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世纪最后的浪漫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世纪最后的浪漫

第37章

书籍名:《20世纪最后的浪漫》    作者:汪继芳
    《20世纪最后的浪漫》章节:第37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宁岱说她是个有话就想说的人,如果一段时间写不出东西就感到痛苦。

            《停机》完成于1994年元月,正好参加2月的鹿特丹电影节。

        版权所有:汪继芳

        第四章  实验戏剧与影视(4)

        自己的电影何建军

            【简历】何建军(又名何一),男,1960年生,北京人。9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

            1993年,拍摄黑白故事片《悬恋》(又名《红豆》、《世纪末的对话》)。1991年,拍摄彩色纪录片《自画像》,片长23分钟。两片均于1994年2月应邀去荷兰参加第23届鹿特丹电影节。其中,《悬恋》获国际影评人奖,去过10几个电影节展映。

            1986年,拍摄纪录片《一个朋友》,片长20分钟。

            1994年元月至95年2月拍摄《邮差》。该片去过20多个电影节参展,在2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获金虎奖(青年导演奖),在95年5月新加坡电影节上获GOLD奖。

            何建军是82年开始接触电影的。高中毕业后,他一直在家待业,临时性的在报社干过、做过建筑工人。后经人介绍,去黄建中的《如意》剧组干杂活,从此,再也未与电影分离,并与一连串第五代导演结缘,在  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等导演的影片中,何建军先后做过《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蓝风筝》等多部影片的副导演。

            与第五代导演合作的10年里,他边干边琢磨,"渐渐形成一种连自己都不能抗拒的心理,即用电影说话,用电影关注今天现实生活里的人。"86年,他用积攒的钱租来摄像机,和几位朋友合作拍了第一个短片《一个朋友》,拍摄时间是两天,拍摄经费为2000元。这个片长20分钟的纪录片,录下了星星美展画家米丘在国内的最后一次画展。"看到自己对电影的想象和曾经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及人物,变成有声音有画面的东西,心底真有种说不出的兴奋和刺激。"

            "为了去验证那些曾经思考过积累过的有关电影的东西",88年,何建军去了电影学院的导演进修班。

            91年,他拍了纪录片《自画像》,片长23分钟。这是他的第二个短片。片中纪录了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裘沙对身世的诉说及他的一次画展。裘沙先生除了是位画鲁迅题材的画家外,还是一位历次政治运动都受冲击的知识分子。

            93年元月1日,何建军的第一部故事片《悬恋》开拍。他是用拍广告片和妻子筹来的钱买的胶片。那时一本黑白胶片(国产乐凯牌)是300元,他买了30本,而一般需要40本。当他买完胶片,兜里只剩下了五千元。但他还是开机了。

            《悬恋》的动机来自何建军中学时代的一个事件。用何建军的老师韩小磊的话来说,《悬恋》是何建军对童年的一次记忆的终极萦绕,他一直想表达现代人的一种生活状态,脆弱、敏感、自身免疫力的缺乏。

            《悬恋》的故事是:某所精神病院年轻的男护理员,因看过年轻漂亮的女病人的病历,然后两人之间发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情纠缠……

            片子的场景设在国棉三厂职工医院。女主角由史可义务出演。"这样一部电影,如果没有这些志趣相投的朋友热情相助,我想是拍不成的,在资金极其短缺的情况下,他们不仅没有拿到一分钱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拚命工作,有人甚至掏出自己的钱来援助拍摄。我深深觉得这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合作,这是年轻人在用电影表达着对生存的体味。"何建军说,此片得以完成,与中国东方文化发展中心总经理萧鸣(萧军的长子)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萧鸣在看了样片后,说他至少有10年没看过黑白片了,听说了片子的处境,马上拿出9万元钱,作为完成后期制作的费用。

            94年元月17日,何建军的第二部故事片《邮差》开拍。同年3月,前期就结束了。"但做后期时很费劲,当时剪接是在北影厂,广电部的文件一发,北影厂就把我轰了出来。洗印中心也赶我。后来只好出去做的后期。直到95年2月,这部98分钟的片子才最后完成──是在飘流不定中完成的。《邮差》共用70万元人民币,其中鹿特丹电影节和香港的朋友赞助了60万元。"我采访何建军那天是95年的11月3日,他说此刻《邮差》正在夏威夷参展。

            谈到"个人电影",何建军认为:"中国应该允许这种实验性的、不走市场的电影存在。允许个人拍片,才能出现活跃的电影文化;太统一了,就显得单调,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就不想看其它片子了。广电部对鹿特丹电影节事情的处理是欠考虑的。别人有没有解除'封杀'我不知道,反正我至今还未解除'封杀'。我拍电影是要表达对电影、对生活的积累。我拍片没想过要走向市场,10万块钱的片子怎么去跟人家的大投资竞争?而不走市场,我干嘛要花30万去买厂标?"

            他也承认,个人拍片有很多困难,由于与现行管理体制发生冲突,自然会引来一系列麻烦。但他表示还得坚持这种做法,因为毕竟可以不受限制地做电影。我问他,如果有电影厂接纳你,让你成为厂里的一名正式职工,你干不干?他回答:那我还得想想我去那儿能干嘛,如果天天让我坐在那儿,那我还不如呆在家,把名额让给别人。

            问在国内导演中他服谁,他说谁也不服。"SWYC"(青年电影实验小组)

            【简历】这是一个由几位年青人组成的摄制组。"SWYC"是这几位年青人各自姓氏拼音打头字母,也是英文"结构"(Structure)、"浪潮"(Wave)、"青年"(Young)、"电影"(  Cinema)的打头字母。该小组成立于1991年6月。

            代表作《我毕业了》,拍摄于1992年7月5日至11日,参展1994年鹿特丹电影节。

            我在一家电视台的审片机房里,独自一个人静静地观赏了这部不可能在我们的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以下是我边看边做的笔记──

            字幕  SWYC

              结构浪潮青年电影实验小组

            上黑下红的底色,推出片名:

                  毕业

                  I  Have  Graduated(可译为"我毕业了")

            黑底上出现:

                  你找不到我

                  你就是找不到我

                  你怎么也找不到我

                                  海子(加黑框)

            飞驰的列车。r  />
            吉它伴奏的歌声和独白:亲爱的人,再见再见……

            学校大楼前堆放的行李。

            广播里播音员:人才市场……

            一个小饭馆。

            字幕:这是北大校园唯一不经检查可进去的入口

            镜头从饭馆后门进入校园。

            昏暗的楼道,宿舍。

            镜头对准了一位男生,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我刚拿到了西洋文学学士证书,拿到这个证书我很激动,为什么呢?因为是混过来的,所以才激动……

            人物定格。画面右下方出字幕:L.D,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生,将分配到……

            又一位男生说:北大是管得最松的学校……

            邮电学院一位男生:现在社会上还是以左为主。

            清华大学一位男生:虚度了光阴。

            他说他最喜欢海子的诗《祖国》,他深情地朗诵了这首诗。因为他坐在上铺,镜头拍不到他的表情(以后他多次出现,一直是这么拍)。

            他将分配到天津某机械厂。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H.J.G,自杀未成后,退学去了西藏。"按说89年就该毕业或者退学,经历了学潮后,就感到应该与这种制度这种人生做一种了断……"

            校园里拿手机的警察。

            广播里的声音:对刑事犯罪……

            字幕:北大校卫队办公室

            工作人员与被发现的私自进校拍摄者的不太激烈的对话。

            工作人员往校办打电话请示。

            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晚会。

            舞台上,校园歌手唱着自己写的歌:……我的心需要你狠狠地敲开……

            笑声,掌声。

            露天广场,江湖艺人在耍猴。

            看客津津有味的脸。

            清华大学那位坐在上铺的男生:现在就是自个儿拿自个儿开涮,自尊心是非常昂贵的东西,但我们却不配拥有……

            一位男生:有时有一种做梦的感觉……打不起精神来,没精神结交新的朋友,我不知道是什么挫伤了我的感觉。

            校园里,一群用自行车背着行李的大学生齐唱《大约在冬季》: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知在何时……

            戴耳环的女生(中央美术学院)回答有关爱情的提问:……为爱可以付出,但害怕婚姻,可以同居或试婚……

            北大的男生谈爱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男生:在批判斗争的世界里,我想我的爱人同志……

            清华大学女生:我能理解别人的生活方式,同居什么的,现在谁要是拿这种事当新闻来议论,层次就太低了……

            清华大学男生(在上铺者):在清华男多女少,对清华的女生(笑)……人们有这样的话,如果长得漂亮读书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