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第28章

书籍名:《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作者: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章节:第28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汉晋春秋》说:“会心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敌以图克服也。……诡说会曰:‘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范蠡)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巅,而从赤松游乎?’”钟会知维之语意,仍“情好欢甚。”《华阳国志》也说:“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于后主曰:‘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两书均说明了姜维虽身在曹营而心仍存汉室。但由于钟会与邓艾勾心斗角,矛盾重重,姜维在钟会之乱中全家被杀。复汉之望绝矣!

            孙盛却认为“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思后图之计,乃反复于逆顺之间……亦衰弱之国,而屡败兵于三秦,已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说姜维“败不死难,不可谓节。”此论却遭到裴松之驳斥。松之认为,姜维列营守险于剑阁时,钟会计议退兵,“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旁入,出于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非其理也。”又说,会如能授维重兵,杀会复蜀,不为难矣。

            看来孙盛也承认姜维“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之事。大约在蜀亡后65年,孙盛自称曾随东晋安西将军庚翼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蜀人于今伤之。”孙盛既知姜维之用心良苦,又为何责其“败不死难”呢?死,应死得其所。正如东晋史学家干宝所说:“是以古之烈士,见危授命,投节如归,非不爱死也,固知命之不长而惧不得其所也。”钟会在进攻关口时,守将傅佥格斗而死,“魏人义之。”诸葛瞻父子双双战死,古今均受到人们的景仰。就连蜀败自杀的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谌,也受到人们的称赞。如像孙盛所期望死法,不一定会得到人们的好感。

            蜀之亡,原因有三。

            一、后继无人

            蒋琬、费礻韦“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事,邦家如一。”可惜这种局面为时不长,二人先后亡故。至姜维为相时,蜀汉人才匮乏,就是像姜维这样“蜀官皆属天下英俊,无出维右”的人也不多,可见姜维是当时蜀汉的佼佼者。相对而言,曹魏却是人才辈出。

            二、奸佞当道

            姜维在为邓艾年破还住沓中千钧一发之际,宦官黄皓与大将军阎宇“弄权于内,”欲废维树宇,维自恐惧。未能施展抱负。正如《陈情表》作者李密所说:“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

            三、后主昏聩

            刘禅即位后,仍以诸葛亮为丞相。对亮说:“政由你,祭则寡人。”直至蒋琬死后,才自摄政事。但宦官专朝,通无政令。陈寿评他:“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自亮殁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诸葛亮卒于公元234年,蜀汉亡于公元263年,30年间国势日衰,欲挽狂澜,绝非姜维力所能及。

            综上所述,可证蜀汉之亡,其责不全在维,诸葛亮之荐维并无大错,维之征战在于执行北伐战略。正如元初史学家胡三省所言:“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陈寿、孙盛之贬,非也。”                    

        谈姜维        

            姜维(204—263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与蜀军交锋时,多次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因而被诸葛亮视作人才用计收降。姜维投降蜀国后,诸葛亮对他加以培养和重用,年仅27岁就封侯拜将。官拜义将军,封阳亭侯。

            先说说姜维的武,有人说姜维武力数一流,后期出场的他武力超强,甚至说后期的武将比前期的厉害,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这个长江之说我并不反对,但是,想想前期的三国是最为战乱的时代,越是战乱就越能涌现人才,很多武将都是在残酷的战斗中磨练出来的技艺。所以,我认为前期的三国武将才是真正驰骋沙场的武将,武力肯定比后期的武将高。另外,先拿前期出场过的武将和后期的做个比较。第一看看在诸葛亮三出祁山之时,先是岐山设伏围张郃,结果“郃不能上山,乃拍马舞枪,冲出重围,无人敢当。蜀兵困戴陵在垓心。郃杀出旧路,不见戴陵,即奋勇翻身又杀入重围,救出戴陵而回。”接着是诈退斗司马懿,需要有人挡住张郃,孔明言“非智勇之将,不可当此任。”言毕,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说明魏延不认为他能战胜或者平张合,还是王平愿意拼死一战,而姜维则被安排去搞偷袭去了。就这里的设计可以清晰的看到姜维武力在诸葛武侯心中的位置,张〉魏〉姜。也许这个事例还不能说明问题,特别说明的是魏延,几乎每次抵挡张郃的事情都是安排的他,说明在诸葛的心中,只有他有和张郃一战的实力。然后再说前期尚不算超一流的魏延,到了后期简直天下无敌。如果说姜维是超一流的武将的话,那在魏延反叛的时候(不知道算不算),笑傲蜀国无人敢敌的时候,为什么姜维不敢出战?还得靠死孔明的计谋斩魏延,实在有损蜀国武将的颜面。再来看看姜维在刚出场的时候既能用计算计孔明(后面再评)又敢跟赵云动武,是否那时年少轻狂,后来发觉天下之大,并不如他想象,于是轻易不再出手了?,(凭记忆书上这样写道:姜维抖擞精神或是精神培长大战无论年龄还是精神都大不如前的赵云,忘记用哪个词汇了。看看全书,这个词汇个人认为不是褒讲的意思,但凡技艺不如对方的,大都抖擞精神酣战对方,因为稍不注意就被对方干掉了。例如,张飞战吕布等等)最后,再拿邓艾武力来与姜维比较,有人说他二人的武力相当,我说不然,邓艾的儿子尚能和姜维战平,老子要出手的话,姜维定吃不消。另外,还有诸葛尚,书上只有一句“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二人。”两个人被诸葛尚轻松击退,充分说明了诸葛尚的能力。所以我觉得他肯定是超强?因为他单挑打败了邓忠(邓艾的儿子)和师纂的组合,也或许说明邓忠的武力本来就不怎能么样?这么看来善于玩谋略的诸葛亮,其后人都比姜维武力强?所以,我最后只也只能这样评价姜维的武力,二流水平。

            再来说说姜维的谋略,也就是智力。说到姜伯约的智谋,有人说可与周瑜的智谋相提并论。好吧,我就拿两人做一下比较。首先是一出场,姜维利用诸葛亮不了解魏国的新秀,轻敌大意的思想,利用小计谋算计了孔明一次,使其微受损失,不过这一次却使名不见经传的姜维成为诸葛武侯心中的主要位置。愚以为,诸葛亮一生用兵如神,如在用人方面和培训人才方面鲜有建树,感到很遗憾,所以姜伯约的凭借其孝心及小聪明打动了诸葛亮,决心好好培训小姜同志。而小姜同志期间也是表现良好,品行及才智发挥的较顺畅。到了诸葛亮病故,终于轮到尽得真传的姜维登场了,誓将诸葛亮的革命精神发扬到底,诸葛亮能六次伐魏,我就来个九次,而且打出“不论成败,但求一战!”的口号。我认为姜伯约的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犯了几个小小的错误,第一,走诸葛亮伐魏的老路,孰不知魏国已经充分做好了防御的准备。第二,高举光复汉室的大旗,孰不知汉朝早气数已尽,更换朝代十多年了,姜伯约尚不能与时俱进,改换伐魏旗号。第三,姜维一开始就采用稳中求胜的思想,忘记了兵贵神速的思想。第四,大意轻敌,而且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对敌对的魏国防守武将(邓艾)不了解,也不开个会坐下来详细分析降将夏侯霸对邓艾此人的尽详报告。第五,内政方面鲜有建树,基本保持诸葛亮的政策,导致蜀国只能勉强维持现状,不能快速的发展生产力。第六,不能善用以及任用人才,导致蜀国人才凋零。第七,不能做到“清君侧”,任凭君主身边小人得势。第八,急于求胜,速胜论占有主导地位,一口气就想吃掉魏国(个人以为拓展边疆更实际些)。第九,不能联吴形成统一战线,共同进退。姜维犯了九个兵家大忌,安能不败?其实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失败,就是追随扶佐刘禅打天下,还不如像征性的养条狗做君主,也比刘禅强,至少不能坏事。也许有人认为这伐魏并不是一无所获,至少沉重打击了魏国的势力。但,这种观点恰恰相反,举个二战的例子,日本偶有偷袭珍珠以及德国的虎式坦克的威猛,但,前者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生产力,造了更多的战舰航母来打击日本,而日本则损失一艘就很难再弥补一艘;苏联则充分发挥民心作用,利用民心所向,造了更多的坦克以及发动了更多不畏牺牲的人,以十敌一来打击德国;结果大家都知道,就不用我多说。

            魏国和蜀国也正是如此,蜀国的九次伐魏,并没有动摇魏国的实力,相反却使自己摇摇欲坠,姜维尚不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其结果只能是蜀国一击便溃,其战略上又不见其高明。我认为上策是充分的做好防御准备,培养人才,然后静观中原其变或是等到刘禅的后人能是个明主。中策则是联手吴国不断的蚕食魏国的民心以及领土。下策就是拼了命伐魏,成就自己的名声。

            接下来蜀汉最后一件大事就是姜维的假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