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第96章

书籍名:《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    作者:
    《2009年青年文摘精编版》章节:第9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地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开。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为人坦率,心口如一,直言不讳。一次,他应邀出席一个“面向全国”的广播节目,有个播音员发现了这位科学巨匠,就擅自宣布爱因斯坦要向全国听众发表讲话。爱因斯坦非常反感,立刻站起来说:“我没有话要讲,因此讲不出什么话。今后如有话讲,再来向各位奉告。”说完,立刻就坐下了。

        他拒绝著名作家的来访或很有成就的画家为他画像,很少有例外情况。只有一次他改变了态度。一位画家请求为爱因斯坦画像,自然被他拒绝:“不,我没有时间。”画家坦率地说:“但是我需要使用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爱因斯坦回答:“是这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你画。”

        在爱因斯坦成名后,他同妻子的关系渐渐紧张起来。在他获得第二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思考和生活习惯,与妻子的关系终于无法维持,两个人只好分手。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她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他在孤独中体会着快乐。

        1936年,爱尔莎病逝。此后,更深的孤独一直陪伴着他。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居里夫人、妹妹玛娅在内的亲朋好友相继去世,他遭受了沉重打击,孤独感伤不时流露出来。特别是当他看到由他和一些科学家为了维护和平而建议美国研制的核武器,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时,他自责不已。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晓田摘自《千万别成熟》,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4期  作者:王玉新  赵  伟

        王选的选择

        王选在同疾病作斗争的一生中,完成了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从而结束了排版印刷“铅与火”的时代,使之进入“光与电”的世纪。

        没有什么比抉择更能影响人的前程,没有什么比认识更能影响人的一生;认识甚至更重要,因为它是抉择的前提,是创造前程真正的出发点。王选一生中有许多次重要选择,其中四次在他的人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王选1937年2月生于上海。他一生中第一次大的抉择,发生在1956年夏天,在北京大学二年级选择专业的时候。班上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纯数学,因为“纯数学的光芒可以照耀到一切科技领域”。另一项选择是计算数学,这只是一个分支学科,北大也刚刚开设,连教材都缺乏,可谓冷清而荒凉。

        王选就选了这个“冷门”。他后来回忆,其时他注意到,中国1956年1月刚制定的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把原子能、自动控制、计算技术列为重点发展学科,“周恩来总理也说,计算技术是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的重点技术。”1958年,研究计算机的热潮在中国掀起,留校先后在数学系和无线电系任教的王选,成为国内最早研究计算机技术的奠基者之一。这项选择决定了他此后一生的走向。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必蕴藏着人生的远大前途。至于“冷清和荒凉”,那才是更容易出彩的地方。

        但时至1961年,王选因饥饿加上劳累,患重病久治不愈,生命岌岌可危,第二年被护送回上海老家。在母亲坚持为他请医治疗和精心照料下,生命才出现了转机。他继续着计算机领域的研究。

        1975年王选38岁了,仍病休在家。还能做什么?就在这年,他做出了又一个重大抉择——决定投身于改变铅字印刷术的“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研究。

        这个抉择是不可思议的。美国1946年发明了第一台手动式照排机;50年代发展了“光学机械式”二代机;1965年德国推出“阴极射线管”三代机;1975年英国研制的“激光照排”四代机即将问世。王选的选择是直接向第四代激光照排机挺进。他被认为“妄想一步登天”,还被戏称为“数学游戏”。但正是这个“数学游戏”,踩到了数字化技术的台阶。他其实早在1975年便开始了向数字化时代挺进。

        当时中国连“一代机”都没有搞出来,他的这项选择在今天看来,还可称之为选择了“跨越式研究和发展”。在世界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也只有选择“顶天”科研才有大前途。针对精密汉字字形信息量大的问题,王选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他的技术获得了欧洲专利。时值1982年,我国专利工作尚未出台,王选的成果表明了在国际上的先进性,他也由此成为世界进入工业时代数百年来,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欧洲专利的人。

        但是,难题接踵而至。英国、日本、美国搞的汉字照排系统相继打进中国市场。王选虽握有“顶天”技术,却眼睁睁看着外国产品长驱直入。多少年来,他一心只想努力搞好科研,就能为祖国做贡献……现在就像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技术若不能尽快变成产品,就会变成废物。他做出了一生中又一次重大抉择——与企业合作,走与西方企业集团决战市场的道路。北大新技术公司通过经营王选主持研制的照排系统,迅速发展为北大方正集团;到1989年底,其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已稳固占据了国内报业99%、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所有来华的同类外国产品全部退出了中国大陆。

        1994年,王选57岁,他已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此时,西方电子印刷技术仍占领着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市场,特别是彩印市场。这时的王选发现,自己的科研思维已不如年轻人敏捷,他做出人生中又一次重大抉择——让年轻人来挑重担。此后,由他的学生主持完成了彩色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方正系统挺进香港、台湾乃至日本市场做出重要贡献。这一次,是王选人生中最智慧的选择。

        从青年时代开始,王选在同疾病作斗争的一生中,完成了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他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以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种国内外大奖,并有《王选文集》、《王选谈信息产业》等多种专著问世。他把创新的科研成果推向产业化,从而结束了我国排版印刷“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光与电”的世纪,其意义更在于依靠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编辑、印刷、出版全行业实现了从工业时代向数字化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房艳红摘自《财经》2006年第4期)

        摘自:《青年文摘(绿版)》2006年04期  作者:王宏甲

        快事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教授被誉为“科学玩童”,是个很有趣的人。有一年他去巴西讲学,住在一家高级宾馆,结识了当地一支桑巴乐队。没事的时候,费曼便偷偷找他们学习打鼓。

        乐队的人只知道费曼来自美国,而且以前有过业余打鼓的经历,便接纳了他。费曼练习得很卖力,但经过一段时间,他还是没有打出巴西嘉年华会的味道,有人认为他的技术不过关,因为他没有按部就班地重现某种传统,有时喜欢按照自己的创意去发挥。到了准备参加游行演出的前几天,乐队被叫去接受“检验”,费曼打鼓的“创新”味道居然受到欣赏,于是他被准许参加演出。

        宾馆里的服务员对费曼是熟悉的,但嘉年华会举行的那天,看见费曼穿着乐队的衣服经过宾馆门前,还是大吃一惊:“那是教授!”为此,费曼得意许久。

        中年的费曼还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熟人们都不赞成他不务正业,认为搞理论物理的人不可能在绘画艺术上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