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三国演义经营谋略

宠文网 > 文学理论 > 三国演义经营谋略

第18章

书籍名:《三国演义经营谋略》    作者:郭济粉
    《三国演义经营谋略》章节:第18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孙权正是依靠一代又一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年轻人,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建立了独霸江东的牢固地位。由于有了这样一批青年将领,他才得以西击黄祖,势如摧枯拉朽;以少胜多,赤壁大胜操兵;兵不血刃,偷袭荆州成功;火烧连营七百里,把刘备的政权从峰巔推向下坡路。他真不愧为宋朝诗人辛弃疾所称赞的那样:“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人不分亲仇

            郭嘉在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时曾经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事实正是如此,袁绍忌才多疑,“短于从善”(《后汉书·袁绍传》),亲近那些惯于吹牛拍马的无耻之辈,打击迫害具有真知灼见而又敢于直谏的忠贞之士。尤为严重的是,他重用的多是自己的亲戚子弟,比如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而袁绍本人也承认,袁谭“性刚好杀”,袁熙“柔懦难成”。袁绍自以为得意的三子袁尚,其实更是浅薄、无能和残暴。曹操、袁绍在仓亭对阵时,袁尚“欲于父前逞能,便舞双刀,飞马出阵,来往奔驰”。斩了曹军一个无名将军史涣,便“自负其勇”。在曹操攻打冀州时,不待援兵到来,就孤军迎战,与张辽战无三合,便“遮拦不住,大败而走”,“不能主张”。袁绍死后,他竟和其母刘夫人一起把袁绍另外五个宠妾及其家属,尽皆杀光。袁绍奉行这样的用人路线,自然会埋没人才或影响人才发挥自己的作用,造成内部“势不相容,必生内变”,“各不相和,不图进取”,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

            曹操恰拾相反。典韦、许褚勇猛过人,曹操用之为贴身保镖。有一次曹操酒醉卧床,许褚仗剑守卫门外,曹仁欲入,被许褚挡住。曹仁自恃曹氏宗族,大发脾气,许褚毫不相让,驳斥道:“将军虽亲,乃外藩镇守之官,许褚虽疏,现充内侍。主公醉卧堂上,不敢放入。”  曹仁到底没能进入。事后曹操知道,大大赞  扬了许褚一番。

            若要官不私亲,举不避仇,必须善于识别忠奸。比如曹操并不因为外人忠于旧主或对自己谄媚而模糊选才  用才的标准。蔡瑁、张允卖国求荣,曹操虽一时利用,但心中却早有处置。汉中杨松,贪财卖主,献城给曹  操,仍被曹操斩首示众。而对忠贞的张辽、文聘,曹操是由衷赞赏,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善于使用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甚至内心里反对自己的人,是《三国演义》识人用人的出奇之处。诸如孔明之用魏延,曹操之用司马懿,从而把唯才是举的思想推向完美无缺的境地。

            选人不以貌相

            《三国演义》中还描述了以貌取人以致失去人才、错用人才的例子。

            孙权是一位珍惜人才、善识人才的明君,但却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见面后却变成“心中不喜”;因为他看见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再加上庞统并不怎么推祟孙权—向器重的周瑜,孙权便错误地认为“狂士也,用之何益”!鲁肃进一步提醒孙权,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以期说服孙权。孙权却先入为主,顽固表示“誓不用之”,结果把庞统从江南逼走。鲁肃见事已至此,转而作书把庞统推荐给刘备。早知庞统价值、爱才心切的刘备,竞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就让他去当了个县令。有匡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长得不怎么漂亮,竟然几处遭到冷落,报国无门,不得重用,也可称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一向慧眼识珠的曹操也有这样的错举。益州张松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额钁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当张松暗带西川41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吕,打算进献给曹操时,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先有“五分不喜”,又嫌张松语言冲撞,揭了他的短处,竟把张松打出国门。刘备这才乘虚而  入,争取了张松。如果曹操在此没有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益州谁属,恐怕有另一番结果。  选人不以名望

            《三国演义》既褒扬了不计资历选用人才的典型孙权,也讥笑了另一个只务虚名的典型——刘表。刘表从小就好与名士结纳,和其他七人当时被称为“江夏八俊”。其实那七人是徒有虚名,《三国演义》里没有他们建功立业的蛛丝马迹,从未帮过刘表什么忙。  结交这样的“名士”,除了给刘表头上增加几道“光环”,满足他的虚荣心外,没有任何用途。因此刘表也就成了“虚名无实”的假英雄,真草包,一击而溃。岂不知“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如果你是真干事业,为什么不“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呢?

            举贤要出以公心

            《三国演义》对鲁肃推荐庞统写得颇有深度。周瑜临死之前,特意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鲁肃却力荐庞统。他对孙权说:“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现在江  南,何不重用?”鲁肃的做法,简直使那些惯于搞“武大郎开店”的人无法理解。放着高官厚禄不要,却主动让位,找—个才学超过自己的人代替自己,鲁肃可谓“愚”!但是正是在这种“愚”里,见到鲁肃的“忠”,见到鲁肃的“公”,见到鲁肃的广阔胸怀,见到鲁肃爱惜人才、举贤荐能的好品德。

            诸葛亮有句名言:“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诸葛亮集·称姚仙教》)他对此身体力行。庞统与诸葛亮齐名,诸葛亮不但没有心存嫉恨,反而积极为庞统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一心把他拉到刘备这边。《三国演义》第57回写道,诸葛亮到柴桑口为周瑜吊丧,回来时在江边邂逅庞统。当时庞统还是一个“白身”,诸葛亮留下一封信与他,嘱咐道:“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之所学。”后来他又在刘备面前极力夸赞庞统:“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这些言语和行为,更加显示了诸葛亮性格的丰满和完美,更能激起后人对诸葛亮的高山仰止之情。联想到庞统在死难前对诸葛亮的猜忌,不免使人感到庞统的猬琐和狭隘。

            对鲁肃、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三国演义》注入了作者个人的赞美之情。举贤荐能,是为国为民的公事。只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风宪忠告》)。非贤莫能举贤,举贤者更贤,这是《三国演义》向人们提出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观点。

            选才有道,致才有方

            《三国演义》中出色的管理者,在考察、选拔、罗致人才上有一套办法,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

            观察

            听言观行,察能考绩,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常用方法。

            相貌不能作为选才的依据,但一个人的气质、仪表、精神面貌,特别是言行,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  人的思想、品德、才学和见识。俗话说,形能传神,言为心声,而行动又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三国演义》善于从这些方面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并且描写了以此选拔人才的许多成功的例子。  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书中对关羽有一段描写:“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这形象,这气势,严如天神一般。曹操评价:“此人仪表不俗”,因而坚持让关羽出战,果然斩了华雄。

            曹操听说有人与典韦大战,从辰至午,又战到黄昏,不分胜负,大惊。随后又亲到战场,“见其人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这才设计收服,得了许褚。曹操移驾许昌,途中被徐晃拦截。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第14回),接着让许褚出马与之交锋,两人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从而认定徐晃是位将才。派人把他争夺到自己手下。这“一听一看”和“一看一试”,对于古代的一位武将来说,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衡量他的本领。在今天,也不失为考察和选拔人才的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对于文臣谋士,《三国演义》中多是通过面谈识别和考察。

            荀彧投奔曹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认为行军司马。”曹操请郭嘉来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孙权得了鲁肃,“与之谈论,终日不倦”。到了半夜,孙权请教天下大计,鲁肃言简意赅,谈了争夺天下的战略。孙权听后“大喜,披衣起谢”,“次日厚赠鲁肃”。刘备通过与诸葛亮隆中一席谈  话,确信诸葛亮并非“有虚名而无实学”(第38回),遂坚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最终识邓芝,是通过询  问,认为他能够执行联吴抗魏的外交路线,因而派他“往结东吴”,重修蜀吴之好。  至于到一个人的治所考察了解一个人,《三国演义》中也不乏其例。张飞就曾受刘备派遗,去巡视荆南诸县,亲自看庞统办案。粗鲁之如张飞,从考察中也了解到真实情况,发现庞统是一个被屈沉的人才。这说明“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现行”。深入下去,实地考察,是选拔人才的更可靠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