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学以致富

宠文网 > 文学理论 > 学以致富

第8章

书籍名:《学以致富》    作者:彼得·林奇
    《学以致富》章节:第8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当时一般人的意见是阿斯特该将大部分的钱分给他的同僚,只需少数给亲戚就可以了,因为资本主义的特色就是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直到今天,这仍是大众热烈激辩的议题,每个人几乎都同意努力工作、不断发展以赚取更多利润是件好事,但对遗产的分配却意见分歧。如果在今天,阿斯特可能无法将95%的资产留给他的子孙,因为现今美国的遗产税法规定,任何死后赠与将被课征95%的遗产税,同时,遗产赠与对象也可有不同的选择:他们可把遗产捐给私人公益团体、基金会,包括大学、医院、无家可归者收容所、艾滋病研究中心及食物救援中心,或是将大笔遗产留给政府。

        股市发展缓慢

        到了1800年,已有295个公司在美国成立,但是他们绝大多数都属私人所有,一般大众无法具拥有权。在当时,一般人对成立公司争议颇多,支持的人认为它是足以使整个社会受惠的一个重要民主联盟,反对的人则认为它只是那些自私者所成立的不民主、诡诈又具颠覆性的组织。

        当时对任何一位股票投资人来说,都是一个令人挫败的时期,虽然州政府为了让人们安心投资,特别通过,一项法令,免除了一个公司在遭受控告时,其股东除损失股票票面金额外所应负的责任。但是此举并未带动投资热潮,因为在当时一般人并没办法像今天一样很容易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大淡彼此中意的公司行情或分享投资理念。

        此外,当时报章媒体上也没有所谓的商业专栏、《钱》杂志,或是其他教人选股的书籍可供参考。事实上,当时也没有多少股票可供选择,充其量只不过十来家银行、寥寥可数的保险公司及一两家瓦斯公司而已。1815年3月,今日备受肯定的《纽约商业广告人》刊物曾将当时所有上市公司做了一次完整的调查,总计有24家股票上市,其中绝大部分是银行,到了1818年,增加为29家,1830年为31家。

        早期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是在一株大树下进行的。之后,曾换到一间租来的房子里及咖啡厅里。有一次,其中一处在交易进行中失火,只见大伙不慌不忙地搬到另一间干草棚去,继续股票买卖。

        纽约股票交易所在一般人眼里,交易环境并不是很好,投资人得四处游走逡巡,等待每一股的交易。整个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进场的交易人在早上11点半开始进行股票买卖,必须到当天的凌晨一点半才能结束。其交易过程的迟缓,可以从1830年3月16日那天,出现有史以来交易进行最慢的纪录可见一斑。那天只有31笔交易完成交割,比起1995年平均一天的总成交额达到3亿3千8百万美元,真是小巫见大巫。

        公共建设带动股市发展

        股票交易活动在1835年开始蓬勃发展,当时被列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公司已多达121家。美国境内也陆续展开河川、高速公路及桥梁的铺造,而这些重大的建设工程都需要钱,其经费便是从买卖股票及债券而来。此时银行股也不再像一、二十年前那么抢手,反而是铁路股和债券变得热门。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只要看到股票名字上有“铁路”两个字,就会不计血本大肆抢购。同时人们也开始花大把大把的钞票,买下所有靠近铁路的土地,如果没有钱买,就去向银行贷款。银行把钱大量借给从事这种房地产交易的人,而许多农人也就此弃农从商,摇身变成房地产大亨。

        不过好景不常,一如早期英伦经营的南海公司般昙花一现,1836年美国的股票价格也如它当初狂飘的情形,一路狂泻,投资人卖不掉手中的持股,那些向银行借贷巨款一心想成为房地产大亨的人则因为过度的负债,无能力偿还银行借款。银行的库房一贫如洗,不少存款户的钱也因为银行关门大吉或倒闭而付诸东流。很快地,在现金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人们没有钱买任何东西,整个财政体系濒临瓦解崩溃,造成了1837年美国的经济大恐慌。

        美国的经济状况就这样在优越的生活及经济大恐慌之间反复循环。在经济景气时,物价上扬,工作机会普及,投机者可以用尽最后一毛钱或典当珠宝、借贷,无所不用其极地炒作股票、债券及土地;当经济大恐慌来临、景气跌到谷底时,投机者虽然获得了应有的报应,但社会大众也连带深受其害。

        美国股市分别在1853年和1857年崩盘,当时热门股艾瑞铁路(Erie  Railroad)股从一股622美元跌到只剩11美元。欧洲的投资人并未记取前车之鉴,在这次美国股市崩盘中再度成为输家。直到1850年时,仍有将近一半的美国股票由外国人所拥有,其中又以英国人最多。

        发明改造历史

        在欧洲上流人士的眼中,美国人就像是一群愚笨的乌合之众,一群没受过什么教育又粗兽的“扬基人”(Yankee  doodles)。但是,当美国人搞出了许多伟大的发明时,欧洲人所受到的震惊也最大。为了弥补到美洲开发土地时不足的人力,美国人只有设法发明机器来代替人力,但这并不表示所有的发明梦都能美梦成真。反而由于资本主义—人们愿意将金钱投资在机器的制造生产上,才使得美国进入其发明的黄金时期。

        这些发明包括富尔顿(Fulton)的蒸汽船,乔治?卡巴特(George  Cabot)的磨坊,弗朗西斯?卡巴特?科威尔(Francis  Cabot  Crowell)创立的“全自动工厂”,节省人工的麦克米克(McCormick)大型收割机。此外,一个来自康涅狄格州、当时在南部平原担任教师的笨拙工人伊莱?惠特尼(E1i  Whitney),发明一种可以摘取棉花种子的轧棉机,凭着他的一双手把南部变成产棉中心。其中麦克米克所发明的收割机,塞缪尔?科尔(Samuel  Colt)的转轮手枪及挂锁,都曾在1851年英国伦敦水晶宫(Crystal  Palace)工业机械大展中大放异彩。欧洲人对美国的产品叹为观止,并且对其生产线上的品质标准化感到不可思议。

        这些发明要成为具体的产品,有赖金钱的投资。其中有些是从银行借来的,但随着投资风气日盛,也有不少的资金来自股票市场。

        至于农业方面,机器也大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1850年以前,农民们还在使用五千年前埃及人的方法耕种之后,农民利用牲畜或是靠人力犁田,其中的人力多半假奴隶之手,这些奴隶可说是农奴制度下的牺牲品,命运就像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奴隶一样。

        建立奴隶制度的元凶,首推农业。直到反奴役风潮掀起,才得以废除这种罪恶的制度,不过,资本主义对农奴制度的废除也是功不可没。资本主义的兴起刺激投资人把钱拿去兴建工厂,制造农业机具(如打谷机、收割机、圆型耙、钢犁及稻谷起降机等),从此改变了农业的经营形态,农务上不再需要奴隶,农奴制度遂无存在必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数家于100年前便开始生产制造农业机械的公司,如迪尔(Deere)、国际丰收者(International  Harvester,如今改名为Navistar以及凯特皮勒(Cater-pillar)等,至今仍持续运作着。而正当这些企业陆续发明了能锄、能种、能收割的各样机械时,也有不少公司致力干能使土壤更为肥沃的除虫剂及肥料的研究。在新的机械及化学品的发明结合之下,美国成为全球最有效率的食品上国,并且远较其他任何国家具土地生产力。

        美国拥有数百万公顷的肥沃土地,不比欧洲和亚洲的农民们必须汗流侠背地在贫痔又过度开垦的土地上辛劳,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发明及创新丰沃了美国的平原,并使美国农业成为世界羡慕的焦点,却也不容置疑。当时,100万名爱尔兰人因为洋芋欠收而饿死,无数的中国人因为稻米不足而勒紧皮带,饥饿对其他地区的人民造成威胁时,美国仍能继续生产超过其本土人民所需的粮食。

        尽管农业机械改变了人们种稻的方式,但却没有改变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大部分的家庭自给自足,基本的三餐是面包、洋芋、根类蔬菜、干果及一两道切片的咸熏肉。人们吃腰子当早餐,加上厨房里没有冰箱,许多盛产的蔬菜水果,为求新鲜都必须尽快吃掉。到了冬天,则只有黄瓜沙拉果腹。而如果住家离水边很远,就没有机会食用新鲜鱼类。柠檬是最常见的水果,柳橙则是每年圣诞节才有可能看到的稀品。

        当时还没有冷冻卡车或火车可以运送蔬菜,也还没有罐头蔬菜,人们只有用玻璃罐保存多余的食物,牛、羊和猪则常常被整头运往各个城市,然后再切割成不同部位,以确保新鲜。

        最近几年,复古风盛行,人们开始返璞归真,向往比较简单的生活,常听到人们念念不忘那些美好时光,只是那些怀旧者一旦亲身体验真正的简单生活,恐怕就不会再那么热切渴望了。那种简单的生活也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落日后只有汗水及背痛。想要温饱家庭、有吃有穿就必须要全天候辛勤地工作。在缺乏现代便利服务及产品的协助下,女人们的工作永远也做不完,连男人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