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十二篇

宠文网 > 诗歌戏曲 >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十二篇

第2页

书籍名:《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十二篇》    作者:佚名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十二篇》章节:第2页,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从这个小故事得出地大道理是: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为了事业的成功,必须选准人、选对人、选好人、选能人。所谓“亲贤臣、远小人”。
        
第5篇: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春秋五霸我们都听说过,其中,春秋首霸“齐桓公”是大名鼎鼎。今年高考作文就是齐桓公和管仲以及鲍叔牙之间的故事。那么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从默默无名但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本名是一个十分可爱的名字姜小白。小白是庶出,按理不是齐国继承人,他还有两个哥哥,完全轮不到他继承齐国。可是事实,小白成为了齐国君主,还成了春秋首霸,带领齐国走向巅峰。
        
  齐国混乱,机遇降临
        
  庶出的小白如何成为一代霸主的呢?这要先从公子小白的哥哥齐襄公说起。哥哥是一个荒淫无礼的人,和自己亲妹妹有染,甚至当妹妹嫁到鲁国还有瓜葛,最后还把妹夫鲁桓公杀了。齐襄公又被堂弟姜无知杀了,姜无知自立为王。没多久姜无知也被人刺杀。偌大的齐国一下陷入无主的状态,为了避免混乱,齐国的大臣封锁消息,商量另立新君。
        
  齐襄公的嫡长子按理继位,但他不仅年幼,而且不适合在这混乱时期继位。庶子还在楚国避难,无法回国继位。这只能在齐襄公的兄弟中寻找继承人。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都出国避难。这时关于迎接谁回国继承王位,成了讨论的焦点。
        
  两大家族助力公子小白
        
  齐国名望最高的高氏出手了,他们派人通知公子小白赶快回国继承王位。只要小白公子小白先回来,其他人都无可奈何。
        
  高氏与齐国的另一个大家族“国氏”是结盟的,这两大家族在齐国权势最大。正是因为有了这两个大家族的支持,公子小白这才有底气去争取那与他不想干的王位。这两大家族匡助过周室,被周天子认定为齐国守护神,和齐国君主共享齐国天下,在齐国乃至整个春秋时期都非同一般。
        
  兄弟俩的角逐
        
  公子纠与小白几乎同时得到继承王位的消息,他一边赶回国,一边派心腹管仲去刺杀小白,为争夺王位,不惜刺杀兄弟。反观小白,就没有那么心狠手辣。而且在齐桓公继位后采纳鲍叔牙的意见,拜管仲为相。
        
  机智果敢迷惑对手
        
  当管仲的箭射在了公子小白的衣钩上,公子小白没有受伤,但害怕到吓晕了。因为害怕管仲继续阻截,他装死骗过管仲,还麻痹了公子纠。
        
  果然,当管仲告知公子纠,他弟弟的死讯后,行程就放慢了。这时的姜小白却带着心腹快马加鞭的赶赴临淄。姜小白的这一行为风险巨大,首先,鲁国和公子纠,都可能还会阻截,第二,失去了莒军的保护,第三,齐国势力众多,只有这两家表态而已,前途未知。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与魄力!
        
  鲍叔牙的辅佐
        
  公子小白能赶到都城临淄,他的幕僚兼老师鲍叔牙功不可没!在齐襄公时期,公子小白出逃莒国避难就是鲍叔牙安排的,后来又是鲍叔牙让他下定决心,回国争位。
        
  在小白骗过管仲后,对于前进与退缩两种选择,又是鲍叔牙帮他下定了主意,一路陪他回国夺位。回到临淄后,鲍叔牙又日处奔走,帮助公子小白争取各方支持,这才让公子小白得以顺利上位。
        
  姜小白即位后拜鲍叔牙为相,同年鲁庄公携着公子纠来齐国争夺王位。此时的齐国君臣一心,上下齐心,都认同齐桓公的王位,并且齐军要比鲁军强大的多。一场大战下来,鲁军大败,庄公落荒而逃。
        
  除后患,纳贤才
        
  鲍叔牙乘胜追击,直逼鲁国都城。最后要求鲁庄公杀公子纠,交出管仲,不然就攻城。鲁庄公都照办了,鲍叔牙请求齐桓公不要处死管仲。第一,他两人是好友,第二,管仲有才,且高于自己,这定是齐国腾飞的栋梁之才,第三,赦免管仲,可以为齐桓公营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拉拢人心。
        
  齐桓公本为庶弟,最后继承齐国,看似阴差阳错,好运连连,实际是他的努力与性格帮助了他。温文尔雅的性格让臣子接受,刚毅敏锐的决断让人们佩服他。这些都是从一个无名姜小白成为春秋首霸齐桓公的原因。
        

第6篇: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世人皆知成语“管鲍之交”,多形容二人情谊之深,互为知己。“管”即管仲,鲍即鲍叔牙,二人皆为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
        
  管仲家中一度穷困潦倒,鲍叔牙相对富裕,在古代以财产定等级的风气下,鲍叔牙却仍然和管仲结为知己,并且处处为他着想。
        
  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管仲与鲍叔》一文中曾提到“……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长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意思是二人常一起经商做生意,管仲家贫,常常将大部分的利润分给自己。但是鲍叔牙看破不说破,就算知道了,也只是笑笑而过,并且之后一如既往地善待管仲。
        
  后来,鲍叔牙成为齐国公子小白的门客,而管仲则为暂居鲁国的公子纠出谋划策,二人均成为了政客。齐国暴乱后,国君被杀,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公子小白和纠身为国君的合理继承人,纷纷赶回齐国。
        
  但在路上,管仲为了让自己服侍的公子纠当上国君,就在背地里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以期使他受伤好放弃王位。但是这一箭,却恰好被公子小白腰带上的饰品勾住,从而幸免于难。
        
  后来小白得以坐上王位,史称齐桓公,而管仲也因为伤害齐桓公被囚禁。
        
  齐桓公认为在自己是公子的这些年,鲍叔牙出力最多,献策最好,因此想要让他当宰相来帮自己治理国家。而鲍叔牙十分谦虚,推脱说自己并没有这样的能力,并且冒着杀头的风险,大力举荐尚在牢狱之中的管仲。
        
  鲍叔向恒公进言:“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之后齐桓公不计前嫌,欣然应允,派人将管仲接回朝内当宰相。鲍叔牙得见昔日好友,甘愿在背后指导辅佐管仲为相。
        
  最后终于成就一代霸业,以至于后人称颂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乃是“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读到这里时,应有许多人感概管仲之贤,鲍叔牙之义,齐桓公之仁。管仲足智多谋,有才干。鲍叔牙在朋友陷于耻辱境地时不曾走开,而是施以援手,可以说是管仲的“伯乐”;齐桓公则胸怀宽阔,光风霁月,任人唯贤,令人敬佩。
        
  管仲曾言:“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痴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字里行间都是对鲍叔的感激与惺惺相惜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常常被后世引用,来表达对知己的欣赏。
        

第7篇: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周平王在公元前年把国都迁到洛邑。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年周被秦消灭为止,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战国。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力,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大于天子。到后来周天子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
        
  春秋初期,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是个大诸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齐桓(huán)公在位。齐桓公即位七年后就开始称霸。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齐桓公任命他为国相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鲍叔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