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250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250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喜欢一个人,你会想他有了孩子,你一定会很喜欢。爱一个人,会有一天,你突然很好奇:将来我们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

        喜欢一个人就是希望大家都开心。

        爱一个人希望他会更开心。

        喜欢一个人,是看到了他的优点。

        爱一个人,是包容了他的缺点。

        当你站在你爱的人面前,你的心跳会加速。但当你站在你喜欢的人面前,你只感到开心。

        喜欢,是一种心情。爱,是一种感情。

        喜欢,是一种直觉。爱,是一种感觉。

        喜欢,可以停止,爱,没有休止。

        喜欢一个人,特别自然。爱一个人,特别坦然。

        喜欢一个人,有时候盼和他在一起。爱一个人,有时候怕和他在一起。

        喜欢一个人,总是为他而笑。爱一个人,总是为他而哭。

        喜欢,是执著。爱,是值得。

        喜欢就是喜欢,很简单。爱就是爱,很复杂。

        喜欢你,却不一定爱你。爱你,就一定很喜欢你。

        其实,喜欢和爱仅一步之遥。但,想要迈这一步,

        就看你

        是喜欢迈这一步,

        还是爱迈这一步。

        (王惠摘自《中外文摘》2006年第14期)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9期  作者:楼  主

        为什么去香港上大学

        从2003年起,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但仅限于北京、上海、广东等6省市;2004年扩大到10个省市,2005年扩大到17个省市,2006年又扩大到20个省市。据统计,今年8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约1300人,而全国报名人数突破3万人,录取比例大约为23∶1。选择香港的大学,意味着选择了与内地大学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教育。

        香港三名校:港大、中大与科大

        目前在香港,一共有8所大学(university),另外还有许多学院(college)。其中,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实力最强。

        香港大学正式成立于1911年,已有近百年历史,在香港8所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它与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仅有的两所综合型大学,包括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等10所学院。在2004年英国《泰晤士报》公布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学中,排名第39位。

        香港中文大学由四所书院组成,除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由本部统一管理,各书院行政独立,享有书院文化发展自由。这四所书院都有各自的背景,像新亚书院就是由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一批著名学者创立,成为现代中国特别是历史、文化学科的一个学术重镇。

        与前两所大学不同,香港科技大学的历史非常之短。它创立于1988年,1991年10月才正式开学。但是,在短短十几年里,它已在《泰晤士报》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2名。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更进入世界前50名,居亚洲第一,创造了教育奇迹。从办学模式上讲,科大模仿美国公立大学,75%的教师曾在北美一流研究型学府中获得博士学位。

        在香港,人们一般认为老牌的香港大学是英式教育的代表,中文大学则饱受中国文化的浸淫,而后起之秀科技大学是典型的美式教育。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高校都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都是混合的、港式的教育模式。

        政府出资,教授治校

        香港8所大学均属于公立大学,办学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投入,但政府并不直接参与管理。依据规定,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校董事会。校董事会主席由香港特首任命,董事会成员也需由主席提名,并经特首批准通过。这些成员中,超过一半是校外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人,例如,立法会议员、工商教育界知名人士等。来自校内的董事,则由校长、各学院院长以及一些著名教授组成。

        学校中最重要的决策均要通过校董事会。例如聘请校长,就是由校董事会成员组成一个专门小组,在全球公开招聘。但学校日常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学术、教学工作,都是由教务委员会来处理。教务委员会全部由教授和学生代表组成,其中教授占多数。只要是教务方面的决策,校董事会都会尊重教务会的有关决定,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授治校”。

        身在香港,同时也身处全球

        香港高校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国际交流机会。学校通过电子邮件把各类实习、交流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只需填写有关申请表,就可以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文大学每年有2400多个各种长短不同的国际交流名额提供给本科生(中大每年招收新生2900多人)。中文大学已与180多所著名的海内外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时间不少于一学期,正式参与对方学校的课程,学分互认),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鲁、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大学。港大、科大的情况与中大基本相似,3所学校每年学生交换计划均不少于400个名额。

        世界各地的学生也在涌进香港校园。在港大2004~2005年度的官方资料中,1万多名在校生里有超过1000名的非本地学生,他们来自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教师的构成也是多元的。中大的教师都是从全球公开招聘,95%的教师拥有国外名校学历。每个从国际名校归来的老师,都会有他的国际联系网络,从而使学校能够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学建立密切联系。

        国际交流,不单单体现在人从国外来。所有曾在香港高校求过学的人,对于学校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快捷都深有感触。香港高校的图书资料系统非常丰富,尤其是国际最新成果可以随时检索到。有些需要付费才能看到全文的文章,只要你提出申请,学校都会马上帮你转过来,并提供相应的补贴。

        通识教育与灵活学分制

        香港高校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英语授课,在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国际主流方式。与内地的学分制不同,香港的学分机制相当灵活,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广博的知识,加强自学能力。有人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通识教育。具体来讲,如果是按照3年制(目前香港高校本科仍然采用3年制,因此内地学生去香港念书还要读1年预科)来算,中大学生要修满99个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必修课最多不超过70多学分,剩下的学分都用于其他的选修课程。选修课涵盖了全校的几百门课程,包括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等很多方面。而且,即使是必修课,大部分也可以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上哪些课以及在哪个学期上。这样做,对于学校教师也是一种压力,因为不能吸引学生的课程就无法开设下去。

        香港高校的课程设置也相当灵活。除了一般性的讲授课外,香港高校还会安排专门的讨论课。这种讨论课常由助教主持,采用小班模式,一般只有约10名左右的学生参加。在每堂课结束时,助教会布置下一堂的主题,列出要看的书目。在下一堂课,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提问学生,来判断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任务。

        香港高校的课程数量虽然不多,但由于学校十分注重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的工作量非常之大。港大期末考试的成绩通常只占总成绩的40%左右,而其他考核项目包括出勤、平时作业、期中考试等。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前程就很让校方自豪。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在该校就读的内地本科生毕业后,约25%的留校读研,20%拿到奖学金去国外继续深造,30%多留在香港工作,14%选择了回内地工作。用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不是某方面的专才,而是通才,他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够成为领头人。我相信,他们具有在香港、内地乃至世界任何地方工作的能力。”

        Hall文化与学生自治

        在香港高校读书,社团活动是校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它的“Hall文化”。这里的Hall就是指学生居住的宿舍楼,学生会以它为单位组成社团。也许你不属于院系的社团(类似于内地高校的院系学生会),但从你一进校开始,就一定属于某个Hall的社团(Hall社团无需报名,当你入住时,自动成为它的一员)。

        Hall中的事务都由学生自主解决,每个楼层设有楼长、副楼长,负责学生生活的管理。每栋Hall都有不同的风格,学生在参与、组织Hall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很强的领导能力,也培养了团队意识。有个Hall的社团名叫冰川舍,据说是因为楼里的空调特别猛。冰川舍平均每两周就举行一次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意思的是,每到期末考试之前,冰川舍都会组织一个“烧猪大会”,祈祷大家在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