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桃花

宠文网 > 玄幻小说 > 桃花

第2章

书籍名:《桃花》    作者:张者
    《桃花》章节:第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小说源于生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对号入座”都是错的,有的小说的确是写了现实中的某个人、某地、某事,但是这要看是不是违法了,是不是丑化了,是不是侵害了名誉权。写小说侵害名誉权是一种侵权行为,其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通常有四条:必须具有违法性;必须有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必须有过错。作家也是人,作家没有生活在法律之外,法律也没有给作家特权。该要承担责任的你一点也少不了。

            有时候即便你讲的是事实也会承担法律责任。比方一个人的隐私,这个人的隐私是事实存在吧,但是你公开了这个隐私,你就侵犯了人家的隐私权,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因为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

            记:、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希望,它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和坚守。可是在《桃花》我们却发现,大师兄坚守爱情,爱情却最终弃他而去;方正先生坚守学术及良心,但却被动地被卷进黄总公司上市的丑闻中去。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希望?

            答: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失败的。学术腐败已经成为了常态。学生的毕业论文基本上都是抄袭的,学生为毕业而写论文这是必须的事情,是毕业前必须经过的一关。现在写毕业论文和寻常的作业除了篇幅外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和作业没什么不同,平常大家互相抄作业,现在大家也就可以相互抄论文。你抄我的,我抄他的,本校抄外校的,学弟抄学兄的,师妹抄师哥的,天下论文一大抄。

            “抄”先是以引用为名的,可以大量“引用”自己导师的观点。引用自己导师的观点容易通过,引用其它老师的观点有时候可能无法通过,因为导师和导师之间还有学术鸿沟,引用不好自己导师会不高兴的。有人称这种引用是“学术依傍”现象,弟子不依傍导师那依傍谁呀,只是这种引用下来,一篇论文剔除引号之内的内容,剩下的就是口水了。

            抄着抄着不耐烦了,把引号也除去了,再说都依傍自己导师也不行呀,导师只有一个,弟子有无数个,那就依傍一下别人吧,那就除去引号,导师的阅读范围有限,去引号的依傍导师是看不出来的。这类抄就是剽窃了,只是这种抄袭已经被同学们习以为常,已经从内心接受了。写论文没有敬畏之意,抄论文也就没有了禁忌。抄袭成了常态,不抄才是傻B;抄袭成了正常,揭发者成了傻B。

            抄袭已经不是丢人的事,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大家都为了毕业嘛,又忙着找工作,哪有时间在论文上费心。一个老师带那么多学生,就像放羊一样,他也没时间认真看,只是翻阅,论文写好写坏反正都会通过的,何必在论文上费神呢。每年有多少学生毕业,就会产生多少毕业论文,可是这些毕业论文绝大部分都是无价值的?当然,要说全没有价值也不对,其价值就是提供给下一届同学继续抄。

            :您的小说中似乎也有两个很纯粹、很自律,始终在种种诱惑中坚守着良心、道德和灵魂的人物,但是他们的命运,他们在现实中的挣扎似乎很无力,让人感到绝望、悲凉。比如那个一心要找处女的大师兄,甚至让人觉得好笑。你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是怎么考虑的?

            答:作为《桃李》的姊妹篇,从内含上来说《桃李》是放纵的,《桃花》却是收敛的,桃花是含苞待放的桃花,而不是花枝招展开放的桃花。无论是从内含上还人物行为的处理上,两部书都是对应的。《桃李》时期的人物是兴高采烈的,是欢呼着去拥抱一切的,每个人几乎都在风头浪尖上,都是站在潮头的。校园的围墙拆了,校园从封闭到开放。这的确是那个时段的现实生活。知识分子本来就是一个社会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热情地拥抱社会,不但是经济发展的参与者,也是推动者。

            五年之后,大学校园里发生了变化,校园的围墙拆了又建,这是一个奇妙的象征。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吃饱了肚子就开始关心精神问题了。知识分子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生活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是不是还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坚守者?《桃花》写了知识分子的坚守,这种坚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却又产生了另一种矛盾,坚守有时候显得荒诞甚至可笑。

            记:您的小说《桃李》《桃花》有什么寓意吗?这两个书名给人的感觉有一种女性的柔媚,这和你小说的冲击力、批判性完全不一样。两部书的区别在哪里?

            答:《桃花》作为《桃李》的姊妹篇和《桃李》是对应的。《桃李》写的是放纵,而放纵就会偏移,会出轨;《桃花》写了坚守,而坚守可能会固执,会保守。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生活是“顺”还是“逆”呢?俗话说:“历史潮流滚滚向前,顺之者倡,逆之者亡。”可是,在《桃李》中,顺者却亡了,在《桃花》中逆者也亡了。当代知识分子到底是顺还是逆,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桃李》是动态的,人物和整个时候生活一起顺流直下;《桃花》是动静结合的,人物试图定在那里了,社会生活以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这样动和静就产生了矛盾,在人们的心目中社会生活是正常的,或者说是庸常的,而人物就显得不正常了。那个一定要找处女结婚的师兄就不正常了,就成了人们嘲讽的对象。结果是人物和社会生活不合拍,自然就产生荒诞的效果。

            记:在《桃花》中一直有一种紧张感,总觉得要出事,感从何而来?

            答:桃花是鲜艳的,粉色的,但在桃花的摇曳中让人替人物担忧,这或者是当代现实生活的写照,好事情仿佛很多,但总是让人不放心,桃花运来了也许就是美人计,人们已经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了。我的一个朋友买彩票中了奖,可是他就是不相信,他认为这不可能,因为利用中奖来诈骗的案例太多了,结果真中了奖也不敢相信了,结果种的奖过期了。现实生活好像就是这样了,无论是真还是假,已经是真假难辩了。况且,假的东西的确太多了,小说中无论是师兄的桃花运,还是方正先生的金钱运都让人不放心,大家都防着,可是防不胜防。

            所以说粉红色桃花运是一种让人担忧的运气,桃花运来得总是很突然,很意外,这种突然和意外会让人担忧、紧张、害怕、却又身不由己,因为现实生活太单一、枯燥了,人们需要桃花运,又害怕桃花运。

            记:在你作品中,在两个寄托着社会使命感的主人公身上,却发生了一桩独特的“学术腐败”。如果说,在此之前,他们的世界幻灭还是被动的话,在这一点上,却是主动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答:在小说中我不是有意安排和设计的,写到这里基本上就被一种现实生活拉着走了。学术腐败在高校已经习以为常了,大家都没觉得是什么大不了事情,这是一种道德失衡。

            写论文只是为了走过程,没有了神圣感和使命感也就没有了禁忌和敬畏。你不能认真研究这些教授们出的书和发表的论文。论文虽然都是所谓核心期刊发表的,但大部分都是垃圾,都是东拼西凑的。过去拼凑一篇论文总还要用剪刀、胶水,总还要到图书馆泡一段时间查资料,现在基本不用了,有了电脑,把自己需要的关键词输入,在电脑上搜索一下,什么都有了。然后就是复制、粘贴,一篇论文在食指的点击下,通过鼠标很快就出来了。要把这样的论文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并不难,只要交版面费,一篇垃圾文章几天后就能收到录用通知,根本没有什么评审。对个人来说为了评职称交几千块钱算什么,职称评下来后各种待遇都有了,要不了多久版面费的钱就赚回来了。对核心期刊来说,靠发行量无法支撑自身的生存,收点钱刚好解决办刊经费紧张问题,这真是双嬴呀。

            论文是花钱发表的,那书呢?书更不用说了,让自己的弟子每人负责一章或者一节,自己写个序,组装在一起,署个主编的名一本书就出来了。当然弟子也要署名的,而且是一长串,因为将来弟子毕业了也要评职称呀。导师用了弟子用,师哥用了师妹用,一本书可以在评职称时一用再用,真是多嬴。

            记:无论是《桃李》还是《桃花》的环境与背景是非常有意思的。你将一群知识分子引到了这个区域里,不,是这群知识分子到了这种不能自拔的境地里,可是为什么你倒可以能置身事外地冷眼旁观呢?

            答:我并没有置身事外地冷眼旁观,这只是一个叙述方式而已。其实我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的尴尬也是我的尴尬,他们的痛苦也是我的痛苦,他们的思考也是我的思考,他们的无奈也是我的无奈……

            记:转型社会这样的客观现实,对造成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是一种不可忽略的背景。即如萨特,我觉得没有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老萨也可能只是一个坐在书斋里的识字的老头儿或者只是一个在中学里教哲学的中学哲学教师。

            答:对于个体来说,选择的就是合理的。

            在大潮中,一些知识分子的选择有时候是身不由己的。谈到个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萨特无论是一个坐在书斋里的识字的老头儿或者是一个在中学里教哲学的中学哲学教师,他都会冒出来的。因为萨特已经存在这个世上了,这是一种命,这和他从事的工作无关,甚至和时代无关。我一直认为个体大于群体,一个个伟大的个体创造了历史,历史不是群众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