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第12章

书籍名:《德国国防军大本营》    作者:瓦利蒙特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章节:第1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在大本营里能够发挥巨大影响的海军总司令。为了表示他对英国侵犯斯堪的纳维亚的担忧,徒劳地强调维护挪威中立的好处,以阻止事态的发展。担负此次行动的陆军部队司令法尔肯霍尔斯特将军提出,在军事占领前,应采取“外交行动”,争取在时间上有更大的活动余地,以尽量避免付诸武力。他的这一建议遭到希特勒的断然拒绝。对抱有与法尔肯霍尔斯特相同思想的些担任要职的下级军官,约德尔也以同样方式打发了他们,就象以前打发国防处长一样。约德尔在3  月28  日日记里写道:“某些海军军官在威悉河演习问题上表现得滑稽可笑,看样子要使用灭火器了。法尔肯霍尔斯特的三位参谋长的想法怎么样。”

            这些充满希特勒本性和意志的语言,是“总理府精神”的一种强烈象征,它意味着“审慎”在“冒险”中是怯懦的表现。同时,也典型地表现出当时大本营存在的那些基本的、从未克服的缺点,即人们相信无需掌握部队及其指挥宫们的脉搏,就可以发号施令——甚至具体到细枝末节,——就可“指挥”军队。

            众所周知,同盟国也已经决定占领挪威,并几乎与德国同时即4  月7  日,开始向挪威港口运送部队。但人们很少知道,英国原来借以采取行动的所谓防御和战争经济的理由,个久便被否决,认为是超越了界限。在德国西线攻势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战时内阁于1940  年5  月24  日从挪威的纳尔维克地区撤出最后一批,也是最重要的一批盟军部队。到1940  年6  月10  日,英军全部从挪威撤出。德军未受任何攻击便占领了挪威和丹麦,直至1945  年5  月停战,其全部兵力一直驻扎在那里。

            在挪威战局中出现的第二个奇怪现象。是违反一切常规和准则的命令体制。

            需要三军强大部队实施准确协同的“联合作战”,恰恰要求有一个联合司令部,并根据当初组建指挥参谋部时的指导思想进行工作。然而,约德尔将军也许不会忘记,1937  年秋季举行国防军演习期间,由于他的指挥参谋部力单势薄,国防军统帅部不得不只赋予他下达一般指示的任务,把组织演习的大大小小工作都委托给陆军总司令部。此间,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的体制几乎没有扩大,因此对约德尔来说,在这战争的严重关头,他不得不选择两年前在军事演习中那样的出路。由于受这种旧事的束缚,以及受一种认为挪威行动的重担应由空军担负的意见的影响,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首先想到是,根据统帅部的指示,将挪威作战行动的组织和指挥转交给空军总司令部。按照这个逻辑,约德尔便违反常规地将希特勒12  月13  日的命令转给了国防处中空军第一总参谋部军官施佩克·冯·施特恩堡上尉。命令中写道:“应探讨以最小型的参谋部占领挪威的方法。”数天后,约德尔在与空军总参谋长耶顺内克将军谈论“挪威事宜”时,他的中心一句话是:“挪威问题应怎样进一步处理?”似乎就在约德尔向希特勒报告了这次谈话之后,希特勒第一次出面进行干涉,并指出,“挪威方案不能放手”。这样,此项任务又回到了国防军指挥参谋部手里。

            12  月底,国防处将加工后的第一份草案呈报给希特勒,不久,希特勒——可能是偷偷地——将草案转给了三军总司令部。其中有一条虽是新的、但改动不甚大的建议,要求组建一个由空军总司令领导的指挥部,继续筹划。希特勒对组织形式一贯弃新厌旧,贪婪地接受了这一思想,认为必须为占领挪威成立一个特别司令部。但是他再次拒绝在空军组建;他指示应在国防军统帅部里组建一个“特别司令部”。希特勒还拒绝这个“特别司令部”由一名空军军官领导的建议,而是由三军各派一名”组成,由统帅部参谋长领导。戈林对这一规定一直表示反对,但未获任何结果。

            促使希特勒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可以从1  月27  日的命令中找到答案。命令说:北方行动草案,应在“他个人直接影响下,并紧密结合作战全局进行拟制”。这就是说——事态的发展也表明,希特勒认为“威悉河演习”这一不寻常的艰巨的作战行动,只有掌握在他自己手里,才是上策。此外,他还想以这种最简单的方法,并以此为转机,挽回约德尔草率允诺空军对挪威战局指挥权的要求而造成的局面,他认为,不论是空军总参谋部,还是其总司令戈林,对组织计划一次大规模的联合作战,都是力不能及的。不仅如此,他比约德尔更早地认识到,“威悉河演习”的重任,不能交给空军,也不能交给海军。

            约德尔在2  月5  日的日记中有一句简短的话:“特别司令部”开会时,“空军代表缺席”。这是戈林对“他的”空军所遭到的冷遇的恼怒和失望的表现,在以后的几天里,只有海军和陆军的两名军官,在国防处毗邻的房间里开始他们的工作。他们连地图都没有,更不用说缺少有关“北方行动草案”的任何资料,因为过去德国总参谋部从未对斯堪的纳维亚进行过研究。而且,人们不久就看清楚了,“特别司令部”在作为一个固定的高效率的指挥机构方面,几乎无法与指挥参谋部相比。

            在“阿尔特马克”事件压力下,希特勒经过一段犹豫之后,急迫决定“尽速准备威悉河演习行动”。这使得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到2  月19  日清楚地认识到,此次行动只能由一个具备各种领导职能的指挥机构来领导,这也是能最快解决目前状况的唯一办法。希特勒在听了他报告以后,当天便同意委任陆军的“一名新任军长”连同其司令部,继续进行“威悉河演习”的准备工作,并在国防军统帅部领导下,负责整个行动的指挥。

            由于约德尔的建议,短短几天内,终于在“威悉河演习”的指挥机构中,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核心。然而,就在这以后,不可思议之事仍然接瞳而至。首先是,在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陆军重新回到中心位置。此时,统帅部不是请陆军总司令至少将任务委派给一个集团军司令部;而是利用自己的绝对权威,将这一特殊任务交给了一个军司令部,也就是说是陆军位于考虑之列的指挥级别中最低的一级。驱使统帅郎采取如此作法的重要原因,可能是认为在未来的西方战局中,不可能指望陆军派出一个较高级的司令部。而更大的可能性是,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和副官处长将此看成第一次机遇,即通过不考虑合适人选级别的方法,按照希特勒的意向并以革新者的姿态,对陆军习以为常的等级制度加以考验。最后,陆军总司令部只是得到这样的通知:“元首认为冯·法尔肯霍尔斯特将军是个芬兰通。”

            第二天,希特勒亲自接见了法尔肯霍尔斯特,面授机宜,并委以此任。当他和他的第21  军司令部进入“特别司令部”,再次与国防处紧密配合着手工作时,出现了一种稀有的奇特状态:国防军统帅不是由于陆军对挪威作战行动的参与而依靠陆军总司令部,而是仅仅依靠一个军司令部,甚至——在同防军统帅部领导下,将全盘指挥权都交给了它!凯特尔和约德尔也是上行下效,越过陆军,直接与后备军总司令协作,挑选他们认为适于担负执行“威悉河演习”任务的部队。正是由于这件事情,陆军总参谋长才进一步获悉占领丹麦和挪威计划的有关情况。为此,他在他的日记里无可奈何地写道:“在这件事情上,元首与陆军总司令之间没有交流过一字一句。这应当载入战史。”

            促使希特勒采取这种前所米闻的蔑视陆军总司令部态度的动机,只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解释:“为避免来自空军的困难第21  军司令部应隶属于国防军统帅部。”这种缺乏说服力的理由——几天后经戈林的调解,说明这一理由纯属虚构,完全是希特勒意志的另一种表现,是为了在三军所担负的战局中,维持“他个人的直接影响”,或者说,是为了早日戴上那顶朝思暮盼的统帅桂冠。另一种简单的推测认为,希特勒在让陆军总司令部准备西方战局的同时,不想再给它增加挪威的负担。这种理由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陆军作战处以及它的高级领导们,还有陆军其他部门,如情报、运输、后勤等都统统会被排斥在西方战局之外的它们的真正负担不是来自于这里,而是来自于将同时为两个机构服务,即一个大的——陆军总司令部;一个小的——“特别司令部”。尽管挪威战局中的指挥机构是一件“即兴之作”,但它仍成了尔后整个战争中建立的所谓“统帅部战场”的样板。

            希特勒和他的参谋部对于直接领导一次作战行动的能力,在“关于威悉河演习方案的指令”颁发之后,便开始经受严格的考验。

            法尔肯霍尔斯特和他的军司令部的进展迅速,颇有起色。在他们的口头报告和希特勒赞同的基础上,约德尔立即亲自草拟“指令”文稿,国防处仅负责“签发”。希特勒将挪威行动视为个人的事情,这对大家来说已习以为常。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参谋部参谋长象从前那样与国防军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进行接触,将陆军和空军能够筹措到的兵力数量和种类,写入命令中,并规定了与陆军实施协同的空军部队,在战术上接受法尔肯霍尔斯特的指挥。

            从下面的日记中可以再清楚不过地看出由于希特勒和国防军首脑违反军事常规而带来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