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青春的敌人

宠文网 > 玄幻小说 > 青春的敌人

第22章

书籍名:《青春的敌人》    作者:阿忆
    《青春的敌人》章节:第22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而守时,是对他人的时间和人格的尊重。商业谈判不守时,是一种恶劣的居高临下的姿态。恋爱不守时,显得市民气十足。社交活动不守时,必然引起人们的担心和恶感。如果我们想建立起现代化的精神文明,那这些是功利化的世故手段,应该首先被破除掉。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内心懒惰的人完全是因为在前一个约会中无原则的拖沓,因而破坏了下一个约会的准时开始。这不倒不是处于什么恶意,只是他的个人习惯颇成问题。此外,当我们在一个地点等候赴约者时,可以不必太苛严,因为我们的交通能力常常不允许我们言出必果,或许我们应该宽容那个因为堵车而迟迟未来的人。此刻,他也一样心急如焚。

              

            ♂  把时光记录下来:

            许多二十岁的人都曾抱怨说:"生活一点意思也没有。"而且强调说,已经没意思到了连烦恼都没有的地步。我想,多数的人是因为没有从一开始就培养起对生活的兴趣,如果失去激烈的刺激,他们便会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百无聊赖。而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较高的智商,因此在永恒无尽的时间里,感到人生苦短,不知为什么要来人世一趟。

            人生短促与永恒时间的矛盾,自古以来就被明白人看到。为了使早晚一死的人生能与未来的时间永远有所联系,人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去增添人生的"意思",并想让这种"意思"脱离肉体,永恒地存在下去。关于"来世"的传说,就是对"入世"生活的鼓励,鼓励人们积善行德,以便获得来世的美好生活。而隋唐士大夫,以"建功立业",一改两晋时代寻求"长生不老"的风俗,以求得事业永存于身后。莎士比亚说:"我的爱,在我的诗里,将万古长青。"这也表达了另外一种延续生命的方式,人们著书立说,传之后人,让自己的精神永生不死。而那些一代代平凡的人们,则在子孙的身上,看到了生命得以长存的证明。

            今天,我们的生活原则变得越来越极时行乐,我们愿把百分之百的注意力,放在眼前的生活上而不愿去想死后的事情。这没有什么不好,不过,我们"极时行"的那个"乐",多少应该有那么一点长久性。假如我们把这些乐趣记录下来,若干年后,当我们翻看这些记录着青春心跳的纸片时,便会因为回忆起从前那种苦中带甜的味道,发现生活有那么"一点意思"。如果我们不间断地写日记,我们还会回忆起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妙有趣的小故事--春天第一只燕子什么时候回来的,残冬时最后一次寒潮如何冻死了坚忍地熬过一冬的热带鱼,第一次长薪是在哪个月份,提出存款去桂林度假是怎么玩的,旅途上怎样发生了爱情纠葛,失恋后又是怎样度过的,怎样又渐渐忘记了"永不再爱"的誓言。只有在将来翻看这些日记时,我们才会明白,一切事情都不像当时想得那样糟,那样淡而无味。

            此外,我们可以尽量多拍一些照片,记录下脸上没有皱纹时身后飘过的白云,脚下的青草,以及我们当时的男朋友。因为,二十三岁以后的照片,再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欢跃和轻松。我们还可以偷偷录下好朋友之间的热烈谈话,八年后再放给大家听,王粲赋中"风流云散,一别如雨"之句的通感,会一下子抓住每个人的心。

            时间是青春最难对付的一个老家伙。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牛顿说:"所有的运动,可能都是加速的或减速的,但绝对时间的流逝却不会有所改变。"是的,时间已自信到一无反顾的地步,在它四平八稳的步伐中,许多人生化为泥土。但愿我们都能珍爱未成泥土之前的每一个日子,也永远不要在某一天里,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王二世那样悲伤地感叹:"我曾消耗过时间,现在,时间却在把我消耗。"

            《青春的敌人》第二部分2

            --------------------------------------------------------------------------------

                发表日期:2004年6月7日

            伟大的尝试性

            笛卡尔指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真理寻求者,那么在你的一生中,至少应该有一个时期,要对一切事物都尽量怀疑。”

            没错,怀疑意识是探索和尝试性的开端,是观察力的母亲,是真理的老祖母。马克思博士曾把他著名的人生格言“怀疑一切”讲给女儿,写进篇章。可以说,怀疑精神正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根本原因,它是生活中那些稍有头脑的人们的共同特征。诚如罗素在《宗教对文明有过贡献吗?》里指出的——

            具有科学的公正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品质。一个人如果幻想有某些事物他有责任非相信不可,他便很难具有这种品质。

            怀疑意识的孕育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尝试,它蕴藏着真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不过,由于怀疑精神包涵着摧毁力,因此在青年时代,如果我们是在对自己毫不怀疑的前提下,去怀疑其它的一切,我们青春的敌人就会在我们摧毁环境的同时,摧毁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留下一块禁地不容怀疑,尔后再去狠狠地怀疑别的存在,严重的问题就会由此产生。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罪过,不在于“怀疑一切”,而恰恰在于没有怀疑“一切”。它是在绝对肯定一个人的前提下,去绝对怀疑其他的一切人,这使马克思的伟大格言,失去了平衡,走向了反面。如果一个人长期纵容自己的一切,却对周围的一切喋喋不休地谩骂,那么他就破坏了健康的怀疑观,也破坏了自己的心态和观察力,破坏人们的欢乐情绪。

            此外,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来说,怀疑情绪应该是一个短期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快地用审慎的头脑得出结论。发现它错了,马上进入批判状态,以寻求答案,去建设或重建。发现它是正确的,那么就支持它。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长期生活在对什么都不信任的精神状态下,那我们迟早有一天会被送进医院。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经过怀疑而不断得到充实的确定性,而且踏着一个个确定性向前走,去观察新的事物。

            敢怀疑未必是真的会观察,也不能保证观察得正确。但不敢怀疑,则肯定不会观察,并且肯定得不到真理。观察,离不开怀疑的态度和客观的眼睛。在采访盲人文学家海伦·凯勒时,记者问她:“人生最可悲的是什么?是不是没有眼睛?”海伦·凯勒回答说:“不,不是,最可悲的是——有眼睛而看不见。”一个善于提问题而又有眼有珠的人,会懂得如何留意和发现,对于世界、事业、个人行为,他都有着恰当的态度。许多人举止不当,如,露骨地表现自己,或在下级面前趾高气扬,都与他们从未冷静地进行观察或观察结论错误有关,他们之所以那样作,是认为别人会羡慕自己,根本不知道那是在招人骂。

            理论上讲,二十岁到二十三岁应该是缄口观察、在学业上和工作上默默钻研的年代。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人这样作。我们有了最初的一点点浅得不能再浅的社会阅历,便自信可以与父辈的生活方式彻底决裂。凭借已知的几条定理和几个不甚准确的事实,我们就想确立起自己对于宇宙的猜测,并几次想宣布说,自己已有了可以与名家抗衡的理论体系。于是,我们大张着嘴,无休止地争论,认为什么都不合理,都值得怀疑,并能举出几条数据去证明自己。

            那时,我们尽情地希望赶快证实自己的看法正确,因此,盲动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和观察的领域,而是整个青春都处在盲动之中。不过,盲动却是探索的前兆。这种探索,尽管在没有发育成熟的观察力和知识结构的指引下,常常显得出格,但它对我们的一生来说,仍然是一种伟大的尝试。我们怀疑吸烟禁忌的说教,抓起一支烟,放在嘴里,尝试性地点着了火。比起那些一辈子没敢触动烟盒的人,我们多了一份洒脱。在得到了这份坦然之后,我们或者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然后扔掉了后半支烟,或者干脆上了瘾。我们尝试着证明自己的海量,一连喝下三瓶啤酒,并学着在酒杯前刁难别人,以展示自己像个爷们儿。女孩子在场,我们会愈演愈烈。

            那个时期,我们与父母走得更远,初步开始了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生活。男孩子们否定、挖苦、摇撼着束缚自己手脚的枷锁,肆无忌惮地开始了成年人的人生。所有少年时不许作的,现在都要一一尝试。多数人二十二岁以前,已经有了性尝试。在这个关键性的突破中,爱情因素只在男孩子心中占据着一点点地位,我们多半只是为了尝试,认为自己该有最终得到那部分神秘经验的权利了。就像罗素在《婚姻革命》中指出的:“青年人中的性关系,采取了一种极其愚蠢的方式。他们采取这种方式,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勇敢。”

            可是,假如我们始终在这些非实质性的自我证明中沉溺不前,我们将溺死在烟瘾、酗酒、泛性乐趣之中,永远跨越不了成熟的门槛,最多不过是抓到几张成年人的标签。当一支瘦得可怜的手,拿起粗大的雪茄,当我们在酒桌上没有学会风雅随意的原则,而是像野蛮人那样醉心把人灌倒,当我们把伟大的情感扔到床下而单单体验床上的迷醉,我们还是没能最终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