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第23章

书籍名:《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作者: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章节:第23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人们传说:当年咸丰给了慈安一份诏书,让她在慈禧胆大妄为的时候,拿出这个诏书来降服慈禧。这件事被慈禧知道后,就假意和慈安搞好关系,慈安深受感动最后把诏书烧了。实际上这完全是后人编造的。

            我从小就听爷爷说过,慈禧与慈安年轻时候非常好,没有任何矛盾。慈安这人心胸很宽阔,也很贤惠,不像慈禧有点男人的个性。爷爷说,慈安的死主要是因为她自身多年患心脏  病,那时叫心疼病。听说她娘家闹了点矛盾,所以慈安非常生气,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也就是现在说的“猝死”。

            还有人说咸丰当时只是想到了八大臣,想用八大臣的力量来牵制慈禧。我爷爷说其实这些都是不对的。

            根据爷爷后来的说法,当时咸丰是给慈禧权力让她辅佐儿子登基。据说当年咸丰安排完遗嘱后,马上又召见了慈禧,因为他已经看出八大臣会对将来的政权不利。而慈安的侄子也时刻觊觎着皇位。所以在实施了一个障眼法之后,咸丰对慈禧说:“你带他回北京,要快。回北京就马上让他登基。”慈禧当时听了非常悲痛。但是没有任何办法,时值危机时刻,只有按照咸丰的意思办了。慈禧立即找到慈安跟她商量怎么办。但偏偏慈安是一个根本没有主见的人。没有办法,皇上当时还没有死,回北京也要有个时限。可巧这个时候,咸丰自杀了。

            于是八大臣马上将所有的事情都控制起来。这样一来,慈禧非常着急。因为事情已经到了非办不可的地步了。正好这个时候,六阿哥奕要求到承德来为自己的哥哥吊丧。于是慈禧就打定主意,等奕来了再说。可是偏偏八大臣不让奕来,这可急坏了慈禧,似乎也只有听天由命了。但是慈禧没想到,八大臣也没有想到:奕假扮喇嘛到了承德。这样八大臣再也没有理由了。于是,慈禧和慈安商量,一定要见到奕。

            而奕也迫切要求见到两位太后,这样,在双方相见的时候,叔嫂三人就商定了里应外合除掉八大臣,辅助同治登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计划。

        四、慈禧大哭仁寿殿

            我爷爷说光绪这个人有点一根筋。这个人十分单纯,在学习方面很用功,但是却十分固执,对国事、家事、天下事都不精通,很不灵活,而且心胸也非常狭窄。其实光绪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变法,什么叫改革。

            康有为等人知道,要想通过“变法”实现强国的愿望,单纯凭借他们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要得到皇上的批准。他们通过种种关系,向光绪多次陈述了西方国家改革的一些新  政,光绪听了以后很高兴,觉得很有道理。中国也确实需要改革。“戊戌变法”开始后,慈禧与光绪的个人矛盾日渐激化,最后当慈禧听到袁世凯的告密之后,非常震惊,同时也非常伤心。认为自己养虎为患,从小把光绪养大了,没想到他竟然这样对待自己。这样就把个人矛盾演变成了政治矛盾,慈禧一生气,就把光绪囚禁起来,谭嗣同等人在菜市口被砍了脑袋。变法就这样失败了。其实慈禧最憎恨的就是光绪不争气,可是屡次给他机会,他都屡次做不到。

            当时慈禧心情非常不好受,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有一次在仁寿殿,当着百官的面就哭了起来。边哭边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之涕下。

            慈禧说没想到啊,你除了没吃过我的奶,我对你比亲儿子还亲,这些大伙都看着呢。俗话说燕雀反哺,今天我把你这个小雀雏哺大了,可你反过来要啄我的眼啊,她大哭不止。爷爷说,当时她的哭声真是震惊朝野,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就这样,这个“大哭仁寿殿”的故事流传下来,一直是我们家教育子孙的话题。

        五、外戚丧礼——祖奶奶的去世(1)

            对于祖奶奶我当然没什么记忆,因为我出生前半个世纪她就去世了。不过听我爷爷讲述过关于祖奶奶去世的事情。

            那是1904年的春天,也就是光绪三十年的时候,因为我的祖奶奶是隆裕皇后的生母,光绪皇帝的岳母,所以人们都称祖奶奶为皇姥姥。据说当年祖奶奶在寿终正寝之后,她的丧礼以及一些殡仪方面场面非常大。爷爷作为家里的晚辈,亲身见证了这一时刻。

            根据爷爷的回忆,祖奶奶在死之前,寿衣、寿材早就准备好了。当她病危的时候,我的祖爷爷又让当时的一个管事,当时好像是一个叫做马鸣轩的人,让他准备好各种事项,让他接洽好杠房、饭庄、冥衣铺以及一些丧仪场面上的东西。比如喇嘛念经啊、车马什么的。这个时候全府上上下下都显得死气沉沉,没有什么动静,大家都很紧张,恐怕出点什么差错。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消息就在院子里传开了:祖奶奶咽气了。整个院子的人在沉寂很长时间后都松了一口气。于是,院子里开始忙碌起来了。丫鬟、仆妇以及家丁全部都忙活起来,当然整个院子都戴孝,人们整齐划一地安排着各种事宜。

            就在祖奶奶去世之后的不长时间内,家里的丫鬟和先前曾经伺候过她的人,就给她洗脸、洗手、擦拭身体,并且专门有人给化妆整容,并且穿上了寿衣。然后从寝室抬到了灵床上。接着又在两脚上拴红绳,按照满族的生老病死等习惯对祖奶奶进行打扮,甚至在身上还要放一面镜子,具体用来做什么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了。

            当然,灵床前面,一定要摆放一些吃的,满族叫做“倒头饭”,在灵堂上要点上一盏长明灯。这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就在灵床前放一个大的盆子,这是用来烧纸用的,免得灰尘到处跑,防止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在满族礼仪上来说,烧纸叫做“倒头纸”,这跟汉族的说法完全不一样。但是大体意思我估计不会有其他相悖的地方。这里说一下,在满族的家庭里,灵堂烧纸的同时在门前也一定要烧纸。不过烧的是一些纸糊的东西,像什么车啊、马之类的。这个是非常讲究的事情,谁家烧的纸车马越多、越气派,表明这家钱越多。

            当年的桂公府在东城的芳嘉园胡同,也有人叫做大方家胡同(现在朝内小街路东的两条相通的胡同,具体地说就是芳嘉园南口的第一个大门,同时也在大方家胡同西口里头)。据说当时烧“倒头车马”的时候,一定要在府门前右侧竖起一个幡来,这个幡大概有三丈高的样子。这些都是满族的习惯。因为过去的满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在草原上人烟是很稀少的,家里死了人在门前竖起一个幡来,草原上的人远远地就看到了,这样就知道这边有人去世了,就会有人过来吊唁。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一个信号的作用。

        五、外戚丧礼——祖奶奶的去世(2)

            当然,按照一些迷信的说法,在人死之后,人们总是相信这个人的魂魄还没有散,所以过去的满族人都有一个讲究“橇殃”的习惯。人死之后,就有“殃”要驱逐出体外。这个时候人们要避开“殃”,所以只有一个“橇殃”的人在灵堂工作,其他人都要避开,因为谁遇到了“殃”,谁就会倒霉。当然这只是一个迷信说法,但是在满族,人们还是沿袭着这个传统。

            在祖奶奶的丧礼上,据说请了几十个喇嘛,身披法衣,手上还拿一个像宝剑样的法器,边念经边围着灵堂转圈。具体转多少圈,或者什么时候完成这个仪式,我不是很清楚了,但是这个仪式是不可少的。

            后来等到出殡的时期一到,整个府内哭声一片,并将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一并放进棺材里面,上面盖上棉被,然后用一颗穿着红线的珍珠含入死者的口中,红线的另一头拴在衣服扣子上。这样等孝子和亲戚朋友看过以后就开始钉棺了。这个时候全体人都要哭,入殓仪式才算完成。一般入殓以后,就开始了家祭和念经超度的日子。有的地方,家人还要为丧人守孝3年以上。这是后话。不过漫长的丧葬仪式还远没有结束。

            满族有这样一个规矩,就是第三天和七天都要再烧一次纸。三天叫做“接三”,而第七天叫做“头七”。所谓的“接三”就是在死去的第三天再烧一次纸质的车和马,或者轿子等。这时,通常长子都会作为孝子边走边哭,并击打法器,当天的亲友也会有很多过来拜祭的。而“头七”也基本上差不多,惟一不同的就是“头七”所烧的不一样,基本上都是跟钱有关系的,比如烧一些纸质的金元宝等。

            据我爷爷讲,祖奶奶的“接三”和“头七”都是在北新桥附近。“头七”的时候,请喇嘛来念经超度。按照一些礼法,一般死者要在家停到“五七”,这样才能进入坟地埋葬。等到“五七”刚过,就该“辞灵”了。这时,又在灵前摆上一桌祭席,先由祖爷爷进行祭酒,孝子和家里的女眷、亲戚等都依次进行拜祭,然后就开始收拾供桌、撤掉祭席,并且拿下棺材上覆盖的东西,由杠房的人把棺盖钉死。接着,孝子要用一把笤帚把棺材盖扫一下。接着杠房的人把棺材前稍微抬起,孝子把一个铜钱垫在棺材下面。这叫做“扫财欠棺”,意思也是取其谐音“捎财起官”。大概就是升官发财的意思。那时候人们都取一个认为吉利的名字,所以做法也有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