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第34章

书籍名:《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作者:[德]康德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章节:第34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德文Anschaung一词在英文、法文里普遍译为Intuition。

        但

        Intuition基本上有两个意思,中国按照两个不同意思分别译为“直

--  176

        译  后  记571

        觉“和”直观“。直观(Anschaung)

        ,在康德是对一个对象的直接观察,也是这种直接观察所得到的印象、知觉,同时又是经由这种直接观察所得到的对象。因此直观一般说来都是属于感性的,也叫“感性直观”。

        感性提供给我们的对象有时是后天的,经过“经验的直观”

        ,所得的是对对象的知觉;有时是先天的,经过“纯直观”

        (或“先天的直观”)

        ,所得的是对对象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因此空间和时间有时也叫直观。直观有时是属于理智的,叫做“理智的直观”

        ,通过它,可以把客体的存在提供出来;但“客体”本身是什么样子,由于我们缺少“理性的直观”

        ,所以是不可知的。总之,康德在“直观”的用法上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具体体会它的意思。

        经验的(empirisch)

        ,不是经验(Erfahrung)的形容词,千万不要误解。

        “经验的”是从感官直接知觉到的东西,不成为经验。

        (参见《导论》第十八节)

        经验(Erfahrung)

        ,不单纯是经验的(empirisch)知觉积累,它是远远超过知觉并且给经验的判断以普遍统一性的东西。

        (参见《导论》第二十六节)

        经验等于直观加上判断:直观是属于感性的东西,而判断是属于理智的东西。

        (参见《导论》第二十一节乙)

        6。

        内在的(imanent)

        、超越的(超验的)

        (transzendent)

        、先验(Transzendental)。

        “内在的”

        ,是指完全限于经验之内说的,与内在论所使用的“内在”不同。

        “内在的原则”

        ,是指只应用于经验界以内的原则;“内在的使用”

        ,指这些法则只使用于经验界以内。

        “超越”

        (“超验”)

        ,指超出一切可能经验界限以外。

        “我们把完全应用于可能经验的限度以内的原则叫做‘内在的’原则,把超出这些界限的原则叫做‘超验’的原则。”

        (《批判》第一版第296页,第二版第352页,中文译本第243页)在康德看来,超越(超验)的东西是不合法的。

--  177

        671译  后  记

        “先验”

        这一词在康德的哲学著作里是相当混乱的。

        超越和先验这两个词原来是一个字源,首先把它们分开的是康德。先验是虽然不来自经验但也不背于经验并且对于经验有效的东西,并没有“完全在经验以外”或“先于经验”的意思。

        康德说:“我把一切决不是有关对象,而是一般有关我们对对象的先天概念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知识。”

        (《批判》第一版,第11—12页。)(《批判》第二版第25页改为:“我把一切决不是有关对象的知识,而是一般有关对象的认识样式的知识称之为‘先验的知识’,就这种知识必须是先天可能的而言。”)因此“先验”是指一切对经验和对象的先天形式、先天原则等必然关系的研究,如先验哲学、先验逻辑论、先验分析论,……。

        康德有时也把“先验”一词用做与“超验”相近的意思上去。当内在的原则应用到经验界线以外,即应用到自在之物上去,而不是应用到现象(即可能经验的对象)时,就叫做“先验的使用”。(参见《批判》第一版第238页,第二版第298页,中文译本第210页)不过它和“超越”

        (“超验”)仍然是不同的。

        “一个原则抹杀这些界线甚至强行越过这些界线,叫做‘超验’的。”而“先验的使用或在范畴上错误的使用,是不小心越出经验的界线。”

        (《批判》第一版第296页,第二版第253页,中文译本第243—244页)因此康德强调说,二者是“不可互换的”的名称。

        7。

        “自在之物”

        、“客体”

        、“对象”。

        “自在之物”

        (Ding



        an

        sich)

        ,是我们只知其存在而不知其本来面貌的本身自在的物。

        “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自在之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导论》“附释二”)

        “事实上,既然我们有理由把感官对象仅仅看做是现象,那么我们就也由之而承认了作为这些现象的基础的自

--  178

        译  后  记771

        在之物,虽然我们不知道自在之物是怎么一回事,而只知道它的现象,也就是只知道我们的感官被这个不知道的什么东西所感染的方式。理智由于承认了现象,从而也就承认了自在之物本身的存在。“(《导论》第三十二节)

        “客体”

        (Objekt)和“对象”

        (Gegenstand)这两个词在英文、法文都统一译为Object和Objet,《批判》的中文译本也都译为“对象”。

        其实在康德的用法,这两个词是有分别的:Objekt(客体)是指自在之物说的,而Gegenstand(对象)是指自在之物感染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现象说的。不过,康德自己在这两个词的分别上用得也不十分严谨,在个别场合,Objekt也按一般的用法作对象的意思用。

        8。本体和现象。

        “本体”

        (Noumena)

        ,和“本体论”

        (Ontologie)的“本体”不同。

        但中文一时还没有更恰当的词来译,因此暂时还译做“本体”。

        康德自己对这一词的解释是:“言过其实的客体”

        ,是“纯粹理智的产物”

        ,是纯粹由于思维想出来的“思想的产物”。

        不过康德不仅把这一词用做纯粹主观上的意义,同时也用在客观上的意义,即“自在之物”本身。

        “现象”(Phanomena、Erscheinung)

        ,就是对象。(参见(《导C论》第十一节)。

        凡是可能经验的对象都是现象。

        即凡是出现在时间里或空间里由范畴连结起来成为一定关系的东西,都是现象。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可知的是它通过我们的感性和理智所现之象。在康德看来,我们所认识的都是现象界,在现象界背后作为它的基础的是本体界。

        9。理念。

        “理念”

        (Ide)是理性提供出来的概念,也叫做“理性概念”

        ,它的对象是不能在任何经验中提供的。

        理念是“一个不是在经验的连结、经验的秩序和经验的统一性中想出来的存在体,它是一种纯粹的假设。”

        “这种假设是必要的”

        ,比如“我们一定要设想一个非物质性的存

--  179

        871译  后  记

        在体“

        ,因为不这样,“理性就得不到满足”

        ,“理念永远不能实现”。

        (参见《导论》第四十节、第五十七节、第五十八节)

        10。设想。

        Ideal在康德不是“理想”

        ,而是“设想”。

        “理想”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行动目标。反之,“设想”仅仅是一种假设,它“似乎比理念更进一步脱离客观实在性。我把设想理解为理念,它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个体的,即一个个体的东西,……只有理念才可以规定它。”(《批判》第一版第568页,第二版第596页,中文译本第412页)

        “理性为其自身设想出一个对象,它把它视为应该完全可以按照原则规定的东西;为了规定它而要求的条件并不能在经验中找到,而且它的概念因而也完全是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