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权臣回忆录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权臣回忆录

第6章

书籍名:《权臣回忆录》    作者:唐博
    《权臣回忆录》章节:第6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这次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范文程简历

            范文程,男,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卒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八月。祖籍江西,北宋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十七世孙。曾祖父范鏓曾于明嘉靖年间担任兵部尚书,祖父范沈曾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

            他于皇太极在位期间任内秘书院大学士,于顺治在位期间任议政大臣、太子太师。为皇太极和顺治时期的主要谋臣。去世后葬于怀柔红螺山,谥文肃,康熙御书祠额曰“元辅高风”。

        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1)

            我的家族在历史上可称显赫。五个世纪之前,曾有一位名叫范仲淹的大臣,领导了北宋著名的“庆历新政”,为改变北宋中叶积贫积弱的困境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尝试。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而我,恰恰是他的儿子,北宋观文殿大学士范纯仁十七世孙。所以,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名门之后,应该继承范家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我出生在关外重镇沈阳。我的曾祖父范鏓是明正德年间进士,在明嘉靖年间曾担任兵部尚书,祖父范沈曾任明沈阳卫指挥同知,而我家位于沈阳附近的抚顺。虽然从祖辈往下算,官是越做越小,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成长。毕竟,我仍旧生活在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我自幼好学,博闻强识,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都较一般孩子为强。十八岁那年,我就在沈阳县考取了生员,也就是秀才,有了最初的功名。从沈阳返回抚顺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下一步如何力争考取举人,而后进京考进士,感受金榜题名的愉悦与快乐。尽管关外的教育水平落后,考上更高功名的几率非常小,那我也要勇于尝试!

            正在我踌躇满志,准备步入仕途,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场灭顶之灾降临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在家里操办族内丧事的我,突然听到城外喊杀声震天,不一会儿工夫,街上的行人已经消失殆尽,又过了一会儿,街上出现了一伙打扮怪异的士兵,每个人都骑着高头大马,手里都提着刀枪,脑后拖着一条辫子。我终于意识到了一个现实,抚顺沦陷了。尽管这个现实我不愿接受。早就听说抚顺关外的女真人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名曰“后金”,其首领“天命汗”努尔哈赤曾经接受过明朝的册封,后来用一己之力完成了对关外女真各部的征服。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后金能轻易攻破这座有明朝重兵保护的边疆重镇。几天之后,确切的消息传来,原来,努尔哈赤就在不久前,就打出了为父报仇的“七大恨”旗帜,举兵袭击明朝边关,抚顺守将李永芳没有任何防范,面对突如其来的后金骑兵的冲击,很快就开城投降。我曾经听说过后金军人嗜杀成性,还好没怎么抵抗,没有惹怒这些亡命之徒,否则抚顺连同它的百姓都要化为灰烬了。总兵张承荫受辽东巡抚李维翰的派遣,率兵一万进行反击,结果由于对后金军情形不明,被敌人包围,全军覆没。

            后金军风卷残云一般地袭占了关外多个要塞,而后大肆掳掠,扬长而去。他们所获得的三十万人畜,被作为战利品赏赐给有功官兵,而我不幸也成为战利品的一份子,从此由秀才沦为奴隶。

            努尔哈赤是个脸庞黝黑的汉子,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家,最终成就霸业的威名我早就听说过。但他似乎对明朝的衣冠人物,包括没有什么资历的儒生十分反感。认为“种种可恶,皆在此辈”,必须杀尽斩绝。结果,验明正身之后,我就被送往刑场,即将糊里糊涂地了却残生。但就在我即将引颈就戮的时候,努尔哈赤亲自来刑场清点死刑犯。当我俩目光相遇之时,我再次被他的英雄气概所震惊,而他似乎也被我身上的某些特质所吸引。他一声令下,我从死刑犯的行列里被拉了出来。大概是我硕长伟岸的身躯救了我,努尔哈赤也喜欢跟他一样气质的男儿。接下来的问话,让我距离死神渐行渐远了。我简练的回答让他感到我不是那种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不是那种充满官老爷潜质的阔公子,颇知明朝底细和中国历史的他甚至听说我是范鏓的后裔,与范仲淹还有一些渊源关系,竟回头告诉贝勒们说:“此名臣后也,善遇之!”只一句话,二十一岁的我就逃离了死神的怀抱。努尔哈赤把我拨到镶红旗下为奴。好死不如赖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奴隶就奴隶,有朝一日,我还会回到明朝,回到家园的。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一个又一个捷报的传来,让我心里一次又一次备受打击。就在我被俘的第二年,明军主力在萨尔浒战役中被后金军击败,从此丧失了辽东地区的战略主动权,转而采取守势。而朝廷似乎没把辽东的巨变当回事,继续勾心斗角,党同伐异。天启皇帝即位后,重用大宦官魏忠贤,打击贤臣,宠信小人,朝政日趋败坏。辽东边帅一再易主,军事行动总受到魏忠贤的掣肘。就在魏忠贤在北京权势熏天的时候,努尔哈赤攻陷关外重镇沈阳和辽东行政中心辽阳。家乡已经完全沦入异邦,我回家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看着明朝一天天的衰败下去,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看着后金蒸蒸日上的势头,我有种预感,也许若干年之后,这个关外小邦会成为明朝的劲敌,甚至夺取明朝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天下。那么作为汉人,我该怎么办呢?是继续怀念故国,还是干脆支持这个少数民族的新政权呢?

        一、从书生到奴隶,从奴隶到书生(2)

            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山海关外的最后屏障宁远,遭到其起兵以来的最大失败,加之国事家事缠身,他日趋衰老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撒手西归。经过一场没有硝烟的明争暗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登上汗位,改年号为天聪。我们尊称为天聪汗。

            天聪汗即位的第八天,便让所辖汉民“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辖之”,从而使庄园近半数具有奴隶身份的汉民壮丁恢复了民籍。不仅如此,天聪汗还抛弃了其父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偏见,多次选拔和荐举汉族与蒙古族官员加以“量才录用”,赢得了不少汉族与蒙古族有识之士的支持,心甘情愿“实心齐力报答皇恩”。天聪汗此举并非偶然,因为从他即位的那一刻起,身边的谋臣就不仅有女真人,而且有了少量早已归降的汉人,这些汉族谋士为上述决策的制定做了大量贡献。天聪初年的政策调整,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如果不能为明朝效力,那在后金博得功名,获得一官半职,似乎也是一条前景看好的通衢大道。

            天聪三年(1629年),天聪汗设立文馆,要求文馆“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以记功之得失”。显然,他是希望效法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名训。一个少数民族的君王,不以自己民族的祖先为榜样,却向汉族王朝里最伟大的帝王学习,这意味着什么?

            文馆设立后,便急需有用之才供职其中。同年八月,天聪汗又颁布了一道上谕:“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勘祸乱,以文教佐太平。朕今欲振兴文治,于生员中考取其艺文通明者,优奖之,以昭作人立典。请贝勒以下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于九月初一日命诸臣公同考校。各家主毋得阻挠。有考中者,仍以别丁赏之。”幸好我当年拿到了生员的功名,能够忝列这次文馆选拔考试的考生行列。由于上谕中不许奴隶主干预那些已没为奴的生员参与考试,所以我的报名与应考都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考试的题目甚至比明朝的秀才考试还容易,我越来越感觉到这个新君王的求贤若渴。应考者三百多人,录取了一半多,我当然也榜上有名了。从此,因祸得福的我,由一个不折不扣的奴隶,转变为堂堂的文馆学士,尽管在后金的官场里地位低微,但毕竟由此步入了仕途。在女真的军营里,在异乡的赫图阿拉,陌生感总伴随着我。而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开明的君王——皇太极。他的开明,给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也为我成为后金和清朝的一代权臣提供了绝佳机会。

        二、皇太极时代,走上权臣之路(1)

            天聪汗即位后的当务之急是处理内务,巩固汗位,伺机剥夺其他三位和硕贝勒的实权。因此对镇守宁远的明军采取守势。而宁远守将袁崇焕,也希望与后金讲和,赢得喘息之机。当然,双方都提出了对方无法接受的议和条款,议和成了真正意义的缓兵之计。其间,天聪汗多次发兵攻打宁远,希望以此为突破口,长驱直入,直捣北京,结果袁崇焕的防御天衣无缝,后金军占不到任何便宜。

            天聪三年(1629年),天聪汗在后院粗安后,便出动大军讨伐明朝,我也随军出征。鉴于前面几次进攻都受阻于宁远,我建议天聪汗绕开宁远,奔袭千里,由喀喇沁部蒙古人作向导,从喜峰口越过长城,径入明朝内地。天聪汗对我的建议深以为然,立即对我这个没有任何官职,只能以“书房官”“文臣”称之的书生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