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

第60章

书籍名:《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    作者:傅燕南
    《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章节:第60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有人插话:“那儿的河面并不很宽。”希特勒:“最宽只有250  米!在河的急流处,只要有一个人思想开小差,就会发生可怕的不幸。”一位副官问:“元首,这段时间您不去上萨尔茨堡躲避一下?”“是的,但一切都会过去。这是我们最后躲避的地方..如果有一天措森被炸毁了,我们去哪儿?如果他们对措森进行猛烈攻击,那就完了。博格曼,我们能否向奥彭海姆派去一个旅?”

            “元首,目前还派不出到奥彭海姆的部队。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赛纳军营里只有5  辆虎式坦克,今天或明天可以准备好,后天才能投入战斗,大后天还可增加两辆。”

            希特勒:“他们将使用在上游桥头堡?”“是的,用于雷马根。”“什么时候启程?”“今天或明天准备就绪,似乎明天晚上才能出发。”“那就算明天吧。”希特勒惨到这份儿上,家底儿只剩下这几辆坦克了。在巴顿与布莱德利通电话的时候,蒙哥马利终于向他的部队发出了攻击令:“我们已进入最后一个回合的战斗!这一回合并无时间限制,我们要一直战斗到敌人被打败为止。..让我们渡过莱茵河,向彼岸进击,在北德平原击溃敌军,穷追猛打,打得它走投无路!愿全能的主在这最后一战中给我们以胜利。”

            顿时,3500  门大炮齐鸣,上千架飞机怒吼,“掠夺”行动开始了。谁也不想错过这最后一战,能来的都来了。丘吉尔老早就打了招呼,执意要来。蒙哥马利没办法,只好向布鲁克表示:“如果首相决意要来观战的话,那我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要他和我一起呆在指挥所里,不能到处乱跑。这样,我既能照顾他,也能防止他给别人找麻烦。”

            布鲁克陪丘吉尔当天下午5  点来到蒙哥马利的指挥所。晚餐过后,蒙哥马利便告退,到他的指挥车上睡大觉去了,丘吉尔和布鲁克则在月下散步,等待着大战的到来。

            艾森豪威尔也来了,与辛普森一起登上一座教堂的塔楼上观看炮火准备。在那里,每一枚炮弹的闪光都能看见。炮火准备之后,英美军分别于午夜前后在韦瑟尔北南强渡莱茵河。丘吉尔听完了炮声也去睡觉了。艾森豪威尔则走下塔楼,来到正在登船的渡河部

            队中间。他碰到一个士兵在走来走去,一副十分沮丧的样子,便问:

            “孩子,你怎么啦?”

            “将军,我很紧张。两个月前我负了伤,昨天才出院归队。我觉得有些不舒服。”

            “那么你我正好是一对,因为我也很紧张。但我们计划这次进攻已很长时间,并且我们拥有粉碎德军的一切飞机、大炮和空降部队。咱俩一块到河边走一走,也许会感觉好一些。”

            “哦,将军,我只是说原来有点紧张,现在不紧张了。”

            “那很好,回到你的岗位上去吧。”

            “是,将军!”

            一切都顺利得不能再顺利了。4  个师8  万人很快过了河,几乎是飞过去的。德军的抵抗短暂而无力,第9  集团军的两个师第一天只阵亡了41  人。

            同一天,巴顿在埃迪等人陪同下乘车来到莱茵河边。他刚刚收听了英国广播公司播放的丘吉尔事先录制的一篇讲话稿,祝贺蒙哥马利元帅发动了“现代史上第一次强渡莱茵河的战斗”。他听了觉得好笑,心说什么第一,霍奇斯才是第一,我是第二,他不过是第三罢了。

            “上桥,过河!”巴顿向司机下着命令。

            在到浮桥中间,他又让司机停下来,看了看湍急的河水,朝河里吐了口唾沫。

            第二天,3  月25  日,丘吉尔、布鲁克、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布莱德利、辛普森都来到美军第16  军司令部。大家欢聚一堂,气氛热烈。丘吉尔一见艾森豪威尔便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

            “我亲爱的将军,德国佬是打败了,我们已经把他逮住了,他快要完蛋了!”

            随后,一行人来到河边观战。只见莱茵河上一片繁忙景象,来来往往的船只川流不息,工兵们正在架设浮桥。丘吉尔看得心里直发痒,自言自语道:“我真想坐着船过去。”

            “不行,首相先生,”艾森豪威尔马上接过话头,“我是这里的最高统帅,我不能允许您过河。您的安全我要负责。”

            丘吉尔再没说什么,他知道,有艾森豪威尔在,他根本不会被允许过河。

            艾森豪威尔利用这次见面的机会和布鲁克谈起他的两路突击战略。这位曾极力反对这一战略的帝国总参谋长转过身来对他说:

            “谢天谢地,艾克,多亏你坚持了你的计划。你是完全正确的,真抱歉。我对分散兵力的忧虑增加了你的负担。德国法西斯现在已土崩瓦解,整个战局已发生了变化。德国佬正在垂死挣扎,他们剩下的只是选择停战时间问题了。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在各处尽一切可能,无情地打击希特勒,直到他彻底灭亡。面对目前这种状况,毫无疑问,我们有必要实施强有力的两面包抄战略。感谢上帝,你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艾森豪威尔听了心中得意,随后与布莱德利一同告退,前往霍奇斯处部署向法兰克福和卡塞尔进军的“航行”计划。

            艾森豪威尔一走,丘吉尔便转身对蒙哥马利说:“现在我是指挥官,我们过河吧!”

            蒙哥马利回道:“有什么不可以呢?”

            他们上了一艘美军登陆艇。坐定后,丘吉尔象个孩子似地快活得不行,嘴里嚷着:“我过河了!”

            踏上东岸的德国土地,丘吉尔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想起上一次英军在德国境内打仗是1813  年的莱比锡之战,当时打败的是与英国争霸的拿破仑,这次打败的将是曾把英国逼到绝境的希特勒。

            被冷落的柏林

            3  月27  日,艾森豪威尔收到马歇尔一封电报,要他注意“防止敌人形成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区,南方的崇山峻岭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地区之一”,建议美军应向纽伦堡、林茨方向或卡尔斯鲁厄、慕尼黑方向进攻。同一天,艾森豪威尔还收到蒙哥马利的一封电报,宣称他将以登普西和辛普森的装甲部队为先导,以最快的速度全力向易北河挺进。“我的指挥所移动路线将是韦瑟尔——明斯特——黑尔福德——汉诺威,然后沿着公路直抵柏林,我希望如此。”

            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主攻路线:一个是向东南,一个是向偏北;一个指向慕尼黑、林茨,一个指向汉堡、柏林。

            马歇尔的路线主要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3  月里,来自各种渠道的情报纷纷表明,说希特勒正在德国南部、奥地利西部的阿尔卑斯山区建设“民族堡垒”,军政部门和要员们正向那里转移,准备凭险据守,负隅顽抗。盟军最高统帅部情报处在汇总了各种情报后,提出了一个吓人的报告:“迄今为止领导德国的那些力量,将能依靠天险和最有效的秘密武器继续存在下来,准备东山再起。这里有许多能容纳军火工厂、粮食和设备的大山洞,还准备成立一支接受游击战专门训练的青年地下军,从事暗杀和恐怖活动,以从占领者手中解放德国。”

            战后人们才知道,所谓“民族堡垒”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只是纳粹分子头脑中幻想的神话,是情报部门的想象和猜测。但在当时,这种说法甚为流行,而且就希特勒的本性来说,这又不是不可能的,几乎让人无法忽视它。艾森豪威尔就认为:“实现这个阴谋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因为有那么多德国青年狂热地崇拜希特勒。”他为此而忧心忡忡:“如果让德国建立了‘民族堡垒’,它就可能迫使我们陷入旷日持久的游击战或是代价很大的围攻战。这样,它就可以保有它的最后希望,即由于盟军间的不和,它还可以获得比无条件投降更为有利的条件。”

            决不能给纳粹实现这种尝试的机会,必须制止这个阴谋,占领德国全境,尽快与苏军会师!在这一点上,艾森豪威尔与马歇尔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在主攻方向上,他们之间又有不同。马歇尔倾向东南,而艾森豪威尔主张正东:以布莱德利第12  集团军群3  个集团军实施一次强大突击,横穿德国中部,向莱比锡、德累斯顿方向推进,直抵易北河;蒙哥马利的第21  集团军群和德弗斯的第6  集团军群将分别掩护布莱德利的北翼和南翼,一个指向丹麦,一个指向奥地利。一句话,先中央突破,把德国分成两半,然后再向两翼扩张。

            至于柏林,把它让给俄国人好了。朱可夫已经渡过奥得河,离柏林只有30  多英里了,而盟军远在250  英里之外,再怎么赶也不会抢在苏军前面进入柏林。另外,为占柏林而在北部集结重兵,不仅会使后勤补给再度紧张,而且意味着其他的攻势不得不停下来,那中部和南部的敌人谁去收拾?再者说,雅尔塔会议上不是已经划分了占领区,确定苏联将占领包括易北河以西90  英里范围的德国东部吗?即使你经过千辛万苦在俄国人之先占了柏林,到时候还得交给人家,这岂不是为他人取栗、愚蠢至极吗?

            布莱德利与艾森豪威尔的看法一致,而且认为攻占柏林将付出伤亡10万人的代价,何况还要退出,让别人去接管,这纯粹是沽名钓誉。能打到易北河已经是帮了俄国人的大忙。让威望和影响之类的说法见鬼去吧,战争就是战争,“我们更关心的是消灭德军残余力量,而不是战后政治力量的组合。”

            收到马、蒙二人来电的第二天,艾森豪威尔分别给他们致了回电,把他新近形成的想法通报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