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第92章

书籍名:《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作者: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章节:第9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由于仅历时半月就平定了上万人的叛乱,朱儁受到东汉政府的高度赏识,被封都亭侯。

            到了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的时候,朝廷又想起了朱爵爷,被征为两帅之一。

            朱儁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在会稽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孙坚,请他出山,孙坚立马就答应了。

            孙坚除了带上本郡的铁哥们外,还在当地招募了不少士兵(其中包括后来的东吴第一武将,当时流寓淮泗的程普),有千把人,随同朱儁出征,屡建奇功,被升为别部司马。

            黄巾之乱平定后不久凉州的边章、韩遂造反,车骑将军张温出兵西征。可能也是出于朱儁的力荐,或者孙坚曾与张温有过交情,张温让孙坚屯长安,留守关中。在留守关中期间,孙坚与董卓有过一面之交,据说还向张温说过老董不少坏话。

            凉州叛乱平定后,孙坚被拜为议郎。此时,长沙区星又造反了(看来,东汉末年的叛乱从未停止过),孙坚被任命为长沙太守南征。从此,孙坚脱离了中央政府,他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凭借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加上当地部分豪族的支持,孙坚到荆南后不过一月就平定了区星的叛乱。由于周朝、郭石在零陵、桂阳响应区星,孙坚很有魄力地越境讨伐(这在当时是不为中央政府所允许的),结果获得胜利,中央政府不但没有怪罪孙坚,反而加封他为乌程侯(属于县侯)。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央政府对于地方政府已经基本失去控制了。另外,吴录上还说孙坚曾经越境至庐江讨贼,如果属实,那么,在灵帝末年,孙坚不但在荆南三郡站稳了脚,还在老家扬州有了一定的声势。不过,孙坚的这一次出兵庐江,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结识了当地的豪族周家——当然,那时他不可能意识到庐江周家对他后继者的帮助竟会有那么大……

            中平六年仲夏,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力将军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显然,董卓的进京严重触犯了当时山东大官僚集团的利益,在第二年,即初平元年的正月,山东大官僚集团达成了联合阵营,共同抵抗董卓——名义上固然是讨逆,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其实他们本身又何尝不是“逆”呢?)。当时,几乎所有的非凉州、并州集团都参加了这一阵营,孙坚也不例外。不过,孙坚参加这一阵营后干的第一件事不是和凉、并军事集团开战,而是把矛头指向了同为山东集团的荆州刺史王叡。

            早在孙坚平定荆南时,王叡就和孙坚打过交道,应该说,当时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其实,当时刺史和太守的官阶是一样的,当然前者的社会、政治地位更高些,不过军事地位还不一定),可是王叡却很看不起孙坚,而且还是明着看不起,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吧。在晋朝,以至后来的南朝,王家是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开创王家最发达史的是王祥,而王叡就是王祥的伯父!在当时,王叡属于一流名门,不免有些矜气,而孙坚属于暴发户类型,而且是以军功立足,根本没有政治背景,小时候还是吴郡著名的古惑仔,可以说,王叡轻视孙坚是理所当然的,而以孙坚的脾气来讲,是一定会记仇的,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了杀意,这时时机成熟,报复的机会当然不容错过。借着北上的机会,孙坚“过杀之”。

            按理说,孙坚是长沙太守,王叡是荆州刺史,即便孙坚要杀王叡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为什么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王叡砍了呢?在下在这里案着吴录解说一下。

            王叡是徐州琅邪贵族,在荆州当刺史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毕竟在这里属于外乡人,而王叡本人也不懂得团结当地土豪(相比之下,同属外乡人的孙坚就比他强多了,虽然可能会比他还鲁莽些),所以在荆州很孤立。当时荆州的治所在武陵郡的汉寿县,离武陵太守的治所临沅城很近,按理,王叡至少应该和武陵太守保持一般关系才对,可事实却是他和当时的武陵太守曹寅有尖锐的矛盾。在荆州军准备北上伐董时,王叡曾扬言要杀曹寅,曹寅当然很害怕,当即先发制人,求救于正在北上的、同样和王叡有怨的孙坚,孙坚当然立马就答应了。于是,在客军孙坚和地头蛇曹寅的夹攻下王叡兵败而亡。

            孙坚在杀了王叡后,又杀了荆州南阳太守张咨,事情是这样的:  孙坚按着北上计划,到达了荆州最北面的一个郡——南阳郡,可是当地太守张咨却没有任何表示欢迎的举动。其原因当然很容易理解。张咨是豫州人,和王叡一样属于外乡贵族,俩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还可以。孙坚杀了王叡,老张当然心里不太乐意,所以对孙坚爱理不理的。另外,张咨也有这个资本。在东汉,南阳不但是帝乡,还是著名的繁华地区,南阳太守在当时几乎和刺史、州牧的地位相当,他当然有理由小看孙坚了——虽然后者在荆南有着不一般的根基!孙坚当然不能忍受,既然已经杀了刺史了,索性再杀个太守吧!张咨不过是一介文士,当然惨死于孙坚手下。  这时,孙坚知道自己在荆州已经快待不下去了,因为太残忍!而且北上也不太方便了,毕竟他杀的两个人也是山东官僚集团里的大人物!不过,事情在一个人出现后发生了转机,那个人就是袁术,从此,直到孙坚37岁去世,袁术都一直影响着他!

            初平元年,孙坚以长沙太守的身份,借着讨伐国贼、兴复汉室的口号在荆南起兵。可是,矛头所指却是与自己有宿愿的、同为山东大官僚集团领导人物的、当时分别担任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的王叡、张咨。孙坚的举动遭到了绝大部分山东上层人物的反对,这时他已经有些走投无路了:很显然,以他自己的实力是不可能一统荆州的,连回到家乡的实力也和很有些不够,又遭到了当时盟军的敌视——处境可见一斑。这时,常人的出路应该是投奔老董,可是孙坚不行。可以这么讲,孙坚和董卓的关系犹如赵云和袁绍的关系,两人是不可能走到一块的——当然,和赵、袁比起来,老董对老孙还是不错的。不过,因为某种原因(这一点我想在以后分析董卓时详细展开,在此我只想提一点,那就是,董卓实际上更本就没有被山东勤王军所打败,董卓的人生末年可以这样概括:成也晋军,败也晋军),当时老董没有趁机笼络孙坚,而是启用了当年的党锢名士刘表出任新的荆州刺史(很奇怪,有许多现象表明老董对当年惨遭宦官排挤的党人是同情的,这很不可思议!),另外,为了安抚已经自愿流亡在南阳鲁阳的袁术,老董任命他为南阳太守——这对孙坚来说很有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味道!经过慎重考虑,孙坚终于投靠了袁术,袁术也很爽快地接受了,同时立马提名孙坚担任豫州刺史(豫州的大部在当时还不是袁术的控制区,实际上孙坚担任的是袁术的“征豫将军”)。孙坚从“大名”的身份沦落到家臣!——呵呵,记得有网友说前期的袁术很强,那还不是靠着孙坚父子?

            孙坚北上的第一站是豫州的颍川,受到了太守李旻的积极响应,李太守还亲自加盟了孙坚军。他们西进河南,占领了梁城(今临汝一带)。不过,好景不长,不久在董卓手下大将徐荣、李蒙的进攻下,孙坚军大败,其本人仅保全了数十骑而还!李旻活捉被烹!

            孙坚失败后,由于获得了当地豪族的支持(可能也有袁术的因素),很快就在梁又组织了一批部队回合陆续归队的残兵败将,在阳人又和董卓军展开了大会战。实际上,这次董卓军的统帅是胡轸、副帅是吕布,军力显然比上次梁县会战要强,孙坚手里的不过是些败军和新兵,军力与上次比要弱,按理,孙坚是必败的,可是,由于在战场上胡、吕二人的严重不和(实际上是董卓军中并州派和凉州派不和的集中体现),孙坚居然第二次梁县会战时大获全胜,还斩了老董的爱将华雄!

            正在孙坚想要乘胜追击上洛之时,一直负责供给粮草的袁术由于害怕孙坚功高震主,停止了补给。孙坚只得亲自回到袁术的老巢鲁阳向袁术讨粮(说句良心话,孙氏父子对袁术可谓忠心耿耿,至于孙策后来的背叛实在是袁术自己太不像话),袁术被孙坚感动,终于继续供应粮草(在三国时期,粮草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比军队还重要!孙坚当初投靠袁术,除了军力因素外,粮草的缺乏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有了后勤的保障,孙坚继续北上,这时,董卓才发现孙坚的厉害!尽管多年以前在平定凉州的叛乱时老董对孙坚有过一面之交!于是老董向孙坚求和,孙坚当然不同意(客观上讲,孙坚虽然是流氓出身,可比起某些名流来说对汉室要忠心得多!至于孙坚暗藏玉玺实在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的造谣),他马不停蹄,一举攻克洛阳的“南大门”大谷关。这时,董卓亲自出马,和孙坚在洛阳郊外展开会战,结果,董卓军被击败,董卓自己也撤离了洛阳。孙坚在击败洛阳守将吕布后(当然,当时的吕布也是无心恋战了),进入了洛阳城。

            孙坚进洛阳城后,一边安抚百姓,一边修复帝陵,表现了他忠君爱国的一面。孙坚显然没有什么大野心,在占领都城后,他依旧西出函谷关向老董的新据点长安进攻!

            董卓在撤离洛阳后曾对他的秘书长刘艾说,“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戇,诸将宜慎之。”的确,孙坚在关东官僚集团中并不是什么大人物(袁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