1667年,熊赐履进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万言疏》。该疏对清朝时政,特别是四大辅政大臣推行的种种政策提出尖锐批评,明确提出:治乱本源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要求少年康熙帝加强儒学修养,以程朱理学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正是这道奏疏,使康熙帝对熊赐履刮目相看。如今看来,之所以康熙帝当时被熊赐履的《万言疏》打动,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来呢,少年康熙已经对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极为不满,熊赐履的疏言正好称了他的心意;二来呢,当时的清朝虽然入主中原,然则并没有对中原百姓在政治上、文化上形成有效统治,清统治者亟需一种工具,来教化万民,熊赐履等人所推崇的程朱理学恰在此时出现在统治者康熙的视野里。

            后来的事,大体就可以猜到了。1669年,康熙帝清除鳌拜集团后,熊赐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1670年,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即翰林院的头头)。1690年,任礼部尚书。1692年,调任吏部尚书。1699年,授东阁大学士。1703年,在改革的风云浪潮里,熊赐履以退为进,告退请辞还乡,康熙不许,撤了其尚书的位子,给了他一个空头学士,让他作名誉顾问,实际上就是将他留在京师。坦白的说,对于这样一位须发皆白的长辈,灵儿内心是十分崇敬的。

            满族人以前在关外所推行的制度属于封建农奴制,如政治上的合议制,经济上的庄园制,风俗上的尚武轻文。这些制度被称为“关外旧制”。在旧的制度下,汉民往往是被奴役的对象。清军在与明朝进行的多次战争中所俘获的大批汉民,往往被充作奴仆,供贵族驱使。这些沦为奴仆的汉民,受尽□,任人宰割,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许多人为了摆脱危境,纷纷寻机逃亡,这就是清初的“逃人”问题。“逃人’问题既是旧制度带来的恶果,实际上也是满汉之间民族矛盾的典型表现。

            靠征战而生存的满清民族,尚武而嗜杀,在征服明朝的过程中,对进行抵抗的士子民众,一律采取严厉的镇压和残酷屠戮的政策,这也激起汉族人民大规模的反抗。在入关初期,关外旧制也还有着某种程度的延续,以至到康熙亲政前后,清朝内部民族矛盾还十分尖锐。这种矛盾既表现为满汉民族在经济利益上的激烈冲突,还表现为政治上满汉官僚之间围绕权力分配而明争暗斗,更表现为意识形态儒家传统和满洲祖制家法的对立。在人关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大批满族贵族在“本朝家法”、“祖宗成宪,的影响下,力图将努尔哈赤、皇太极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关外传统思想观念原封不动地搬到关内.即“率祖制,复旧章”,而这必然遭到汉族士人的反对,由此导致两个民族在意识形态尤其是在政治思想上的剧烈冲突。

            毫无疑问,关外旧制和旧的传统意识与关内推行的儒家文化有天壤之别。若依靠旧的制度根本无法承担起统治全国的职贵,也无法把一个民族之间纷争扰攘不已的国家整合成多民族共存的大家庭。好在清统治者能够审时度势,能够对统治政策进行及时调整。继世祖奠定的“祟储重道”“振兴文教”的开国气象之后,康熙更是毫不迟延地向汉文化靠拢,将世祖制定的国策具体化,推出一系列开创性的也是卓有成效的措施。最为典型的,就是开“博学鸿儒科”。“博学鸿孺”科的开设,实际上也是一个以儒家思想来笼络儒生的做法,是对当时社会儒学资源的一次大的展阅,展阅的结果是,传统儒学思想很快软化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抵触情绪,并很快把他们聚合到“清——儒”的旗帜之下。这里面,就包括熊赐履等人。

            到康熙中期时,程朱理学已被正式确立为官方哲学,儒学通过程朱理学而实现了对思想的全面控制,从而在当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它不但在理论上比较彻底地解决了清代政治发展方向向题,以最权威的方式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从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为休养生息、重用汉官、隆重师儒等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而且在文化上为其他满洲贵族和群众树立了无可非议的拚样。许多人亦步亦趋,留心学问,儒学逐渐成为满汉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以前激烈的民族矛盾随之趋于缓和。

            对于清统治者来说,借助现成的理论来统治全国民众,正是一种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手法,体现了高明的政治手腕和对当时政治与文化格局的准确判断。通过高扬程朱理学进而高扬儒学的基本伦理,可以迅速地实施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但是反过来看,对汉民族来说,虽说政治和军事上处于失败和被征服的地位,但儒学文化却充当了征服者的角色,是它同化了一个军事上节节进攻、不可一世的少数民族,使“以儒治国”成为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中的基本的治国理念。因而,可以这么说,在清初,如果说满族是军事上的征服者,那么儒学则是文化上的胜利者。满族与汉族正是在这种征服与被征服的互动中化解了文化上的差距,都成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可以肯定的是,顺治与康熙这父子俩,通过确立程朱之学为官方哲学,找到了一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能找到的最好的维系人心的工具,这对于经历了长期动乱之后的国家来说,可以使社会生产关系得到迅速的稳定并进而促进封建经济和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客观的看,以熊赐履为代表的理学大家们,通过宣扬自己的政治思想,对整个清初历史都起到了巨大的润滑作用。功不可没。然而,相比同时代西方哲学及文学、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理学之功已是强弩之末。在现下,更是朝政改良的桎梏与阻力。

            即便如此,灵儿一直也认为,传统理念与新思潮的碰撞,那是历史必然,错不在双方的代表。可,熊赐履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背后下黑手,实在有负圣人之道,也与灵儿“诚信为本、公平竞争”的人生哲学背道而驰。

            灵儿这边神思游走,竟是沿着甬道直直的走了下去,错过了去往乾清宫的景和门。跟在灵儿身后的红叶和紫衣相视一眼,却不敢出言打搅灵儿。走过半响,灵儿突然觉得不对,怎么今天这条路走了这么久?望着前门的那个门,灵儿停下脚步,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喃喃道,“不会吧,走过去了!”抬眼,就看见红叶和紫衣小心翼翼的表情,想来,她们是不敢吵我。灵儿无奈的耸肩,轻声一笑,径自向前行去,好吧,就让我好好见识一下正经的朝会!

            跨过日精门,卯正二科的梆子响起,刚刚从地平线爬出的太阳迫不及待的将光芒透过层云,照射在这座古老的宫殿上。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