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口碑营销

宠文网 > 文学理论 > 口碑营销

第31章

书籍名:《口碑营销》    作者:祁定江
    《口碑营销》章节:第3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媒体的风向开始真正逆转。

            会后,高露洁牙膏的电视广告全部换上带有权威认证的广告。  同时高露洁在终端和渠道上也全线跟进。在终端,高露洁做好了售价19元的“低端牙膏”推广,同时加大草本等牙膏的促销力度,在自己的货架区贴上或者挂上证明高露洁牙膏安全有效的声明认证,成功防止了竞争对手的趁机挤压。在渠道,高露洁把原本计划中只准备做一个月的新品宣传推广活动时间延长,刺激流通客户的进货。

            接着,高露洁公司策划了很多有针对性的产品推广活动,如请来高露洁的忠诚顾客,让他们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高露洁牙膏的安全有效等,成功挽救了市场,使得高露洁在这次诽谤事件中没有没击倒,更通过这次事件打了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提升了高露洁的品牌形象。

            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  当企业遇到竞争对手的恶意诽谤时,一定要冷静对待和妥善处理:

            第一:认真对待对手的诽谤。

            竞争对手恶意诽谤,说明自己可能确实存在问题,因为它们不可能没有理由的诽谤,一定会找个理由来恶意诽谤的,而这个问题往往是产品的不足之处,所以企业一定要认真对待。

            第二:诚心处理。

            面对竞争对手的恶意诽谤,要诚心地处理,看是不是我们自己确实在某方面做得不足,可能对手的恶意诽谤真的隐藏着自己产品某方面的不足,通过认识的态度发现问题,进而诚心地处理。就像做人一样,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诚心地处理,才能诚心地对待不足,进而完善不足。

            第三: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宣传自己和借用对手的恶意诽谤来提高自己的名气和诚信。当企业一味的被对手恶意诽谤的话,如果任其张狂而不理睬,很可能助长对手的气焰,而作出更有损公司形象的事情来,所以企业一定要给予严厉的打击,借用对手的恶意诽谤,来提高企业自己的名气和形象,化被动为主动,给竞争对手以严厉的打击,使其不敢再制造这样的事件。

            俗话说:不秀于林,风必摧之。当产品或服务处在比同行优秀的地位,肯定会遇到恶意中伤这种事件,所以对这种事情,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快速反应,果断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将诽谤造成的危机快速扑杀,转危为安。

            三、妥善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1)

            对企业来说,媒体犹如一个放大镜,它能放大企业的优点,也能放大企业的弱点。媒体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者,也是危机事件的导火线。因此,在口碑营销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与媒体的沟通,处理得好,媒体就是为企业塑造口碑的鼓手;处理不好,媒体就是企业好口碑的对立面。

            三株倒闭、冠生园破产、巨人倒塌,我们抛开其深层次管理方面的原因,其导火事件都是媒体的新闻升级,因此,生存在现代媒体多元化和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媒体对于其报道事实的快速性和抢镜效果的鲜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营销管理者来说,不仅仅需要的是管理部门的能力,还要有把握媒体的本事。

            对媒体认识的三个误区

            虽然媒体对企业来说是如此的重要,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对媒体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最基本的是以下三个误区:

            1误区之一:逃避媒体

            媒体是营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有的营销主管和部门经理,看到记者就开躲,不愿意在媒体面前露脸,对媒体和记者处处设防,甚至有的企业打出“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  他们说:我们不做广告,不用跟媒体和记者打招呼。其实,媒体不等于广告,媒体包括的信息广泛,我们或许不曾直接与媒体打交道,但是会间接与他们打交道。而且媒体就像探照灯,无时无刻不在扫视着你,一有风吹草动,立刻主动出击,不管你是否搭理他们。2误区之二:广告  =  媒体

            媒体有什么分类呢?大致可以分为:报纸媒体、杂志媒体、电视媒体、电台媒体、户外媒体、直投媒体、网络媒体等。有些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营销管理者,对于媒体的认识不够。

            由于其业务的局限性,被拓展产品渠道和提高产品知名度等主体业务掩盖,只是把媒体作为一种宣传和广告的工具,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媒体是“放大镜”也是“显微镜”,特别是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的嗅觉日益敏锐,媒体不会因为你没有想到它就不来找你,他们将发挥显微镜的作用,在茫茫的企业群中发现你这个微小的个体,然后发掘你潜在的可以作为报道素材的东西。

            如果你做的足够好,媒体将你的优势和闪光点加以扩大,发挥其放大镜的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如果你出现了差错,肯定逃不过他们敏锐的视觉和听觉神经,然后他们又要发挥放大镜的作用,将你的错误放到最大,你的公司也就由此告终。

            甚至一些规模已经相当大的,或者跨国集团也会犯这种错误,最典型的是“非典”时期的“达菲”事件。

            2003年2月8日,广州出现流行疾病,几家医院有数位患者死亡,而且受感染者多是医生。“死亡”让不明真相的人们大为恐慌,谣言四起。

            2月9日,罗氏制药公司于广州召开媒体见面会,声称广东发生的流行疾病可能是“禽流感”,并告之其产品“达菲”治疗该病疗效明显。罗氏公司的医药代表也以达菲可以治疗该病而敦促各大医院进货。

            该媒体见面会的直接后果是为正在浪尖上的谣言推波助澜,板蓝根及其他抗毒药品脱销,价格上涨几倍甚至十几倍,投机商大发“国难财”。“达菲”在广东省内的销量伴随谣言的传播而扶摇直上。2月8日前广东省内仅1000盒,2月9日后飙升到10万盒。曾有顾客以5900元买下100盒“达菲”!

            2月15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质疑“达菲”:“禽流感”恐慌与销量剧增有何关系?》的署名文章,指责罗氏制药蓄意制造谣言以促进其药品的销售,并向广东省公安厅举报。罗氏公司的商业诚信和社会良知受到公众质疑,其形象一落千丈。同时,罗氏制药还将面临严重的市场危机,直接的后果是“达菲”销量的直线下跌。《南方都市报》的消息发出后第二天,广州某医院“达菲”的销量就下降到不到10盒(以前每天要售出100多盒),更有消费者提出了退货要求。

            三、妥善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2)

            罗氏在问题发生后,在媒体追根究底时,中国公司总裁却迟迟不愿站出来表达企业观点,而是采取逃避的方式,始终不愿向公众说明事件的真相。如果当初由企业的最高统帅或形象代言人来接受记者采访,以此表明公司对此事的重视和解决问题的诚意,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轩然大波了。

            罗式集团在发病高潮初起的时候,只是把媒体当做了广告的工具,而没有顾及到媒体作为多面手的角色,要知道关键的时候如果没有处理好媒体关系,媒体很可能帮倒忙。

            3误区之三:媒体只是一种手段

            媒体被有的营销管理者认为是宣传自我的一种手段,是揭露敌手的有力工具,没有被纳入自我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没有被看做企业的一分子。

            其实,他们犯了短视的错误,企业要实现自我形象的宣传,实现企业信息的扩散,必须通过媒体,媒体掌握了企业的“话语权”,扼住了企业的咽喉。没有了媒体,就没有了企业的宣传门户,没有了媒体支持的企业犹如长了嘴的“哑巴”,发不出声音。

            相反的,媒体的饭碗就是企业的广告,靠与企业合作来实现其赢利的目的。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找到两者的契合点,虽然两者之间只有利益的关系,两者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各自的利益,才能生存下去。

            所以,两者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同时,相互依存,相互利用。“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决定了它们之间只可能是永远的利益,不可能是永远的朋友。

            在中国的保健品市场,从“巨能钙”到“三株”,到  “中华灵芝宝”,其之所以风靡一时,人人皆知,与其广告投放有很大的关系。它们通过广告来大肆炒作概念和宣传夸大功效,达到其赢利的目的,媒体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又正是因为媒体,众多保健品纷纷下台。所以,媒体是一个利益实体,是由利益驱动的,哪里有利益来源,哪里就有媒体的参与。

            海尔:媒体沟通的典范

            中国家电第一品牌——海尔,在媒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如果评选中国最佳品牌传播企业,人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投海尔一票。因为,近年来,央视以每年至少三次,每次至少一分半钟在“新闻联播”中介绍海尔,央视所有节目中介绍海尔的时间长达7个小时。  谁都知道央视的广告是天价,谁都知道央视的影响力有多大。而获得这一切,海尔却没花一分钱。海尔的客户服务历来首屈一指,而在“客户”正变得无处不在的今天,海尔又是如何向新闻媒体这一特殊客户提供“服务”的?

            海尔集团专门从事媒体宣传的人员就有数十人,海尔把媒体作为“客户”来经营,他们看准了媒体是出思想的机构,因此海尔不断地创新,不断出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