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林语堂

宠文网 > 科普学习 > 林语堂

第12章

书籍名:《林语堂》    作者:朱艳丽
    《林语堂》章节:第1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出国前,语堂只是清华大学一个普通的英文教员。4年后,他带着哈佛硕士,莱比锡语言学博士的光环归来,含金量今非昔比,北大外文系热情地接受了他,聘他为英文系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林语堂到北大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向胡适当面致谢,那预支的两千美元帮了大忙。不巧,胡适南下养病,林语堂找到了北大当时的教务长蒋梦麟。

            蒋梦麟莫名其妙,“什么两千美元?”

            细究来龙去脉,语堂这才明白,北大根本没有资助外国留学生的计划,是胡适为了招揽人才,私自和他做了口头协定。语堂向他求救时,胡适为了遵守协定,就自掏腰包,填上了那笔巨款。

            胡适的君子一诺,林语堂深深地埋在了心里。他们都很有默契地不提此事。胡适死后,林语堂才公开了这段往事。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是真正的知己。

            北京已经不是林语堂以前认识的北京了。

            他出国时,胡适和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胡适说:我们回来了,一切将大不同。

            “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以北京《新青年》为轴心,向全国辐射。袁世凯文庙祀孔、天坛祭天,企图复辟帝制的把戏被照出了原形。

            一大群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化巨擘,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在运动中初显身手。鲁迅的《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等,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名篇。

            胡适则大力提倡白话文,他创作了一系列白话文诗歌,集结出版。代表作为《蝴蝶》: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平白如话,被守旧派围攻,骂了不少难听的话,却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其时任教于清华的林语堂也牛刀小试,发表了《汉字索引制说明》和《论“汉字索引制”及西洋文学》。正是这两篇文章引起了胡适的注意,才有后来的两千美元的佳话。

            语堂学成归来,本来想大干一场,谁知,寥寥数年,中国风云变幻,新文化运动已换了一个天地。

            提倡新文化的刊物多达几百种,影响较大的就有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新社会》;天津的《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成都的《星期日》;武汉的《武汉星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

            胡适的白话运动也成就斐然。早在三年前,教育部就明文规定,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国语;所有公立小学的一二年级,必须用白话文教学。守旧派的林琴南等人虽然还在报纸上发发牢骚,但已经是隔靴搔痒,难成气候。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隐退的隐退,分裂的分裂,陈独秀和胡适的分道扬镳就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文化上的焕然一新并不能掩饰政治上的乌烟瘴气。军阀之间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政府首脑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二七惨案”的悲切未了,贿选总统的闹剧又粉墨登场。

            林语堂在这个时候回国,并非明智之举,可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山野孩子一个猛子扎入了时代的大潮。

            北大当时是文化的中心,风头一时无二。

            这得归功于校长蔡元培的“兼容并包”。

            在《语丝》的日子(2)

            蔡元培是前清的举人,学贯中西,是语堂生平最佩服的人之一。林语堂还是清华普通教员时,参加集会抗议凡尔赛和约把山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在座的不乏社会名流,大家都慷慨激昂地表示抗议,有些还卷起袖子,大骂政府不是东西。蔡元培站起来,眼光缓缓一扫,不怒自威,说话的人立刻安静下来。他很温和地说:“抗议有什么用?我们应该集体辞职。”隔天,他就一个人离开了北京。这种处事原则,林语堂认为才是真正有硬气的。

            在北大,新旧文人齐聚一堂。同一个教室里,前一节课,留着辫子的辜鸿铭大谈小脚女人的魅力;下一节课,西装笔挺的海归青年宣讲女权运动的兴起。北大成了中国思想界的剪影。

            新派的教授们主要分成了两大阵营:一是以奠基中国现代小说的鲁迅和周作人为主;一是以高举“文学革命”大旗的胡适为主。

            林语堂打从心眼里感激胡适的知遇之恩兼君子之谊,再加上都是留学英美,大家——包括他自己——都以为他会加入胡适一派。

            然而,他却站到了胡适的对立面,和任意而谈的周氏一派越走越近。

            说怪也不怪,胡适是比较老派的文人,讲究读书致仕。因为母亲严厉,胡适少年老成,被戏称为“糜先生”。据说有一次,胡适跟伙伴们掷铜钱玩,一位老农见了非常吃惊,说:“糜先生,你也玩这个呀?”胡适一听,羞愧难当,顿觉失了身分。而林语堂在山野间自由自在地长大,活泼好动,对于一本正经地写文章、随时准备着居庙堂之高的传统士大夫那一套,十分反感。

            1924年底,《语丝》创刊,成了周氏一派发表意见的自由园地。与此同时,胡适一支也创办《现代评论》,主要撰稿人有徐志摩、陈西滢、蒋廷黻、沈从文、丁西林等。两派正式演化成著名的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

            《语丝》的创办极有趣。首任主编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原是《晨报》副刊的编辑。鲁迅投了首打油诗《我的失恋》。诗是这样写的: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吧。

            徐志摩当时以有妇之夫的身分,单恋林徽音,闹得满城风雨。《晨报》主编认为有讽刺桃色新闻之嫌,就从已经排好的清样中把稿子撤下来了。鲁迅开玩笑说:“像我们这样有胡子的老头子,连失恋都不许我失了!”

            孙伏园很梗直,辞职书一扔,气冲冲地离开了报馆。

            他找到了钱玄同。两人各随便挑了一本书,任意翻开一页,然后闭上眼睛,用指头任点一字,凑在一起,就有了“语丝”之名。孙伏园在《语丝》创刊号上,愣是把《我的失恋》排在了醒目位置。

            《语丝》聚集的就是这样一批血气方刚的叛逆青年,敢说敢为,无所顾忌。他们自嘲《语丝》是“一班不伦不类的人,借此发表不伦不类的文章与思想的地方”。《语丝》也没有统一的文学宗旨,他们各自说自己要说的话。从平和冲淡到气势凌厉,各种风格都能在《语丝》上找到。

            “随意地说话”和语堂的野性子不谋而合,他找到了一块适合自己的平台。

            他要大展拳脚了。

            从总统竞选、军阀混战到三河县老妈子的吃饭、如厕问题,或是直抒胸臆,或是明褒暗贬,只要心中有话要说,他就痛痛快快大骂一场,没什么情面可讲,颇有“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势。他仿佛又站在了辩论台上,挺着胸膛,与社会浊流唇枪舌战,只是武器由三寸不烂之舌变成了妙笔生花。

            其间,他还作了一首讽刺性的歌曲《咏名流》,谱上曲子,到处传唱,一派语丝的“无所顾忌”的作风。歌词如下:

            他们是谁?

            三个骑墙的勇士,

            一个投机的好汉;

            他们的主义:

            吃饭!吃饭!

            他们的精神:

            不干!不干!

            他们骑的什么墙?

            一面对青年泣告,

            一面对执政联欢;

            他们的主张:

            骑墙!骑墙!

            他们的口号:

            不忙!不忙!

            他们的态度镇静,

            他们的主张和平,

            拿他来榨油也榨不出

            什么热血冷汗;

            他们的目标:

            在《语丝》的日子(3)

            消闲!消闲!

            他们的前提:

            了然!了然!

            他们的胡须向上,

            他们的仪容乐观,

            南山的寿木也装不下

            那么肥厚嘴脸;

            他们的党纲:

            饭碗!饭碗!

            他们的方略:

            不管!不管!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故去,留下了“和平、奋斗、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