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第39章

书籍名:《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作者: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章节:第3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为了考察蜀汉的人力资源,这里做以下几个假定:

            1  蜀汉的人口一直维持在90万人左右。实际情况当然复杂,不过这个简化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

            2  蜀汉人口的平均寿命为40岁  3  蜀汉人口中最有建设能力,包括战斗力和农垦能力的是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男性青年。

            这样的精兵强将蜀汉有多少?简单,12。5万。如果以15岁为标志,蜀汉的“战斗力”保持在27万,其中12。5万为精锐。

            再看看蜀汉的兵力变化。刘备称帝一年后就在彝陵之战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估算其损失为4万士兵;魏延驻防汉中,估计其兵力为3万。因为这两处都是蜀汉的精锐,也假定他们全部属于那12。5万的精兵强将。那么彝陵之战后蜀汉在益州还有多少精锐?5万5千;包括汉中,8万5千。公元227年,距离刘备兵败仅仅5年诸葛亮率军北上汉中开始准备北伐。尽管他从平定的南方得到了“无当飞军”这样的部队,5年内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从上面的数字仍然可以看出,10万大军几乎带走了当时蜀汉全部的壮劳力。

            那么问题就来了,后方谁来农垦?当然只有老少妇。三国时都江堰并不曾被废弃,诸葛亮为它还专门拨了一千二百兵士民工。但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它方便了农垦,本身却不会农垦,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利用这个有利的条件。而10万大军驻防汉中(并不富裕)使得在天府之国种地的人即使不少,效率却不可能高;而汉中虽然有人力资源,却缺少良田沃土。日积月累这当然会影响到蜀汉的家底。这下子明白曹操从汉中等地先后两次迁走的十三四万户居民对蜀汉是什么样的打击了吧。按照一户居民四口估计以及上面的比例,一下子就是6万精锐的此消彼长。另外,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国的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其标志就是班固在  >中记载的"代田法"。这一耕作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摆脱对水源(灌溉)的过分依赖,即使是盐碱地也能有一定的收成,但需要的劳动量剧增。曹魏之所以大规模军屯,就是因为人力资源的欠缺使得它被迫利用士兵这一壮劳力。而蜀汉精锐尽出,后方的农业恐怕只能停留在依赖灌溉的基础上。对此,我认为其实诸葛亮心里是有数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将诸葛亮和曹魏的主要对抗罗列: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出祁山,曹魏震动,但因马谡失街亭前功尽弃。

            太和二年十二月,曹休兵败淮南后诸葛亮围攻陈仓,因魏军有所准备攻城不克而退兵。  太和三年春,诸葛亮派陈式攻拔武都阴平,郭淮稍作抵抗后在诸葛亮主力的威慑下撤退。  太和四年夏,魏在大司马曹真建议下多路伐蜀,因大雨连绵而撤退,双方不曾大规模交手。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再出祁山,司马懿坚守险要不战。几个月后蜀军因为军粮供应困难撤兵。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出陇东五丈原,并约定孙权同时出兵夹攻。曹睿亲自打退孙权,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抗数月而无机可趁,八月病逝在军中。蜀军撤退。

            除曹真曾经主动进攻一次,其余都是诸葛亮的主动出击。但是曹休兵败淮南后诸葛亮围攻陈仓有试试看捡便宜(并无贬义)的感觉,未必是诸葛亮计划中的,而攻克武都阴平根本就是收复失地。这么看,诸葛亮计划中的大动干戈应该是三次:公元228年失街亭,公元231年和公元234年的五丈原。每次他都为出兵准备至少三年,而到了战场还是小心翼翼。从他的行动看,诸葛亮其实很清楚以过大的消耗获取“胜利”对蜀汉犹如饮鸩止渴。准备的这三年间,蜀汉的军队当然不会干耗粮食,应当会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从曹真进攻汉中一役蜀魏双方的动作看,汉中如果一直有十万蜀军,曹真未必敢动手(至少不会在给曹睿的表章中吹牛说必胜)而诸葛亮也无须要后方的李严率军两万增援。李严当时可是驻防江州,蜀汉的经济重地,可见诸葛亮将部分的士兵送回国内进行经济建设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其数目,以后来曹爽看到汉中兵力小于三万后伐蜀为参照,恐怕诸葛亮把大部分的兵力都派了回去。问题在于,诸葛亮对面的曹睿司马懿同样是内政高手。诸葛亮兵败街亭不久后曹睿就任命了新的凉州刺史,惩恶扬善积谷务农结交羌胡。其成效应该说是显著的:诸葛亮一出祁山时曹魏在西凉的地方官都承认如果没有援军,西凉一个月就会饿死,但后来王经大败于姜维时甚至有能力派出援军;司马懿也开凿水渠浇灌了三千顷盐碱地,并特意从冀州迁来了五千农户,几年后洛阳闹饥荒时一下子就送去了五百万斛。英雄所见略同,因此双方才打了个旗鼓相当。另外都江堰的名气虽然大,实际效果恐怕不能和郑国渠相比,毕竟那才是战国时最大的水利工程。这条郑国渠却是在司马懿的手里。  蜀汉经济上的崩溃,个人认为始于姜维。诸葛亮的北伐和姜维的北伐,在我眼里是两回事。诸葛亮最大的特点是慎重而兼顾经济,而姜维则根本不管内政。公元253年费袆遇刺身亡后姜维长年累月地带着蜀军主力驻扎汉中打打杀杀,看似主动,可后方谁在种田?纵有健妇把锄犁。蜀汉当时的政治外交局面已经有所恶化,南方少数民族的反叛绊住了一万蜀军,孙刘联盟的动摇也分走了一部分人马,姜维的几万大军虽然少于诸葛亮的十万,但对于蜀汉的负担实际上更为沉重。那12。5万的精锐恐怕没有多少能够用在内政上。结果仅仅5年之后的公元258年12月姜维就被迫改全面防御为重点防御,不但还手之力,连招架之功都赔了进去。姜维的对手邓艾在内政上的功夫,完全是另外的量级。同时,董允病逝后蜀汉缺乏严厉正直的官员,刘禅很快就动不动公费旅游,还增加宫廷声乐大肆征民女为宫女。谯周讽刺姜维劝谏刘禅,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在曹魏方面,司马懿杀曹爽虽然是曹家的悲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曹操提倡的节俭屯田唯才是举等都被司马继承,在事业上司马懿不正是曹操最好的接班人吗?

            仲达在关陇,邓艾在淮南,羊祜在襄阳,无不以农垦屯田为重。司马懿在关中开成国渠筑临晋陂,邓艾在淮南以四万人"且田且守",羊祜在襄阳垦田八百顷,这些才是魏晋平定吴蜀的根本。刘禅投降时的40万斛粮食仅仅够蜀汉的10万军队吃24天,这样的国家某种意义上,根本不用魏国来打。

            蜀汉不置史官使得蜀汉的内政建设细节很难考证,这篇文章也仅仅是一个推测,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还希望大家斧正。                    

        蜀汉的经济        

            一、军士屯田

            人们一提到三国时的屯田,就说:“吴不如魏,蜀不如吴”。实际,这话也未必很中肯,无论从封建统治者所花费的心思、难度和效果看,蜀汉的屯田都未必不如魏、吴。刘备在时,常征伐在外,诸葛亮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刘禅继位,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做主。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都遵守诸葛亮的成规行事,后主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遇刺身死,此后至蜀亡也只剩下十年,掌握军国权柄者,尚有大将军姜维及尚书令董厥、樊建等人,均为诸葛亮生前精心培养者。只因刘禅昏暗,晚年政治受到宦官黄皓干扰,至于衰败不振。由于以上情况,谈论蜀汉屯田便不能不集中研究诸葛亮对屯田及农战等的态度和具体措施。      尽人皆知,诸葛亮出来辅佐刘备,乃“受任于败军之际”,后来亮病死于渭滨前线,也是在两军对峙之时,所以诸葛亮一生事业,一直与战争相始终。亮之平生素志乃是为了给刘备父子重建刘汉政权,进而统一中国,其任务可谓至艰至巨。其一生所筹划经营的也以务农运粮和练乒作战为主,非战无以达其宿愿,不重视农业生产与军事运输就不能支持其以弱攻强的战争。从亮之治国行军措施看,他不仅多次进行北伐,而且在每次出征之前,都致力于务农殖谷,令军民衣食足而后用之。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收荆州江南四郡,始有一块立足之地,他使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蜀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大败于猇亭,次年备死,亮辅政,“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后主建兴三年(225年),亮南征四郡,“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建兴五年(227年),亮率诸军出屯汉中,从此至亮死,他的主要任务是出师北伐和劝农积谷。他的事业固然建筑在役使农民当兵纳粮的基础上,但他先农后战的政策也是昭然若揭的。实际上,亮搞军士屯田早已开始了。如《水经注》卷27《沔水上》说:

            亮与兄谨书云:“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建兴六年(228年)春,亮第一次北伐,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前锋马谡败于街亭,赵云、邓芝亦失利于箕谷。故赵云退军时,不得不烧坏赤崖以北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