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大唐盗帅

宠文网 > 武侠小说 > 大唐盗帅

第601章

书籍名:《大唐盗帅》    作者:盗帅二代
    《大唐盗帅》章节:第60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魏征惊喜若狂道:“好一个义务教育,此法施行,不亚于昔年孔圣人的有教无类,将文化传于大众,必能使得我大唐人才源源不绝……”

褚遂良也幸喜道:“教育乃国之根本,少年强,则国强。小杜大人这话说的太好了,警示名言,警示名言……”

他们都是文士,想这种利于天下读书人的制度,他们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不过有喜有悲

朝中那些与世家联系一起的大臣,一个个都惨白着脸……

似乎悲惨的命运,正在等候着他们。

义务教育一但推广,他们世家的优势将会大幅度的削弱,加上先前合理的任官制度。世家想要称霸中流阶层官员,已经不太可能了。

他们想要拒绝,可一个个如鲠在喉,什么也说不出来。

毕竟能够站在这朝堂上的,没有一个是那种蠢笨之极的人物。

义务教育给大唐带来的利处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拒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陛下,这义务教育,确实利国利民,只是动静太大,臣担心国库不足,好事成坏事……”出班提议的是卢家的一位谏官,他也不敢当这出头鸟,只是迂回着想要否定这一制度。

“不然……”根本无需杜荷说话,耿直的魏征第一个就站了出来,“我大唐税收,有所出,有所入,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此利民之事,便是有再大的难处也要克服。哪怕国库真的不足,也需想方设法,节俭开资,将这义务教育落实下去……”

魏征这一番话,登时引起了朝中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那谏官一件劝说不成,也灰溜溜的退回去了。

接下来的条条款款都在群臣的商议之中。

杜荷作为当事人,反而没有什么说话的余地了。

不是因为他写的不好,实在是因为写的太好的。满朝文武,来来去去的都是赞叹声,没有几个反对的。个别有着不同意见建议的,还没有等他开口解释。魏征、褚遂良、马周、岑文本这一类大臣给挡回去了。

杜荷总不能跟他们一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吧,只能呆在一旁做个哑巴了。

一般来说,这种新制度,都会引发争论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真理在实践辩论中诞生。

只是杜荷沿用的制度,早已经过了这道程序。已经在实践与辩论中,弥补了所存在的不足,不敢说完全的正确,但绝对不可能出现很大纰漏的。想要找碴,也是一件非常幸苦的事情。

即便是长孙无忌这种律法上的奇才,也挑不出任何的毛病,只能沉着脸,暗自焦虑,心道:“这杜荷究竟是什么人物,这般了得……”他发现自己研究律法,数十载,还比不上杜荷这个毛头小子。

更悲催的是,他发现杜荷大多的制度都比他定的更加高明,连辩驳的机会也没有。

长孙无忌沉声翻着书,迫切的想找出不足地方来。

放倒后小部分,长孙无忌眼睛一亮,出班道:“小杜大人确实是奇才,诸多条款,让人叹服……但毕竟太年轻了,看事不充分……竟然在为讼师说话,提议认可讼师地位,却不知讼师是祸乱法纪的根源……”

第十六章朝堂舌战

第十六章朝堂舌战

杜荷对于长孙无忌此刻的站出来,没有任何的奇怪。这都是在情理之中了,这也是杜荷与长孙无忌最大的分歧所在。

长孙无忌在《律礼》中有这么一句话“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减诬告一等。”

律师这一职业在后世非常的吃香,在中国许许多多的法律上的事情都离不开律师,在别的国家,律师更是超然的存在,有的甚至能够登顶,成为国之总统。然而却不知,在明朝以前,律师还是被称之为讼师的时候,这个职业几乎是人人喊打的。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政治家邓析,其被视为古代讼师的鼻祖。他擅长诉讼,辩论之术无人能敌,是那种能将死的说成活的,稻草说成黄金的人物。史书上给他的评价“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即是说他辩才无双,出口就是道理,哪怕是定死的事情,也能辨出一条活路来。

他创造了一门学说,叫做“两可说”,在正统观点看来,这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的诡辩论,简单地说,就是模棱两可、混淆是非的理论。

因为这套诡辩的理论,让他找到了许多律法上的漏洞,以此来打官司,无往不利。不管犯事的人孰对孰错,他都能打赢。也是因此,邓析也因此受到了当权者的忌惮,认为他是乱国之根源,将他杀了。

从此,讼师就是钻律法空子的代名词,被誉为乱国之本。

邓析之后,讼师并没有断绝,但毫无疑问,一但讼师为他人打官司,胜利了,那就无恙,一但失败就是罪加数等,严重处罚。

故而长孙无忌在《律礼》中,加重了对于讼师的处置。到了宋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故而在这个时代,“讼师”往往被视为影响社会和谐、挑词诉讼的不安定分子。

杜荷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讼师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若真无存在的意义,也不会越来越受人瞩目。说到底,就是传统文化认为权力具有至上,不承认权力与权利之间有冲突、有矛盾,权力意识完全取代了权利意识,是一种极端的偏激思想。

杜荷见到《律礼》中对于讼师的态度之后,心中就有了为讼师正名的想法,在书中的最后部分,也写出了自己的看法。

很明显,这种举动是挑战流传了千年的常识,引发的争论是显而易见的。

果然,长孙无忌这话一说出口,朝野跟着哗然。

魏征、褚遂良、马周、岑文本这些还没有看到后面的大臣,一个个加快了翻阅的速度,看到了杜荷对于讼师的评价,脸上也是微变。他们对于杜荷的这本书,报以了极高的评价。在言语中,不止一次暗自表明,此书的内容,远远胜过长孙无忌的《律礼》,想不到在最后一部分,竟然会出现这种不应该的错误,一个个都摇头遗憾。

杜荷却是不以为然的道:“乱国之跟,乱国之本,这不尽然吧……”

“非也……”长孙无忌一脸的刚正无私,道:“小杜大人且不闻春秋邓析?此人辩才无双,打官司欲胜则胜,欲加罪则加罪。曾创办私学,教人学习辩讼,求学者无数,致使郑国大乱。小杜大人如此为讼师开拓,实在难以理解?”

邓析在那个时代是一个怪才,他给人打官司,不论对方是非,明码标价。大事件,衣服一套,小事件裤子一条,短时间内就成为巨富,以致求学者无数。邓析的本领是对于法律条文咬文嚼字,在不同案件中,随意作出不同的解释,将律法视为无物。

他的学生也是如此,不过年余,郑国出了一大票类似于邓析的人物,致使郑国大乱。邓析也因此获罪,施以竹刑。

长孙无忌这话明里是对事不对人,但暗中却指杜荷居心叵测,想要让大唐步入郑国后尘,不可谓不严重。

李世民、魏征、褚遂良、马周、岑文本等人都听出了弦外之音,但只以为长孙无忌是无心之言,虽觉得夸大,却也没有任何的不妥。他这一开口,立刻给那些想找杜荷麻烦的谏官提了一个醒。

立刻就有人站出来道:“陛下,邓析之祸,以是前车之鉴。小杜大人,人中俊杰,竟然将之无视,实不知居心何在……”他就是先前想反对“义务教育”的谏官。此刻受到长孙无忌不经意的一句话,茅塞顿开,毫不犹豫的成为了他的一把刀子。

杜荷漫不在意的一笑道:“邓析之祸,确实是前车之鉴……但是不知在做的诸位可曾想过。邓析为什么能够搅得郑国大乱?”

李世民与一干重臣,听了此言,先后一怔,继而沉思。

杜荷傲然自答道:“史书上记载的清清楚楚,那是因为他抓住了法律的漏洞,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这才成功。所以我一直认为,郑国之乱,罪魁祸首不在邓析,而在于郑国的律法制度,存在了严重的不足,这才让邓析屡屡投机取巧……反过来说,只要律法制度,没有漏洞,那么邓析口才再如何了得,他有凭什么颠倒是非黑白,凭什么将死的说成活的?”

杜荷这番话让满朝文武眼中一亮,这个中道理并不是没人理解。只是有些事情,流传了千百年,已经成了一个衡量对错的标准。就如邓析此事,只要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因为邓析的讼师才华,使得郑国大乱。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出于对史书的尊重,也无人深入其中去想,去考虑。大家都是怎么觉得的,那么自然是真的。

如今杜荷这么一说,就如拨开了满天的乌云一样,给了他们一个全新的思路。

每一个人都不由得心想:“杜荷说的真不算错……还真的如他说的一样,邓析能够在州府衙战无不胜,关键是在于他每次都能够抓住律法漏洞,要是没有漏洞可抓,那邓析又能如何?”

“所以……”杜荷扬声道:“我觉得过在郑国的制度不够严谨,而不在于找出制度漏洞的邓析。我认为如何郑王能够如陛下一样擅于纳谏,擅于改正错误。将邓析找出来的漏洞,一一改正,弥补。我相信假以时日,在州府衙战无不胜的邓析,会因为无漏可循,而每战必败。郑国也会因为邓析的存在,越来越强大,而不是大乱……”

杜荷在表达自己意见想法的时候,还不忘记拍拍李世民的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