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第50章

书籍名:《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作者:瓦利蒙特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章节:第50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对此,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提出了一个基础性建议。他认为无论是突尼斯的形势,还是海上运输,前景都十分有利。1943  年1  月12  日,凯塞林又到“狼穴”口头报告了他的上述观点。

            在最高领导层的这种态度和情绪影响下,毫不足怪,德国大本营对于及时摆脱在劫难逃的北非灾难的可能性,根本不详细讨论,更谈不上利用。在斯大体格勒失守的那些日子里,出现了一个最好的,似乎也是最后的机会。当时,隆美尔集团军在其总司令的指挥下,有意识地迅速行动,企图在不受敌干扰的情况下,与阿尼姆的部队在突尼斯会合。此时,一直在突尼斯“桥头堡”保持着优势的第5  装甲集团军和海上形势,完全有能力将大部分部队运走这样北非虽然放弃了,但可以拯救大量宝贵的部队。

            然而,希特勒想的完全是另一套!对于他来讲,隆美尔集团军到达突尼斯国土之日,就是他的进攻计划开始之时。他在心目中的伟大的、勿庸置疑的政治和战略优势——作为最低目标的坚守突尼斯——遮住了他的眼睛。使他完全看不到在战术上创造前提的必要性,特别增加陆、海、空三军的兵力。但对于在突尼斯的指挥关系——上自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以及双方最高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下至凯塞林和两个并立的德国集团军——也一直没有得到澄清和处理。因为,他尽管说了许多大话,也不顾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再三敦促,最终还是把照顾墨索里尼的要求,放在军事的首位。根据最后的调整结果,南线总司令部附带取得了项成果,即他的司令部在意大利统帅部内设置了一个由德国国防军三军军官组成的指挥处。这一步骤至少说明,在德、意双方进行了三年之久的共同战争之后,出现了盟国之间比较紧密合作的局面——不管它是否能持久下去和可靠系数有多大。

            在这种混乱形势下,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在经过多次努力后,终于1  月底2  月初征得约德尔的同意,亲自前往突尼斯进行一次实地调查。此外,他还借途经罗马之机,与意大利统帅部新任参谋长安布罗西奥大将——原参谋长卡瓦莱罗因丢失的黎波里塔尼亚被撤职——进行首次接触。作者在2  月份上半月的10  天旅途中,先后访问了意大利统帅部,德国在罗马的南线总司令部,在突尼斯的两位德国总司令,以及德国各支部队。得到的印象使他——如同隆美尔元帅一样——确信,目前在北非战场需要的不是进攻,而是撤退。在返回途经罗马的时候,瓦利蒙特在凯塞林一间简陋的小办分室里,单独与他坦率地谈了他的这一观点。话没说完,凯塞林便低声警告他“隔墙有耳”,不让他详谈其观点的依据。毫无疑问,凯塞林用他自己的判断来反驳瓦利蒙特仅从几天旅途中所得到的印象也完全是他的职责。同时,撇开他贯有的乐观主义不谈,他的判断也是依据于他的经验,以及无数次到前线的亲身观察。尽管如此,他也未能说服来访者。

            第二天,当作者在东普鲁士大本营的中午形势讨论会上惊异地看到凯塞林元帅时,他在长时间旅途中酝酿已久的、准备向希特勒阐明——也是他曾在南线总司令部所表述的观点、顿时化为泡影。南线总司令受到希特勒的热情欢迎,并立即从他的立场出发,报告了突尼斯至地中海战场的最近发展情况。凯塞林在其内在倾向性的驱使下,再次认为,极其虚弱和极其困难的形势已经有所好转——尽管只是出现了改善的征兆;甚至谈到了战绩——尽管还只是计划和企图。不等他说完,希特勒就转过脸来,以一句对下级常用的话,问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瓦利蒙特:“您看呢?”然而,瓦利蒙特的第一句话——仅仅是暗示不同意凯塞林观点的话——还没有说完,希特勒立刻转身对别人说:“我们是否谈些别的?”——这是他在这种场合下贯用的手法——从而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于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离开了会议室,不想忍受戈休的训斥。因为,这次他本恕驳斥凯塞林元帅对其空军的看法,使希特勒感到“忧虑”。出乎瓦利蒙特的预料之外,他刚一出来,施蒙特也随后跟了出来。并对瓦利蒙特说:“您的报告是否确实与凯塞林的想法完全不一致?元首必须要听一听。我在今天特别为您安排一个时间,您等看吧。”然而,这个指望并没有得逞,因为第二天,希特勒在约德尔和施蒙特等少数人的陪同下,前往设在乌克兰的大本营,一住便是四周。

            现在,摆在瓦利蒙特面前的唯一办法,就是向约德尔写一份书面报告。在报告中,作者对直到目前还悬而未决的进攻计划,提出强烈反对意见。他首先对意大利东、西两路军队即将达成的会合提出异议。他接着指出,这股优势兵力将在3  月中旬实施的进攻,由于缺乏保障部队,如同“空中楼阁”,是绝对不能成功的。由于目前的运输状况,连最必需的车辆的燃料都无法满足,意大利统帅部提出的每月运送6  万吨物资的指标也只能完成一半,因此意大利自己无力通过进攻或压迫敌人的“桥头堡”来改变现状。接着,作者指出,为了堵塞缺口,必须“撤离”。他说:“只有..有计划地采取较大规模的准备措施,才能防止造成严重后果,包括政治后果;同时才可能捍卫意大利南疆。”

            瓦利蒙特的报告,在乌克兰大本营里并没有引起注意。只有同瓦利蒙特领导下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一起留守“狼穴”的国防军统帅部参谋氏,与瓦利蒙特共分忧虑,并与其参谋部一起竭尽全力,设法克服海上运输的困难。在突尼斯西部发起的、企图一举将盟军防线“击溃”的攻势,于2  月23  日被迫停止。兵力薄弱的进攻部队,又撤回出发阵地,进行改编,准备进攻东南防线的英国第8  集团军。这时,从希特勒的大本营里又传来了人们听惯了的大话。他说。“两个集团军退回狭小的桥头堡”,是“灭亡的开始”;只有“集结强大兵力..实施短促突击”才能取得成功;要把加贝斯高地的阵地“立即建成最强大的”阵地;空军必须“加强攻击,以赢得时间”,特别是“必须把运输量至少提高两倍,并逐渐提高三倍”。除了这些空话之外,既没有提到兵力和手段,也没有讲到时间。更有甚者,3  月6  日至7  日,对英国第8  集团军发动第一轮攻击失利后,希特勒竟然解释说:“突尼斯具有头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战争的结局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千方百计坚守”。

            由于希特勒对隆美尔的建议无动于衷,由于对下列一系列事态置若罔闻,终于5  月10  日—13  日在突尼斯酿成大祸——3  月中旬后,在盟军两面夹攻下,德意军队被迫退到突尼斯北部的一个狭窄桥头堡。接替隆美尔职务的阿尼姆,上书约德尔,“请求在战斗失利时..的指示”,结果杳无音信。凯塞林提出的关于形势对前送部队越来越有利的建议,也石沉大海。两个集团军,约30  万人被俘。这个数字相当于在防守斯大林格勒末期所投入的部队。在此之前,直到4  月中旬才开始撤退,但也只是撤走了一些“白吃饭”的人。空军的飞行部队和为数不多的战斗部队,才在最后时刻逃离虎口。

            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并没有公开咒骂前线的指挥官们。在那些日子里,作者本想代表休假的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以对本职负责的精神,在形势报告中汇报一下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损失情况,但凯特尔却暗示作者保持沉默,不要打扰元首,使他能冷静地总结一下他在军事指挥上所带来的结果。也许出之同一原因,邓尼茨海军大将在第二次从罗马返回后,于5  月14  日向希特勒汇报告,也只字未提突尼斯的损失。不久,即1943  年7  月初,希特勒在东线高级军官面前作了如下的解释:

            “对于最后导致部队和物资损失的突尼斯行动是否正确的问题,“我当然要为我自己辩护。我之所以在突尼斯采取行动,是因为我确信以下几点:

            通过占领突尼斯,可以将入侵欧洲的时间推迟半年。更重要的是,可因此使意大利留在“轴心”里。

            否则,意大利肯定会脱离“轴心”。盟军就会在俄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后,趁德国空虚闯入德国之时,兵不血刃地在意大利登陆,就会通过布伦纳山口(奥地利——译注)向德国突击。这就必然使战争更快地遭受损失。”

            希特勒的这些论点,没有一条符合当时已经清晰可见的形势,也没有哪一条为此后的结果和今天已公布于众的同盟国的计划所验证。最主要的是,在他的谈话中缺少了一句话,就是如同在斯大林格勒一模一样,如果在突尼斯能及时撤退,就会避免灾难发生。

            德国同意大利的关系,由于北非的这种结局,必然雪上加霜,更何况在巴尔干问题上德、意之间早已充满着紧张。由于两个“轴心国”伙伴都在诡计多端地谋求在东南欧的政治优势,因此在军事合作问题上的争执有增无减。特别是在镇压倍受意大利庇护的、以米哈伊洛维奇为首的民族主义集团的暴动斗争中,这一争执进一步扩大。出于这些原因,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于2  月中下旬,再次受命前往罗马,以便在德国外交部长在墨索里尼面前和意大利统帅部贯彻希特勒意图时,给外长以支持,作者坐在里宾特洛甫的特别列车上,就对这里的陌生的“地方”气氛感到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