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第26章

书籍名:《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作者:
    《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章节:第2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冷眼看刘禅        

            对这个“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的看法~。

            一.首先得提出,刘禅并不能下定义为一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为什么不是?很简单,他没有卖国。他只是降敌之主,受辱之人。当然,好在邓艾为作宣传并未辱他。但他的确于人于己活得不光彩。他的行为为什么不叫卖国?因为在当时的家天下观念来看,作为一国之君,归他管的地盘就是他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他只代表他个人意愿,也是强加于人民的意愿,他做主。卖国是一种背叛的行为,而以当时观念来看他的行为不具备背叛思想。他投降也就是他个人意愿在得到支持或无人能劝阻的发挥的表现。战与降都是他的表现,这不存在卖国,当时的魏、蜀之间也不涉及到任何民族矛盾,只是两大军阀抢地盘,抢地位。卖国的说法肯定就显得太牵强。其次,他是投降之君,最起码连他个人都觉得不光彩这还存在求荣?安乐公所可以享受到的也许要比蜀国皇帝所可以享受到的差许多。他也没必要为享受而降。他求生而投降这也许是求降的初衷。因为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是“临战为首者不降,战败不赦。”所以说他投降就是想死得晚点,死得好看点吧!荣对于他说他几乎没沾到吧!他得到了荣,可是他的行为不叫卖国。  二.刘禅的确不是仁君。但也不能说他不义。  为什么?姜维之降乃计也,姜维之降刘禅非可左右也。姜维不愿降,不愿背不义之名,可如刘谌一般自刎以报国,或逃流誓不为奸贼之臣民。也就是说,姜维降魏不能说是刘禅陷他于不义,是姜维忍辱负重的表现,是姜维心怀复国之心的表现!姜维的骨子里透着一个忠字啊!怎么还叫不义?姜维未有不义之事,那刘禅怎有陷人不义之为?怪哉!刘禅的不义表现到可体现在他不听刘谌的慷慨忠义言而怒斥其,命其离开朝堂。因为不听忠义之言,那行的就是不义之事,才叫不义之人!

            三.刘禅的确不是个会为人民着想的君王,什么纳妃充后宫之数一类的明摆着是昏君的表现。可是作者“况且,在历史上还没听过,哪个帝王投降是为了百姓着想的,那些漂亮话只不过是为投降找台阶下而说的。”的说法有些偏激。的确,家天下,众人生死为一人,众人煎熬为一人。为王为帝的是几乎不会着实为人民着想,在敌人投降后自己假意地夸奖,为他找说辞也是有安抚之意。但是一味的说没有这类事就不对了。先不举例子,作为君王,他自己也是人,毕竟有感情。如果他在朝堂之地并不是一味的去践踏人民的话,他也会由衷地去安抚人民让人民过好些,从中也可以得到更高效的剥削成果,可是一旦他对人民动了真情的话呢?他是不是也会在面临灭顶之大敌是为人民考虑一点点呢?其实在那样的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作者此处思想在下不得不提出以纠正。

            四.不赞成把谯周与黄皓混为一谈!

            谯周其实是一个学者形象的人物并不适合政治。但他力劝二主(刘璋、刘禅)投敌(刘备、司马昭)被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批评为“:人知冯道之恶,而不知谯周之为尤恶也。……国尚可存,君尚立乎其位,为异说以解散人心,而后终之以降,处心积虑,唯恐刘宗之不灭,憯矣哉!读周仇国论而不恨焉者,非人臣也。周塞目箝口,未闻一谠言之献,徒过责姜维,以饵愚民、媚奄宦,为司马昭先驱以下蜀,国亡主辱,己乃全其利禄;非取悦于民也,取悦于魏也,周之罪通于天矣。服上刑者唯周,而冯道末减矣。”如果谯周真的惟恐刘宗之不灭的话他为什么要劝刘璋降刘备?为何不使二家相斗尽死乎?《仇国论》为劝后主养国故不得不把姜维做为靶子,难到他要直接责怪后主?二刘、曹氏、司马氏的本质有什么不一样呢?好玩,如果说司马昭对于汉对于魏是乱臣贼子,那刘邦对于秦呢?刘备如果“兴复”汉室后皇帝由谁当,到时候谁撇开名义不是乱臣贼子?封建思想看待封建统治是局限的,是片面的,我们不该误入歧途,应该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样运用脑髓去吸收!那么既然不能说谯周是卖国之人,与黄皓同流,他又是什么呢?现在这个答案大家应该是很清楚的了。  人言“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认为是“当局者迷上迷,旁观者迷上清。”对事物的看法和评论,对错是相对的。同时,当时人评过时事,不以为喜,不以为傲。

            现在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都与那1800多年前的封建主义社会相差太多了。所以现在人看历史,尤其是三国这一类N的N次方老久的事更要擦亮眼睛运用脑髓去看待,不该加过多个人思想,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否则那就不是正确的评论历史了!刘禅的确扶不起,但这应该是缘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综合原因。对于刘禅这个话题至少一点可以肯定,在他眼里的皇帝和在他爸爸眼里的皇帝不一样。所以当法也不一样。大家再想想,一个16岁一般的娃娃(未行观礼)懂什么制国?再说,让两任丞相像宠自己儿子一样,甚至比爱亲儿子更亲的感情宠了23年,一个人还能有什么作为?这又是一个错中复杂的悲剧!                    

        怒斥刘禅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在敌军兵临城下时,不但不思退敌之策,反而主动开城投降,是为不忠;刘备漂泊半生,几经征战才有此两川之地,作为他的继承人,刘禅不但不加以爱惜,反而拱手送人,是为不孝;诸葛亮,姜维北伐期间,刘禅不但不勤政爱民,操劳国事,反而贪图享乐并对北伐多加阻挠,导致日后蜀中百姓陷于魏寇的铁蹄之下,两川父老皆成亡国之奴,是为不仁;邓艾围城期间,刘禅不听其子北地王刘谌苦劝,执意降艾,迫使姜维降于钟会,陷姜维于不忠,是为不义。有人说他投降是为不让百姓战事之受苦,是个仁君,哈哈,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刘禅真的是为百姓着想,就应该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富国强兵,这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他投降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贪生怕死,卖国求荣。况且,在历史上还没听过,哪个帝王投降是为了百姓着想的,那些漂亮话只不过是为投降找台阶下而说的。换句话说,刘禅要真为百姓着想,百姓岂能不拥戴他?他又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还有人说蜀国之亡完全是黄皓,谯周之辈所为,刘禅也是受害者。哈哈,这更是笑话,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刘禅要真是个好皇帝,那么黄皓,谯周之辈又怎么会有市场呢?追根究底,刘禅自己就是个昏君,小人才能得志啊。唉,不知刘禅死后有何面目去见蜀汉的诸位先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人身前的所做所为,自有后人去评说,“扶不起的阿斗”是史学界对刘禅的主流评价,是历史给他的定论,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一定要逆历史潮流,替他翻案,难道你们认为卖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还是你们要以此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刘禅卖国证据确凿,铁证如山,就算是状王宋世杰在世也不可能替他翻案。不知那些为刘禅辩护的人究竟有何居心?象刘禅此等卖国小人,人人得而诛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哪天祖国需要我打仗,哪怕是要送命,吾也万死不辞,决不象刘禅那样给祖宗丢脸,让父辈蒙羞。以前只听过虎父无犬子,没想到在三国里,犬父(刘禅)也能生出虎子(北地王刘谌)来,比起他儿子自刎殉国,刘禅差的太远,太远了。  刘禅,哼,真败家子也!                    

        魂断成都府        

            你死的那年,五十九岁,在成都。

            那时,你已是头发花白,却依旧志在千里。  我不禁想起当年,年青的你是何其的潇洒儒雅,风流倜傥。  那少年将军还在吗?  在的,他被永远地刻在了历史的印记里。即使,未曾被人看到。  姜维,你永远是那个最值得怀念,最值得同情的天水俊杰,孤胆英雄。  也许,英雄是不需要同情的,那么我说,你是最值得敬佩的。  诸葛亮丞相走了,你哀痛着,然后勇敢地接下这个沉重的担子开始不遗余力地进行那飘  渺的复国之志。你九伐中原,姜邓斗智,几番成败,可你的聪明才智,又岂是失败所能掩盖抹杀的?  有人说,你穷兵黩武,贪图名利,误国误民。你笑而不语。

            其实强弱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任魏国国泰民安地发展十几年,等它回过神来,  一拳就能将蜀国砸扁。  所以,你以攻伐守,要扰得魏国不得安宁。  因为蜀国太弱小,太弱小。谈发展,根本不可能胜过魏国,只会是悬殊越来越大。所以你才连年征战,宁愿担了骂名,用心何其良苦?  其实九伐中原与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已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为了收复中原,而前者,只是为了苦撑一个小小的蜀汉政权。  大厦将倾,你深深明白,可你为什么还要去做那根独木呢?即使压得粉身碎骨也全不俱呢?  只为了一个“忠”和“义”字,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是如此,你亦是如此,明知不可为  而为之。  所以,很多人说,其实你像豫让,是义士。

            如果说蜀国的国度在刘禅投降的一刻就灭亡了,那么我说,蜀汉的精神,是在你死的那一  刻才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