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第91章

书籍名:《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作者: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编写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章节:第91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从而使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意图变为边防部队全体指战员的自觉行动。

            这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任务急,要求高。战前,有的参战部队分散在8个县执行施工生产任务,当上级一声令下,他们能立即收拢,迅速集结,达到齐装满员。有的边防部队刚下山休整,又迅速上山待命,各参战部队之所以能够从思想上、行动上服从和适应边境作战的需要,是各级党委(支部)抓经常性战备教育的结果。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进驻边防以来,根据高原的特点和可能的作战对象,通过经常性的战备教育和军队职能教育,促进了战备工作的落实,保证部队无论执行什么任务,都使人员、装备、物资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

            由平时转入战时,安危、荣辱、得失容易反映出来。只有从各方面做好临战前“转弯”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保证部队以高昂的士气投入战斗。有的参战部队受领任务后,边集结、边开进、边进行战斗动员。他们通过开展揭露和控诉印军侵略罪行的教育,深入宣传中央军委关于反击作战对印军要打狠、打痛、打胜的重要意义,激发指战员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责任感,把指战员的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惩罚印军、捍卫祖国领土的坚强决心和行动。

            在高原地区作战,还要战胜险恶的自然地理条件给部队行动和生存造成的巨大困难。由于战斗异常激烈,指战员经常要忍受极度疲劳、寒冷、饥饿等困难和严重高山反应对生命的威胁。连续行军作战,爬山攀崖,须付出超常的艰辛和努力,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特别是西线战区,平均海拔5000多米,人员极易冻伤,若救护不及时,就有可能截肢,甚至死亡。由于缺氧,饭难煮熟,参战部队吃的常是夹生饭、面糊糊,喝的是冰雪水。有时给养上不去或任务紧张来不及做饭,就要挨饿。总之,有些痛苦,一般人的肉体是难以承受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执行反击作战任务,没有顽强的毅力,是坚持不住的。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党委(支部)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了印军和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两个敌人。

            反击作战的实践充分证明,在战斗越是激烈残酷,环境越是艰苦的情况下,越要靠政治思想工作去激发部队战胜困难和消灭敌人的勇气与信心,保证战斗任务的圆满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注重培养部队革命的政治觉悟,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参战部队在反击作战中体现出的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在长期的艰苦环境中锤炼和培养起来的。西藏、新疆边防部队针对西部边疆生活艰苦的特点,平时注重加强部队的政治基础建设,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用战争年代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教育激励部队,培养广大官兵热爱边疆、献身边疆的思想,把爱祖国与爱边疆人民统一起来,同履行人民军队的职能统一起来,培养扎根高原、保卫边疆、献身边疆、勇于吃苦、乐于吃苦的“高原精神”。反击作战前,中央军委关于“事关国威军威,只能打好,不能打坏”,“为祖国争光,为人民立功”的号召,激励着参战官兵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战斗任务。在克节朗地区作战中,西藏边防部队步兵第一五五团第二连六班在班长阳廷安带领下,奋勇杀敌,前赴后继,全班8人仅剩下1人仍勇敢战斗,被国防部授予“阳廷安班”的光荣称号;新疆边防部队第十一团第九连战士王忠殿,用自己的胸膛顶住投入印军地堡内的爆破筒,炸毁印军地堡后壮烈牺牲,成为“黄继光式”的英雄;第十团工兵连战士罗光燮,为给部队开辟通路,毅然向印军布设的雷区滚去,用自己的身躯触响地雷壮烈献身;骑兵第三团机枪连维吾尔族班长司马义·买买提,当部队与印军在夜间突然遭遇时,勇敢地以射击的火光吸引印军火力,为掩护部队展开身中数弹,英勇牺牲,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战后,许多同志说,当时论体力实在难以支持,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就是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为了保证反击作战的胜利,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普遍加强反击作战中的政治思想工作,主要做法是:坚持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保证党对执行作战任务实施坚强而不间断的领导,使同在一个指挥所的多级指挥员和多兵种合成、多建制临时编成的部队,在临时党委的领导下,发挥集体智慧,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协调一致地完成作战任务,保证上级意图的实现;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坚强的战斗集体,敢打硬仗、恶仗,在条件艰险、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保证完成战斗任务;加强战场宣传鼓动工作,开展杀敌立功活动,在部队极度疲劳、战斗极其残酷、伤亡较大时,及时为完成任务出色的集体和个人请功,激发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断增强战胜敌人的信心及力量;发扬军事民主,增强克敌制胜的信心,针对和平时期官兵缺乏实战经验、战区条件艰苦、作战情况复杂、战斗样式新、任务艰巨和情况不熟悉等特点,充分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保证战斗任务的完成。这些强有力的政治工作,体现了政治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顽强性,保证了各项战斗任务的完成。

            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真执行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和规定,做好“麦克马洪线”以南印占区少数民族群众工作,在短时间内争取群众对反击作战的理解和支持。反击作战的主要方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是藏、门巴、珞巴、僜巴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印军侵占该区10余年来,别有用心地采取了收买、笼络、欺骗政策,并利用叛匪对人民解放军进行造谣污蔑,致使该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对人民解放军有疑虑和恐惧心理。因此,作好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工作,对开展边境斗争,揭露印军侵略罪行,反击侵略,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国边防部队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后,严格遵守政策纪律,成立宣传队和工作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印军侵略罪行,部队所到的地区,实行不进寺庙、不住民房、原封不动的政策,并为当地人民群众修路治病,替躲避到山里的群众看管家园,开展与少数民族上层头人交友活动,用共产党的政策影响他们,在战斗中,抢救被印军裹胁的群众。边防部队的行动,很快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不仅社会秩序很快稳定下来,而且争取了群众对反击作战的配合和支援。

            切实执行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政策,扩大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影响,加速反击作战的胜利。此次作战的对象是语言不能沟通的印军,他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俘虏政策不十分了解,这给中国边防部队瓦解敌军工作增加了难度。反击作战的实践证明,只要认真执行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政策,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边境斗争中,瓦解敌军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揭露印度的扩张政策,有效地配合边境军事斗争,打击其侵略气焰。为了作好瓦解敌军工作,在反蚕食斗争阶段,中央军委向边防部队调派了一些翻译和联络干部,向侵入中国境内与边防部队形成犬牙交错的印军,宣传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阵前会晤中,说明中国政府维护主权、克制忍让的政策和原则,对瓦解印军,制止其任意开枪挑衅,收到了较好效果。反击作战中,参战部队积极开展对印军战场喊话,配合军事打击,对俘虏不打、不杀、不辱、不搜腰包,利用俘虏劝降,削弱印军士气。在搜剿阶段,由于中国军队宽待俘虏政策的影响,争取了大批隐匿在密林中的印军停止顽抗,交械投降。整个反击作战中共俘敌3900余人,占被歼印军总数的43.8%。

            为切实做好俘虏工作,中央军委在西藏和新疆两个作战方向成立了战俘收容所,向俘虏宣传中国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中印两国友好历史,揭露中印边界问题真相,说明中印之间的战争是印度政府为推行扩张政策挑起的事实。在生活上,根据印军民族、生活习惯,按照军官、士兵及不同民族分别编队、起伙,给伤俘病俘治病疗伤,允许他们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和娱乐活动,给他们与家人通信的自由。中国军队出色的宽待俘虏工作,在印俘中产生良好的影响。不论是战场上就地释放的战俘,还是由俘虏收容所释放的战俘,都一致赞扬中国军队是“最勇敢、最人道、最伟大的军队”,同中国军队相处,“第一次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们表示“一定要把中国人民的友谊带回印度去,传给下一代,让中印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

            四.加强后勤基地建设,以运输工作为中心,实施可靠的后勤保障

            中印边境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给反击作战后勤保障工作带来巨大困难。中印边境地区地广人稀、物资匮乏,作战物资基本不能就地筹措,要靠远离战区的战略或战役后方运送,运输线最远达2000余公里;通往战区的地形复杂,道路少、路况差,而运输手段又比较落后,主要靠汽车运输,运输任务十分艰苦、繁重;高原缺氧,运输效率极低;物资下公路后,主要靠人背牲畜驮,前运后送十分困难。高原地区的这些特点和问题,使作战部队对后勤保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物资供应、后勤保障问题,又直接影响到指挥员的决心与部署,关系到作战的进程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