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

第1章

书籍名:《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    作者:傅燕南
    《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章节:第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本书来自4020.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4020.cn    

        绿野狂飚—从诺曼底到易北河  作者:傅燕南

            象征什么?

            在非洲西北角大西洋沿岸,座落着摩洛哥最大、阿拉伯世界第四大城市——卡萨布兰卡。这座大城是葡萄牙人在16  世纪时建的,18  世纪时在一场大地震中变成一片废墟,后来又进行了重建,这多半要归功于移居这里的大量犹太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能在这里和平共处,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思议的,足见这里是接纳各路门神的风水宝地、容纳各色文化的自由沃土。此地有最豪华的宾馆饭店,也有最简陋的土屋茅舍;有最时髦的好莱坞电影,也有最土气的街头玩耍;有最阔绰的石油大亨。也有最寒酸的乞丐浪汉;有最显赫的达官贵人,也有最狡猾的特务密探。盟军占领这里前,它由法国的维希政府管辖。在准备“火炬”计划时,这里险些被从名单中勾掉。只是由于美国人的坚持,巴顿将军才得以在此大显身手,还享受了几天帝王般的生活。

            在卡萨布兰卡南郊距市区4  英里外的一座小山上,有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外观雄伟壮丽,内部装修豪华,是谓安法饭店。在饭店附近有几座红顶白墙的高级别墅,院墙高筑。这一带到处是热带植物,秋海棠和紫茉莉盛开,棕桐树和九重葛枝繁叶茂,身处其中如坠仙境。站在这里,向北可以望见白色的卡萨布兰卡市区,向西可以看到蓝色的大西洋,“象征”会议就要在这里举行。

            在一个漆色的夜晚,一位自称是Q  将军的人在几个人的陪同下来到联邦火车站。他们乘上至迈阿密的火车,说是去佛罗里达休假。车到终点,这一行人稍作休息便赶往港口,一架泛英航空公司的“波音”水上飞机正在那里等候。飞行员被告知,他的飞行路线是特立尼达——巴西——大西洋——冈比亚。在冈比亚的巴瑟斯特,他们换乘一架C—54  飞机于1  月14  日傍晚在卡萨布兰卡降落。

            Q  将军马上被带到安法饭店对面一座叫“达累斯萨达”的别墅里。此时,饭店里一片灯火辉煌,一群身着各色制服、肩扛显赫军衔的将军们正在举行鸡尾酒会。闻知Q  将军驾到,这一群人赶忙过来问安:“总统先生,一路辛苦啦!”

            此入正是罗斯福。5  天的长途旅行虽然使他感到很疲劳,但他仍然显得很精神。他力终于暂时摆脱华盛顿那令人讨厌的沉闷政治而欣喜若狂,就象小学生逃避了教师的惩罚一样。在两国参谋长们离开后,他和丘吉尔一直聊到凌晨两点才上床休息。

            丘吉尔是在前一天上午到的。出发前,他以P  先生自居,让哈里曼给他打掩护,充当此行的主角。哈里曼先行到达机场,登上一架B—24“解放者”式飞机,说是要到阿尔及利亚执行公务。飞机起飞前,突然从机场外高速驶来一队小汽车,车灯大开,喇叭嘶鸣。哈里曼见状,大惊失色:“天哪!这还保什么密,他们就差没登报了。谁都看得出,只有首相才有这派头。”

            飞机上冷得要命,冻得他们直打哆嗦。有人点着汽油炉想把机舱搞得暖和一点,但丘吉尔怕失火,命令全部关掉。好在旅程不长,只有9  个多小时,一挺就过去了。下了飞机后,他们立即淋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和暖融的空气中,顿觉精神振作。丘吉尔下榻的地方名曰“揽胜”别墅,与为罗斯福准备的“达累斯萨达”相距只50  码。

            吃过于饭,他兴致勃勃地来到一英里外的海滩观海望景。他开心地漫步于岸崖和岸滩,欣赏着巨浪拍打岩崖的壮观景象,这景象令他难以相信两个月前巴顿将军的部队竟能从这里登上滩头,难怪有那么多登陆艇和橡皮船翻入海中。他不禁想到那一定更加可怕的横渡英吉利海峡作战。

            他是有备而来的,不但带来了一个庞大的计划班于和一大堆备忘录,还带来了一艘可随时与伦敦保持联系的通讯船。他事先已从迪尔那里愉偷地获知马歇尔修改过的“围歼”计划,让手下人进行了精心的反击准备。他坚信他会取胜,因为他的班于空前团结、意见统一、目标明确,而美国人则内部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马歇尔的兴趣在欧洲,金的注意力在太平洋,阿诺德只关心他的空军。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给自己定的方针是:“走着瞧。”

            l  月14  日,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布鲁克代表英方提出了盟军在新的一年应遵循的战略方针:尽量利用“火炬”行动的战果,继续在地中海采取攻势,以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同时争取上耳其参战。显然这里面根本没有西欧和太平洋什么事。金首先发难,反对这一方针,但他的目的不是支持马歇尔的第二战场,而是推销自己的太平洋战略。鉴于在反对地中海攻势这一根本问题上与金是一致的,马歇尔甚至也帮起他来,威胁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太平洋方面会出现一种新局势,迫使美国不得不遗憾地撤回对欧洲战场承担的义务。”

            英国人猜想,马歇尔是在虚张声势,他的真正用心并不在太平洋,而是想以此进行要挟,迫使他们同意他的“围歼”计划。果然,在16  日的会议上,马歇尔抛出了他的真正想法,即在1943  年通过实施“包列罗”和“围歼”行动,在西欧大陆发动强大攻势,一举击败德国。

            布鲁克摇着头,把在前一年反对“痛击”计划时所提出的种种理由都搬来反对“围歼”,什么有害无益了,劳而无功了,终将大败了。“地中海,只有地中海”,他坚定他说,“为我们提供了立即成功的最好前景,因为所要使甲的部队大部分已在地中海。在为登陆法国而进行准备的长时间里,这些部队总不能闲着没事干吧。而且,以北非为基地对西西里岛的进攻下会对船只提出更多的要求,因而不会影响向英国集结兵力。”

            马歇尔听罢,反唇相讥:“这么说,你们好象只满足于在地中海与敌交战,而把大量兵力留在英国,等着德国垮台吗?或者说,你们宁肯让部队在英国无用武之地,也不愿派他们到太平洋去作战?”

            布鲁克不高兴了:“阁下别忘了,先打败德国是我们共同制定的战略。现在的问题是进军法国北部,还是打入地中海,而我认为,后者是盟军1943年保持对德压力的唯一办法。”

            争论反反复复地进行着,上升的肝火屡屡使会谈面临破裂的边缘。随行参谋们常常被要求离开会场,好让参谋长们无所顾忌地尽情进行激烈的辩论。直到18  日上午,双方仍相持不下。

            走出会议室,布鲁克绝望地对迪尔说:“一点用也没有。我们永远也无法同他们达成协议。”

            迪尔不这样看。在华盛顿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后,他自信对美国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虽然有时很固执,但还未固执到英国人的程度。尤其是马歇尔,他与金不同,是个顾全大局、富于忍让精神的人。而金性格倔强,态度生硬,心里只想着他的太平洋战争。但金的主张没有市场,兴不起大浪。只要给他点好处,他就会象婴儿见了奶一样不作声了。因此,迪尔安慰布鲁克:
/>            “恰恰相反,你们已经在多数问题上达成协议,剩下的只是解决其余问题了。”

            “我寸步不让,”布鲁克说。

            “你当然得让,”迪尔笑着劝道,“你知道你必须达成协议,否则就得把事情全部推给首相和总统。你我都清楚,他们两个人会把事情弄得乱七八糟的。”

            布鲁克当然也不希望这样,于是接受了迪尔的意见,叫人起草了一份在太平洋问题上作出让步的折衷方案。迪尔立即拿着它去见马歇尔和金。不出迪尔所料,金马上不作声了。马歇尔见大势已去,自己孤军作战,便慷慨地作出让步,接受了这项建议。这样,一顿饭的功夫,协议便奇迹般地达成了。这多亏了迪尔。

            当天傍晚,罗斯福在他的“达累斯萨达”别墅召集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此之前,他和丘吉尔都隔岸观火,避免介人争吵,布鲁克向两位领导人报告了刚刚达成的协议内容,其中包括:攻占西西里岛;对德发动全面的战略轰炸;在法国使用现有两栖登陆部队实施有限的进攻;一俟德军被削弱到顶想的程度就立即重返欧洲大陆。

            罗斯福和丘吉尔立即接受了这一妥协而笼统的方案,该方案除了把北非变成西西里外,其他内容几乎与上一年的一样,原封来动地搬到新的一年。这意味着马歇尔的“围歼”计划必定要推到1944  年了,因为在双方于1  月23  日通过的最后报告中,对法国的有限进攻(即“痛击”计划)被规定在8月份实施,那么“围歼”计划就肯定要到下一年了,除非德国在年内崩溃。从这一点上来说,卡萨布兰卡会议所达成的协议意义实在很有限,无怪有人说这次折磨人的难产会议,“最后只生下了个西西里小耗子”。

            罗、丘二人对会议结果虽不象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感到满意,但两国军方毕竟在基本战略上取得了一致,这本身就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兴奋之余,两人于24  日中午在烟迷翠黛、奇葩争艳的花园里联合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摆出一副精诚团结的架式。

            罗斯福面对大约50  名席地而伞的战地记者情绪高昂,口若悬河。讲着讲着,他心血来潮,当众宣布:“消灭德意日的战争力量就是要它们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