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人间四月天

宠文网 > 玄幻小说 > 人间四月天

第16章

书籍名:《人间四月天》    作者:王蕙玲
    《人间四月天》章节:第1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我本来想对你说,向你提出离婚,因为这不自主、没有爱情的生活是绞杀我们生命活力的绳索;我本来想让你读了一段时期书以后真正认识到自由的含义,再心平气和地在自由的意志下偿还彼此的自由,想不到现在,由你主动提出来了!"

            "你提,我提,不是一样?这才是平等、自由呢。"

            "不,阿仪,小彼得刚刚出世,照中国人的良心,我何忍……"

            "这又何妨!"幼仪平静地一笑,"既然有了悟觉,迟早有何区别?小彼得明年也是小的,后年也还是小,离他成年,还早着哩,你又拘泥起来了。"

            志摩跪在幼仪床前,紧握她的手。"阿仪,你为我而牺牲……。"

            "不是牺牲,志摩,这样说你又自相矛盾了。"幼仪也紧握住志摩的手,"如果说,去年来柏林时我是抱着牺牲的心情的话,那么,此刻,就不是了,完全不是了。我还你自由,也向你索还我的自由”

            "阿仪,答应我,永远做我的知己,好朋友。我们的阿欢和彼得,永远是联结我们的友情的纽带……"

            "当然!"幼仪笑了,捧起埋在床褥中间的志摩的头,"满月以后,我们就把手续办一办,然后我陪你去柏林各地玩玩。你写封信去叫西滢也来玩玩吧。"

            三月,春风吹开百花的季节,志摩和幼仪,由吴经熊和金岳霖二位作证,在柏林正式离了婚。

            志摩的心情是沉重的。看着襁褓中的小彼得那可爱的模样,想起这个小婴孩的父母已经不再是夫妻,志摩只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倒是刚刚坐满月子的幼仪劝他打起精神来,丢开一切领恼,勇敢地面对新的生活……

            西滢应约来了,志摩同他和魏礼贤一起去了魏玛、耶拿,访问了歌德和席勒的故居。这次在德国,他还结识了徐悲鸿。

            回到康桥后,家里的信来了。父亲狂怒的呵责声从纸上直跳出来,指责他不孝不仁,忘恩负义,声明宁可不要儿子却不能不要媳妇,张幼仪可以不是徐志摩的妻子,却不能不是徐家的少奶奶。

            梁启超老师的劝阻信也来了: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子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益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鹊突,而满足得宁贴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身已耳。……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倍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处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邑诧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生不死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任公是志摩最崇敬的师长,父亲的责备可以置之一边,老师劝训斥却不能不作解释。

            他挥毫作答: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福?人谁不安现成?入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天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申访我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我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德,流入早污,其凡入微矣!

            吾爱吾师,否更爱真理。志摩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爱,必须有美。他深信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追求的,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僵持了一段时间,父亲的第二封信来了。简短而冰冷的两点决定:一,将幼仪收为寄女,侯其回国后仍在徐家掌权理财;二,儿子既然不愿尊重家庭和父母,可以永不回来,并从即日起,停止一切费用供给。

            父亲的愤怒没有使他惧怕,但父亲的不宽恕、不谅解,冷淡、摒弃,却使他异常痛苦。

            他来到康河边。

            每当他烦忧或是痛苦的时刻,他就来到这里。静静地坐在河边草地上,凝视那清彻的、面上镶着一层幽幽蓝光的河水悠悠流逝。他将自己的心事,一字一句,无声地告诉河水,就像对一个知心朋友倾诉衷肠。他随手采摘一朵小花,一瓣一瓣地丢到河里,让它们在水上沉浮几下,然后飘流到远远的地方去。

            花丢完了,他的烦忧和痛苦也缓解了。

            他伸了个懒腰,站起身来。西天正染着他最爱的嫩青与鹅黄的和色。一颗铄亮的初星从云堆里爬了出来。

            他毕竟是自由了。意志和力量都是属于自己的,它仍欢快地在生命里撞击着,喧闹着。

            他赤着脚从荆棘上踏了过去……

        (二十二)

            这段时期,他的诗情竟如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生命受到猛力的震撼,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间散作缤纷的花雨。

            他收拢花雨,珍重地捧着,要找一个崇拜的对象奉献上去……

            分不清是雨还是雾,灰色的冰凉的,打湿了伦敦,打湿了走在伦敦街道上的行人。

            一顶顶黑伞,小小的圆形,庇护着下面的身子。

            有人翻起大衣的领子,沿着店铺的廊檐疾走。

            汽车在泛着光亮的镜子般的马路上开过去。溅起水珠。

            志摩身穿雨衣,右手举伞,左臂下夹着几卷一个朋友还给他的中国字画,在海姆司维特徘徊着,不时停下来询问行人和路警。

            他在找彭德街。在伦敦找一个不知名的地方是困难的,要在回街曲巷中绕来绕去。

            彭德街到了,他一家一家地数过去.十号,一楼一底的小屋。

            志摩在门毯上擦干鞋底,收起雨伞,拉响门铃。

            开门的是麦雷先生。

            "呵,徐先生,欢迎!"主人让志摩在套着彩色画套的沙发上坐下,伴着他喝茶。

            鹅黄色恬静的灯光照映着壁炉架上的瓷器摆件和墙上的油画、水粉画。

            麦雷是诗人、评论家,曼殊斐尔的丈夫。他与志摩是在一个文艺沙龙里结识的,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几天前,他俩在一家咖啡店里谈诗论文,志摩告诉他,中国现代小说受俄国体家影响最大,麦雷听了非常高兴,因为他和曼殊斐尔最崇拜的就是陀思妥也夫斯基和契河夫。麦雷拿起桌上的菜单,在背后写上了他的住址;邀请志摩星期四晚上去他们家会会曼殊斐尔。

            志摩和麦雷先生谈了一会诗画,便问起曼殊斐尔。

            "今天天气太坏,她不能下楼了。"麦雷先生向他解释。

            徐志摩感到很失望。

            麦雪又说:"如果徐先生不介意,不妨上楼去一见,如何?"

            志摩喜出望外,立即随着安雷走上楼去。

            走进房间,志摩一下子就被眩目的色彩包围了。

            海洋颜色的墙纸,几幅印象派的油画,绯色罩子里透出的灯光,铺着鹅黄缎罩的大床,褐色的家具,浅蓝的窗帘,枣红丝绒的拖地长裙,闪光的丝袜,嫩黄薄绸上衣,白的珍珠项链,乌黑的短发一一浓艳艳灿烂烂的色彩,竟是一片背景,只是为了衬出娟秀清丽的容颜,瘦弱娉婷的身子、素朴高雅的风度、轻灵飘逸的韵致。

            志摩一阵狂喜。他以为自己见到了圣母。

            在丝绒沙发榻上坐下,笼罩在幽静的灯光里。

            没有客套,没有寒暄,一开始就谈文学。

            "您喜欢我的哪一篇小说?"曼殊斐尔声音有点沙哑,但很文静。

            "《一杯茶》。它的题目象征着您的艺术,您的人品。一杯谈条,宁静的单纯。"

            "您在清淡中品味出了什么?"曼殊斐尔感兴趣了。

            "一种对理想的追求。它比一切激越的浪漫主义诗句更为执着、真挚,是从生活的土地上升起的呼唤。我背得出爱德娜的话:

            如果我突然飞了起来,你得答应我抓住我的两只脚,好吗?不然,我就永远下不来了。"

            曼殊斐尔大声笑了起来。"您很了解我。在中国话里,叫做'知音'吧。"

            "因为我们中国有一部伟大的小说,里面的女主人公像您,也像您笔下的人物。这部小说,是我们中国每一个读书人都熟悉的,它叫《红楼梦》。那个少女叫林黛玉。"

            志摩谈起了黛玉,她的美丽和病躯,她的凄凉的身世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她的才华,她的爱情,她的孤独,她的忧郁,她的《葬花词》……

            曼殊斐尔出神地听着,她防佛听着自己在另一个陌生世界里的遭遇。"徐先生,您能够将那部伟大的作品用英文翻译出来吗?"

            "很遗憾,我必须坦率说,我没有那个才情,英文程度也不够。不过,我可以选几首诗译出来送给您。"

            她表示欢迎和感谢。"英国人威利和罗威尔译过你们中国诗。诗里的意境令我迷醉,是西方诗里所罕有的。我十分欣赏。"

            接着,她又说:"麦雷告诉我说,您认为中国现代作家很受契河夫的影响,我非常高兴。"

            志摩问:"您最喜欢契柯夫的哪一篇作品?"

            "《跳来跳去的女人》。您呢?"

            "我最喜欢的是《带搁楼的房子》。麦雷先生呢?"

            "我最喜欢《草原》。"憨厚的诗人麦雷笑着说。

            "托尔斯泰跟高尔基说:'法国有莫泊桑,但我们的契河夫比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