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人的奴役与自由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人的奴役与自由

第15章

书籍名:《人的奴役与自由》    作者:[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人的奴役与自由》章节:第15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与“普遍的”事物搅混在一起的伦理学,常常也与人人依从的普遍义务的法则搅混在一起。过去,克尔凯廓尔和舍斯托夫便力主扫荡这种伦理学。人格主义的价值重估即在于重新认识被判为无道德的那一切。因为过去评判的标准,只取决于与“普遍的”事物的关系,即与社会、民族、国家、抽象观念、抽象的善、道德准则、逻辑准则的关系,而没有取决于与具体的人的生存关系。所以,凡对“普遍的”法则不再拳拳服膺者,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反之,凡依旧屈从于“普遍的”法则并为社会常态所决定者,恰恰是无道德的人。令人

--  79

        23人的奴役与自由

        悲哀的是,包括克尔凯廓尔这样的人在内,他们也一并献祭给了反人格主义的伦理学和反人格主义的宗教(即社会常态中的宗教)。

        悲剧在这些人身上重演,向我们昭示必须进行价值重估的巨大意义。

        于此,重新阐释个体人格最重要的是:个体人格的确定不取决于与社会、宇宙和客体化世界的关系,而取决于与上帝的关系。再有,个体人格是在这一深刻的内在关系中,为着与世界和与人的自由关系去拓展自身的力量。

        自我中心主义者常作这样的构想:在与世界交往时,自己是自由的,世界于己是非我。这样一来,他实际上是一个被非我世界所决定的奴隶,一切都禁锢在封闭的自身之中。自我中心主义者被世界所决定,其意志来自外在的劝诫,因为世界就安置在自我中心主义的状态中。两相比较,“我”的自我中心主义比“非我”的自我中心主义更具奴役性。人的个体人格是共相,这仅就对世界不取用自我中心主义的态度而言。

        个体人格的共相性摄取客体世界的一切于自身,这种“摄取”

        不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自我确定,而是爱的敞开。

        人文主义是拓展人的个体人格的辩证因素。它的谬误不在于它过分地肯定人,敦促形成一条像俄国宗教意义上的人神之路,而在于它未能圆满、透彻、始终如一地肯定人。这样,它当然无力护卫人于世界的独立,无力解救人脱出社会和自然的奴役。

        须知:人的个体人格意象不仅是人的意象,也是神的意象,由此才可揭示人之谜和人之一切奥秘。这是神性-人性的奥秘,是无法诉诸理性的悖异。当个体人格是神性-人性的时候,才是人的个体人格。人的个体人格作为脱出客体世界的自由和独立性,其实就是神性-人性。这也意

--  80

        人的奴役与自由33

        味着个体人格进行形式化时,不凭藉客体世界,而凭藉主体性,是在主体性中拓展上帝意象的力量。人的个体人格即神的生存。此说定为神学家们所惶惑,因为在他们那里仅耶稣基督才是神-人,而人作为被创造者,断然不可共享殊荣。

        其实,他们的全部证据都回于神学唯理论的樊篱。

        退一步说,即便人不是神-人,唯基督才是神-人,那么,人的内在也蕴含了神性因素,人具有两重本性,人是两个世界的交叉点,人自身携有人的意象和上帝的意象。人的意象即是上帝的意象在世界中的实现。

        关于人的这一真理,教条的公式无法揭示。这是生存的精神体认之真理。如果真的能传达它,便只能寓于象征,而不能取用概念。神性-人性对理性而言,是矛盾、悖异,因为理性总屈服于一元论或者二元论。于此,不仅人文主义哲学不能理解关于神性-人性的悖异的真理,而且神学哲学也不能。神学哲学致力于这桩真理的理性化。一切神学中关于神赐的学说,已演化为关于人的神性-人性和关于神对人发生内在作用的纯粹措词上的真理。而那些同一哲学、一元论哲学、内在论哲学更无法阐明神性-人性的奥秘。二元论的因素、超越的体认、历经深渊并跃出深渊,是传达这一奥秘的前提。神性的既使人超越,又与人性的神秘地结合在神-人的意象中。据此,个体人格才能矗立于世界,才不被世界所奴役。据此,人的个体人格提升人,使人不再依赖于世界。

        人携有世界的意象,但人并不止于这一重意象。人是携有多重意象的生存。上帝的意象与世界的意象常在人的内心争战不已,人无法从中脱出来。其实,这不足怪,人就是既自由

--  81

        43人的奴役与自由

        又依赖的生存。

        上帝的意象凭藉象征来传达,一注入概念,便堕入五里雾中。

        人即是象征,因为人的内在存有另一种符号。

        这里也可以说,人就是另一种符号。唯与此发生关联,人才有摆脱奴役并获得解救的可能。这是个体人格学说的宗教基础。注意:这是宗教的即生存的精神体认的基础,而不是神学的基础。

        关于神性-人性的真理,不是教条主义的公式,不是神学伪理,只能是体认的真理和精神体认的传达。

        人具有两重本性。这两重本性同时存于一个整体中。人的个体人格在审视社会和历史时,既反映它们,又反叛它们。

        个体人格是例外,不可重复,它独立于社会的决定化,拥有自己的天地,携带自己的意象。但与此同时,个体人格又与社会和历史关联,烙印着集体无意识的痕迹。这样,个体人格既是人脱出隔绝状态的出口,又必须在社会和历史之中实现自身。个体人格的可沟通性其前提是同他人交往,分享他人的共同性;但人生命的深层面上的矛盾和困苦却又往往系于这项可沟通性。人在实现自身的去路上陷入奴役,人不断地需要返回到自身的神性-人性的意象上。人驯服于强制性的社会化,人的个体人格又需要自由的交往,需要拥有自由的共同性。自由、爱是可沟通性的基石。

        现在,人遭遇到的最大险情是误入客体化的道路,是机械化和自动化。人的凡属机械化利自动化的那一切,都是无个体性和非个体性的,都与个体人格意象相悖。上帝的意象不同于机器和自动机的意象。人要么是神性-人性,要么是机器-人性、自动机-人性。这里选择的艰难即在于:人的内在与外在不能协调、同一,并且,当人从这个世界进入另

--  82r  />


        人的奴役与自由53

        一个世界时,还缺少与之相应的直接的传达。这是客体化的问题。

        这项客体化也危及人类的宗教生活。一定意义上讲,宗教关联于社会,是社会之维。但是,宗教的这种社会性扭曲了精神,其结果:无限的服从有限的,相对的变成绝对的,人远离启示的源头,远离活生生的精神体认。

        因此,必须是:于内在,个体人格通过神的意象和神性的对人性的渗入,来找寻自身的意象;于外在,真理的实现意味着世界、社会、历史服从于个体人格的意象,意味着个体人格渗入并摄取它们。

        简言之,于内在,个体人格经由神性-人性,获取力量,解救人;于外在,社会、历史、世界经由人性和个体人格的最高统一,蔚为奇观。人格主义的全部要义正在这里。

        个体人格的可沟通性由内向外运动,但这种运动不是客体化,个体人格不隶属于客体性。个体人格应成为神性-人性的个体人格,而社会应成为人性的社会。神性-人性在社会中和历史中的客体化,是伪理。这样一来,会建构起客体的等级论,会因此引出神圣化,人的个体人格价值和自由会被扫荡殆尽。

        个体人格关联于个性。强大的个体人格是传达出来了的个性。

        个性是人的精神源头的胜利。这一胜利取自具体的个别的且关联于人由灵魂、肉体和精神所构成的形式。个性突破自我的奴役,有了这种突破,方铸成突破世界奴役的可能。

        当然,个性也首先表现在对待周遭世界的态度上。

--  83

        63人的奴役与自由

        一般人把气质与个性作这样的类分:气质更为天赋;个性是抗争、“到达”

        ,以自由为前提。其实,这未免造作并失之肤浅。个体人格的奥秘就在于不可类分。

        个体人格的个性指独立性、凝聚性、自由,指人进行选择,展现差异。这项自由不是无差异的意志自由,当然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志自由。这项自由深刻地关联于人的整体生存,是精神的自由,是创造的精神的动能。人的心理生命蕴含着契合于个体人格的创造源头的精神积极性。这是贯注了灵魂生命和肉体生命的精神积极性。正是精神建构个体人格形式,建构人的个性。失却精神积极性,个体人格便分崩离析,人便被碎割为部分,灵魂便灭绝自己的整体性和自己的积极作用力。

        把个体人格的自由判定为权利,过于肤浅。

        这项自由是责任,是实现使命,是完成上帝关于人的构思,是回应上帝的召唤。人应成为自由人,不应做奴隶,因为人应成为一个人——上帝的全部意志正在这里。

        是人喜欢做奴隶,才欣然把做奴隶视为权利,才更换人自身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