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宠文网 > 其他书籍 >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第9章

书籍名:《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作者:[德]汉斯·昆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章节:第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工作难道能代替祈祷吗?做人难道能代替做基督徒吗?这个一维世界必然排斥他维世界吗?这首诗是否真的像克吕格尔认为的那样:“它从今天的状况出发,用奇特的方式追寻过去”?难道宗教就不能不是鸦片,而是解药、治方、全面启蒙和社会解放的中介吗?这一问题今天当然仍在争论之中.  不仅对于达克.  哈梅尔克约尔特(DagHamerkjold)

        ②、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King)

        ③、海德尔.  卡玛拉(Helder

        Camara)

        ④、特蕾萨母亲(Teresa)

        ⑤,,而且对于无数不知名的人来说,宗教不是鸦片,而是解药、治方,全面启蒙和社会解放的中介,难道这不是真的吗?难道人们不能正因为信赖上帝——这时常很难——因而也信赖人?

        难道人们不能因为信赖上帝因而更富有人性,更看重此岸,更看重此岸生活的完满,并享尽此岸?今天的时代当然是这样一个时代:整个自然环境和内心世界已遭到严重的摧残,然而正因为我们信赖上帝,因而能够杜绝那种浪漫狂热地“大口啜吸生命”

        ;正因为我们信赖上帝,因而才能生活在一种更为清醒的知足常乐的智慧中,这种智慧懂得生长的界线,懂得任何享用的界线和整个生活的界线.无疑,整个生命之中有界线,生命尽头的界线.然而,难道腐烂因此就是唯一的尽头?死亡难道就是绝对的句点?不可知论者克吕格尔在这一点上对无神论者布莱希特的反驳是有理的.  尽管死亡被近于独断地宣称为绝对的句号,但它毕

--  54

        64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竟也带来了一丁点儿由其本质所造成的东西——一个问号.可是如何抵制盲目迷信者的骗人的“诱惑”呢?不可知论者在这里也转而反对不信仰上帝的布莱希特那没有慰藉的《抵抗诱惑》。他想拥有敞开着的门,他像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临界经验”中所表达的那样,或者像布洛赫那样,带着极大的好奇心来期待着死亡,并和死亡一起期待着一个“Peutre(或许)”

        :或许不仅仅是腐烂,而是从腐烂中被救出来——一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然而,我想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难道我得终生以这个“或许”

        为满足吗?

        难道我得总是处于被诱惑和抗拒诱惑之间,处于虔信的骗人的安慰和在不可知中不虔信的绝望之间吗?

        难道我不能得到一块坚实的立足之地,不能从怀疑和听天由命中解放出来吗?

        更明确地讲,在我看来,认为腐烂是终点,是我们所有的劳作、生活和爱的终点——一切归于虚无——一切最终是空无,这种看法不过是一个大胆的,然而并非理性的认命.在我看来,这类见解经常用一大堆概念来掩饰自己确实感到的绝望,掩饰无神论的极端非理性,布莱希特的诗明显也同样如此.  布莱希特像费尔巴哈一样声称,人会死,肯定与其它动物一同死,最终归于虚无.  这种看法从未得到过证明,当然,与之相反的看法也从未得到过证明;无论如何,死亡至今还保持着它的问号.  所有的知识在此已达尽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存在这种保了险的保险.  然而,另一种绝然不同的扬弃这个“或许”

        的确信是否是不可思议呢?

        反过来看:如果我的可见之眼信赖一个不可见的世界,相信这个人和这个

--  55

        附录:不再诱惑74

        世界会腐烂的实在对于我来说不是、也不会是首要的和最终的实在,这是否就是全然非理性的认可呢?

        如果我相信,这个实在世界无法靠自己来阐明,靠自己来奠定,靠自己来完成;如果我相信,这个实在的世界毋宁说是被另一个最初的同时也是最终的实在世界所支撑和怀抱着的,只有它才能阐明、奠定、完成这个最终会腐烂坍塌的实在;如果我相信,人在死后不会归于虚无,而是能够进入一种不可描绘的蕴含一切的实在;这是否就不是一种理性的确认呢?在我看来,这种确认事实上是一种尽管同样大胆,但却是比那种假定最终的无意义的确认更为有意义的确认.  自然,我不能用与我们的经验视域相系的理性来证明这一确认,但是我却能以一种被彻底检验过的,经过启蒙的,而不是非理性的信赖和智慧,投身于这种确认.这种理性显然是一种与一切实在的最终虚无相对立的彻底的理性,是对所有果敢行为的最深切的最富有人性的安慰,这种安慰标明它是而且将仍是对上帝的信仰.  这种彻底的理性与理性主义无关,与“安慰与骗人的安慰”无关.  对于那种认为一切都最终与死亡一起毁灭的看法,我只能说是不信赖上帝的人的看法,作为上帝的信赖者,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都将与死亡一起归于上帝.  生命全改变,但不全消失!这扇无神论者想关上,而不可知论者想敞开的门,多少给予信仰者们敞开了这样一种前景:他得以瞥见我们生命的伟大奥秘,这一奥秘虽不是可以被经验地确证,但却可在

--  56

        84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基本信赖的信仰中为希望所拥有.  它是一种馈赠基本确信的希望,是一种能取代畏惧,赋予我们战胜“苦役和精疲力竭”的常新的力量.B.  布莱希特的诗是一首启蒙式的说教诗,它代表着一种“论点”

        ,按照克吕格尔的看法“它以说教格言式的基调体现了教诲的极端形式”

        ,并表明了这样一种情况:“你们就应该这样看!这好似一位教师在训斥一班学生,或是一位社会革命家站在他的阶级前面.”

        这首教寓诗——并不是圣文——可以改写,以使上述抉择显明可见.  我并非要把布莱希特这首无神论的诗纳入神学家的文体中以将它神化,以将它诠释为一首隐含着宗教定义的诗.  恰好相反,其中的无神论会得到认真对待,正因为如此,才要针对布莱希特的论题提出一个反题,并最终提出一个超验的“扬弃”的合题.  出于尊重布莱希特的挑战,我的改写十分慎重,即只会改动很少的地方:在第一段中只改动一、两个字母,在第二段中只改一个词,在第三、四段中改动则略多一些.  改写之后,这首诗读起来就不再那么充满启蒙式的教寓激情,也不再令人感到是在用“教导的手指指点着教诲”

        ,而是变得充溢平和的确信并友善地邀请人们抉择:是以不信上帝的抗拒诱惑来取代盲信的诱惑,还是以信仰上帝的超越诱惑来取代盲信的诱惑.

        拥有的远不止这些

        你们不要被诱惑!

        返回的路尚存在.

--  57

        附录:不再诱惑94

        日子伫立在门前,你们已能感到夜里的风:清晨却会再来.

        你们不要被欺骗!

        生命残薄.不要过快啜饮生命吧!

        你们不会感到满足,当你们不得不离开生命时!

        你们不要接受骗人的安慰!

        你们没有太多的时间!

        腐烂能捕住得救者?

        生命最伟大:拥有的远不止这些.

        你们不要被诱惑,去干苦役让自己精疲力竭吧!

        还有什么能使你们畏惧呢?

        你们不会和动物同死此后没有虚无再来.

        注  释:①  本诗收入B.  布莱希特全集(20卷本)第二卷,法兰克福1967,第527页.

--  58

        05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

        ②  达克.  哈梅尔克约尔特(1905-1961)

        :瑞典政治家,196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译注③  马丁.  路德.  金:美国黑人牧师——译注④  海德尔.  卡玛拉(1909-  )

        :巴西神学家,1985年被教会革出教门——译注⑤  特蕾萨:阿尔巴尼亚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  59

        神学与文学十二位德语著名作家谈宗教与文学

        K.J。库舍尔编刁承俊译

--  60

        几点说明

        当代作家怎样对待宗教题材?这是本书的内容.  我同12位作家交谈过.  我试图同时关注如下两个方面:文学作品如何处理宗教问题?在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宗教具有什么意义?

        我并未把任何一般性的宗教问题强加给作家们,而是提出一些完全出自于作家个人作品经历和生活体验的宗教问题.  对于熟悉这些作家与作品的读者,我在此要把可能使他们感到意外的背景和反省告诉他们.  对于不熟悉这些作家与作品的读者,我想引起他们的好奇心,通过研究宗教主题来重观整个作品.要文集中的这些作家都乐于进行这样的对话,并非易事.在这些对话中,有不少是要担风险的.  他们打破了一个想当然的禁忌:据说,宗教再也不是当代“世俗”作家的题材了.事实上,害怕接触宗教主题,害怕收进宗教文集,以及对意识形态猜疑的畏怯,不是经常阻碍对作品作内在的精细入微的研究或对宗教问题公开表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