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最新《被光抓走的人》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宠文网 > 诗歌戏曲 > 最新《被光抓走的人》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第3页

书籍名:《最新《被光抓走的人》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作者:佚名
    《最新《被光抓走的人》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章节:第3页,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2019《被光抓走的人》观看感想
        

  作为一位工程师和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的获得者,一直以来,刘慈欣的话并不多,甚至非常谨慎。正是因为这样,董润年没想到自己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就获得了刘慈欣这么高的评价。
        

  在12月9日晚上,电影《被光抓走的人》首映结束后,刘慈欣甚至有点激动地说,科幻作品,从深刻的角度讲,每一个小小的奇观都能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变化,但一些科幻作品往往只注重制造奇观,而忽略了它给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带来的变化。《被光抓走的人》通过一个单纯的科幻设定,把它对社会的影响很生动深刻地展现了出来,它为科幻电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一个全新的视角。
        

  《被光抓走的人》是董润年第一部自编自导的长片。在这之前,作为电影编剧,董润年这个名字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提起由他编剧的电影,却近乎人尽皆知——《老炮儿》《厨子戏子痞子》《心花路放》《疯狂的外星人》……
        

  在与众多优秀的导演合作了成功的商业片之后,董润年自己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并没有选择完全商业化类型化叙事的路线,而是走在自我表达和与观众交流的临界点上,这一点,从他选用的演员就可见一斑,黄渤、王珞丹、谭卓、白客、文淇……这些既有电影质感,又有一定市场号召力的演员,暴露了他在追求作者性与观众审美的平衡上的企图心。
        

  简单地说,《被光抓走的人》是一部“科幻+爱情”的电影。电影讲述了一道奇特的光降临地球笼罩城市,一部分人被光抓走,传言中这些消失的人都是相爱的,而留下来的人们既要探寻真相,又要面对自我情感的审视。然而,在很多人都以“科幻”的标签来期待或者评判这部电影的时候,电影的叙事又迅速转入了现实主义。
        

  导演黄建新说,这部电影的创新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导演曹保平则认为,这部电影在市场上的成功与否,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度是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当一些人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被抓走的人究竟去了哪里的科幻底色时,董润年却说,那些被光抓走的人其实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引子,他更想让观众关注的,是现实中那些留下来的人生活如何继续。
        

  在电影的预设里,留下来的人似乎是被爱情抛弃的人。在这里,光仿佛是对爱情的最终审判。在这道光面前,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爱情和爱情中的对方产生了怀疑。我们真的相爱吗?他或她是否还依然爱我?这一系列的疑惑,搅乱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秩序和内在情感秩序。
        

  于是,爱情是什么,这个古老却又经典的问题被抛了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电影里,董润年用到了他在读量子力学时看到的一句话——爱情是一种量子纠缠态,两个人不管距离远近,它其实是有某种超空时空的联系的,是情感把人联系在一起的。
        

  但每个人的爱情成立与否,幸福确实与否,是否真的都来自对方给予的反馈和外界给予的评判,这才是董润年更想要与观众探讨的话题。在他看来,爱情是复杂的,不但对方是复杂的,而且我们自身也是复杂的,但更多的时候,人们并不愿意去承认和面对这个事实。尽管他并没有在电影中把自己的这个观点赤裸裸地摆在观众眼前,但通过影片中的四对人物情感关系,他把自己的思考暗藏其中。
        

  电影里,光照的考验出乎意料的残酷,每个人的生活都偏离了惯常的仪轨,甚至有些难以为继。但最终,这些情感似乎又以某种和解的方式回到了原点。而这个原点,已经不再是光照发生之前的原点,在这个百转迁回、充满痛苦的过程中,人们之间的情感获得了升华,他们对对方、对自己的认知都更加深刻,对爱情的理解也更加持重,有的人学会接受,有的人学会放下,而所有的人都学会了直面自己的内心。
        

  直面自己的内心,是董润年最想要表达的主题。他认为,在情感上真正地看清自己、面对自己、接受自己、忠于自己,其实是最难的一件事。在这个奔跑得极快的社会,每个人都像停不下来的陀螺,就更不用说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内心。人心的浮躁来源于此,人对社会的不信任感来源于此,人在自处时因为安全感缺失而带来的无法自洽也来源于此。
        

  那么,那些在光照中留下来的人,真的是被爱情抛弃的人么?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情了么?这个合理性的前提,恐怕更在于人们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和勇敢面对。因此,执行最终审判的,并不是那道光,而是每个人自己。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董润年在电影中并没有对光给于“存在即合理”的判断。看过电影的人会发现,电影抛出的一切话题都是开放式的,而唯一的出口只在于你是否真的尝试了一次直面自己内心的旅程,哪怕只是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
        

  董润年的这次创作是无比勇敢的。当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沉醉于被粉饰和被美化的爱情的时候,他在用这部电影陪同观众打破那些一再被塑造的爱情神话,直面爱情最朴素和本真的本色。而看过电影的不少观众也表示,这样的爱情电影在今天是非常稀缺而可贵的,电影让那些看上去平淡琐碎的日常生活得以重塑,呈现出真实而神圣的质感,让自己回归面对爱情、面对自我的初心,更加相信世间纯粹的爱情,更加笃定自己选择的爱情,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有了更深的洞察。
        

  但这部电影的终极意义就仅仅停留在对爱情的讨论吗?事实或许并不是这样。在促使观众对爱情中的自我进行审视和认知之后,董润年试图将探讨的范畴引向人心的更深处。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之所以始终被爱情这个话题温柔地包裹,或许正是因为爱情是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温柔最顺滑的方式。董润年想要做的,其实是以爱情为介质,探究和触碰人的内心世界。
        

  那么,运用科幻的意义又究竟是什么?这就要回答科幻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几乎可以达成共识的是,科幻在某些层面上是对某种当下尚未发生,或者不可能发生的前提的预设。它所预设的前提,就像电影中呈现的一样,必将给人的内在和外在秩序带来深刻的影响。而真实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每一个当下的下一刻,都在上演着不可知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而就每一个具体和微观的人生而言,这些不可能性引发的每一点变化都是一场波澜壮阔。
        

  每个人生活的仪轨中暗含的合理性和舒适性其实都是相对的和脆弱的,就像电影里的光照一样,任何一丝外在的变化都足以撬动这种惯性的失衡。人生的每一个困境面前,向外求索会怎样,向内自观又会怎样?生活的假定性和科幻故事的假定性在本质上是殊途同归的。科幻制造的奇观就是用一种以假定性为基础的外部力量打破这种脆弱的平衡,以此审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性提出严酷的拷问。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一生都是充满了奇观的科幻故事,而科幻本身也是叩问人生的一种外在机制和一次预演。
        

  光不是审判者,每个人才是自己内心的的审判者。尽管电影始终被爱情温柔地包裹着,但导演探寻人性更深处的野心依然清晰可见。在这部电影里,爱情是介质,科幻是手段。电影海报上那句“爱情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主义”固然是真实的,而在导演的哲学观里,人生中的英雄主义又何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