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102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10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

        “孔融为什么让梨?”

        “因为大的梨是坏的。”

        那个固执而陈腐的孔融,如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从棺材里跳出来。

        是的,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在流失。20世纪90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

        没人会感激孔融。当整个社会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工业文明的价值观时,中国古人那种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没了。

        民风民俗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获得的野趣,也被逐渐稀释。

        20世纪90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

        在他们看来,传统的东西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王燕华摘自《视野》2006年2月上半月刊)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4期  作者:新  周

        大学必学的四件事

        一提到大学,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培养的是人,不是机器。大学教育,首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有一个健康的心智和体魄,然后才是能力培养,两者相加,叫做“素质”;至于技能和知识,实际上只是心智和能力培养的载体。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已经嚷了有年头了,但什么是素质,如何做到通识,都是一笔糊涂账。

        记得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  to  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  to  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  to  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  to  be。金先生所说的四件事,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学应该教会学生的。一个学生,无论在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有多么幼稚,只要在这四件事上有所进益,那么他的大学生涯就可以说是成功的。

        实现这四个learn,专业的本身,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做事能力为例,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这两个能力非常关键。人们在社会上,无论做什么工作,拆解开来,其实就是一项一项的任务,或者说“事”。这些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在大学里,即使学到博士阶段,也是不可能完全应付得了的,所以,必须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而尤其需要的是科学的做事能力。

        在大学里,学生需要完成许多的课程报告,撰写学年和毕业论文,这个过程,必须经过收集资料,信息处理,确定研究路径,提出方案,修正方案,最后提交成果这样几个阶段。其中收集资料的过程,也包含了再学习的过程。而在社会上工作,面对任务时,也要经过类似的几个阶段,首先收集跟任务相关的信息,然后分析处理,确定路径,定出方案,最后完成。如果大学教育能够在每个环节都能让学生在能力上下功夫,学生也能够真正认真对付,那么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可以期待的。

        可悲的是,我们现在的大学,学生的学习跟进入社会之后的工作,基本上是脱节的,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最大的收获,不过是学了一门外语,至于能力尤其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往往得等到有了工作以后再补课。

        (李若山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7期)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4期  作者:张  鸣

        刷盘子,还是读书

        1学生是应该刷盘子还是读书?对于大部分的国内学生而言,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何况刷盘子打工也赚不了多少钱。对于留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个时刻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刷盘子的诱惑很大,以日本的标准,刷一个小时的盘子,折合成人民币大约60元,那么一天是多少,一个月是多少,一年又是多少,可以很清楚地计算出来。读书其实要比刷盘子辛苦得多,学费高不说,课程也不轻松,还要加班加点地学习,还有拿不到学位的可能。即使读出来了,也不一定能找到称心的工作,所以很多留学生干脆选择以刷盘子为生。

        其次,选择读书的留学生也必须刷盘子,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付学费。这样一来又有了新问题,即用多长时间刷盘子?多长时间读书?刷盘子的收入是用于读书还是改善生活?比如说买辆车耍耍。读书的留学生要时刻抵御刷盘子的诱惑,因为自己的生活比全心全意刷盘子的留学生要差不少。一旦抵御不住眼下的诱惑,松懈下来,原来所读的书全都白费,还要从头刷盘子。当然,拿到了学位,找到好工作,收入远远非刷盘子可比,而且很轻松。但这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潜心读书。

        国际社会其实与一个国家内部差不多,也分三六九等,平等只是理想,而不是现实。有的国家是读过书的白领(制造技术文化产品),有的国家只能刷盘子(出卖简单劳动和资源)。成为白领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家道殷实,则生下来就能上大学当白领,但这种国家就那么几个。如果中了彩票,一夜之间也能变成白领,但这种概率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其余的国家要成为白领只能靠自己努力。

        日本就是个模范生。日本人祖上的遗产不多,既缺土地也缺资源,手工业还不发达,刷盘子是刷不好的,只有读书这一条路。日本也赶上了好时代,当时通信和交通不发达,有个收音机就不错了,国民很难受到物质诱惑,只能一门心思读书,即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用了不到一个世纪,掌握了全套先进工业技术。由于技术水平高,少量的技术产品就从世界市场换回了大量的粮食和资源。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平民生活水平还与中国持平,40年代打仗,平民没有饭吃,但是50~60年代家电就普及起来,70年代汽车进入普通家庭。日本成为富裕的国家,以前的书没有白读。

        中国就没有那么幸运。可能是祖上还留有家业,有些土地和资源,虽然不多。所以自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这段时间,总是在想:是不是卖卖地(也就是卖粮食)、卖卖资源,就可以了。就这样走过来,这种“刷盘子式”的收入一时也不少,于是社会精英们惬意地改善生活,比如买烟抽,比如到十里洋场去耍耍,就这样蹉跎了约一百年。其间虽然也想学些本事,但太辛苦,光交学费没产出,也就放弃了。到了上世纪30~40年代,中国还只能仿汉阳造,日本已经可以建大和战舰、零式战斗机,日本不打你打谁?既没本事又空守着一份家业!

        到了50年代,毛主席让中国人安心“读书”,而不是“刷盘子”享受生活。所有“刷盘子”——卖粮食和卖资源的收入,由国家统一管理,充做“学费”,在国家主导下进行工业化,而不急于购买彩电、冰箱等消费品。由于心无杂念,不攀比邻居的幸福生活,“学习成绩”自然很显著,从零开始,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颗卫星……创造了无数“中国第一”,完成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近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创造这些第一,培养了无数人才,培育了工业人口和市场。等到80~90年代,家电开始普及,汽车也逐步进入家庭,复现了日本的历程。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读”了近百年的“书”,中国只用了30年。但是,现在的中国被看做“世界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越来越多地出卖简单劳动,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关心GDP的增长,计算着多少年后会达到什么水准,经济学家们的这种算法,就像计算靠“刷盘子”的收入多少年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一样可笑。现在的GDP增长率固然很高,但经济学家也许没想过,靠“刷盘子”,就是再干100年,也还是二流国家。如果继续“读书”深造,不追求一时的GDP增长率,那么只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就可以成为一流国家,人均GDP也会赶上发达国家。

        2日本以技术立国,技术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标。GDP可能被地震一瞬间摧垮,如果技术力还在,则经济的根本还在。如果技术力被摧毁,多大的GDP也会随风而逝。至于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表示。日本学者做学问时比较喜欢比较技术力,他们认为这才是经济的根本、真正的经济。

        日本和经济密切相关的有两个组织:政府有个经济企画厅,相当于中国的计委;还有个民间组织——产经联(经团联)。产经联是由日本的大企业互相持股组成,实质上是日本政府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