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大宋之安居乐业(云和山之彼端)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大宋之安居乐业(云和山之彼端)

第293章

书籍名:《大宋之安居乐业(云和山之彼端)》    作者:黑刀
    《大宋之安居乐业(云和山之彼端)》章节:第293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诸位爱卿,以爱卿之见,此事应当如何?”

蔡京等人无言以对,他们能说什么,刚走了一个辽国,现在却来了一个更恐怖的大明朝,他们还能怎么样?

看这些人的德性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赵佶叹了口气,无奈地道:“岁币一事就这么办吧,蔡爱卿,此事就交由你处理,在辽国岁币的基础上增加一半送去北明。”

“是。可是陛下,夏国的岁币又当如何?”

“也只能扣下了。”赵佶忽然眼前一亮,“宣和三年的时候北明不是兵压夏国,让那些党项人不得劫掠中原么,蔡爱卿,你且选些口舌便给之士去奉天,务必要说动北明在大同一线屯兵,如此一来,党项人当不敢出兵南向。”

还大同,现在该叫云中郡了。

蔡京可不象赵佶那么无知,他对大明地情报多有收集。对北边地事了解得多些,听了这话,忙道:“也不必如此。陛下,今北明六十万大军云集关内、云中二郡,其中云中郡。也就是原大同府一线已有十数万明军铁骑,想来党项人这个时候是不敢动弹的,另外。北明天子以云中、南方、赦勒川三郡之地分封了一个诸侯,称代,就是原辽国西京道那个地方,微臣听闻代王已然之国,代国新立,国库空虚,以明人一惯的作为,那代王肯定是要挥军劫掠夏国以填充自家国库。如此一来。党项人自身都难保,更不会出兵劫掠大宋了。”

赵佶大喜,“真是如此?”

“微臣不敢欺君,真是如此!”

事实是这样没错,代国新立,国库岂止是空虚,简直是穷得叮当响,而韩卫也的确是派兵劫掠西夏,这些都没错。可党项人都是些什么货色呀,那可是完完全全的野蛮人,那些蛮子可就是靠抢劫吃饭地,现在轮到他们被人抢劫了,党项人不敢向明人报复,自然,为转嫁自身的损失,党项人在被韩卫劫掠之后应当会出兵劫掠大宋,好将损失转嫁到宋人头上。这一点几乎可以肯定。

可笑的是蔡京还乐滋滋地说党项人自顾不暇。自顾不暇跟不会劫掠大宋可是两码事。

不过赵佶倒是心安了,在他想来。在明军地铁蹄之下,那些党项蛮子能够自保就不错了,应当不至于还有心思跑来中原抢劫了。

按照赵佶地吩咐,蔡京立马就整了一份钱粮和绢帛送往奉天,这是大宋输予大明的岁币,而林靖文也收下了,又跟宋朝签了一份合约,以往大宋给予辽国地岁币现在就由大明朝笑纳了。

不过林靖文也不是那么招人恨的人,岁币他是收下了,可转眼又发还大宋。

赵佶大喜,随即大忧,询问明使,“这是何故?莫非你家天子嫌少?”

明使答曰:“不然。前时我家大王收下岁币,那是按礼应当如此,可今岁中原天灾**不断,若此时我大明收下这许多岁币,岂不是加重中原之民负担?换而言之,那相当于将本就受灾的百姓逼死,我家大王乃是圣明天子,一向爱护百姓,自不会做出此等事来,故而发还今岁岁币,聊表大明之心意。”

赵这才安下心来。

可这还没完,明使转眼又给了他一个惊喜:“另,我家大王尚有言,中原大灾,念在同为汉家一脉的份上,大明朝将向大宋捐赠一批钱粮,以助大宋度过难关。”

放在后世,这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过那是后世朝廷无能,本该由朝廷承担的赈灾义务朝廷无力承担或者是不想承担,却发动百姓捐款捐物,还美其名曰“献爱心”。屁,献爱心那是应该,可从三皇五帝以来赈灾一直都是朝廷地义务,什么时候轮到百姓承担这个责任了?

不过这个跟林靖文无关,中原大灾,受灾地那可都是汉人,一族同胞,林靖文现在可是大明天子,一国之君,有能力帮忙他自然伸手帮上一把。

但大明朝捐赠的钱粮也算不上多,这个没办法,大宋朝廷自然不想看到大明将手伸入中原,赈灾虽然是一种义务,但何尝不是一种收买民心的手段,中原的民心可不能让大明朝给收买去了,你们大明已经够强盛了,俺们宋人本来就怕,若是让你们大明收买了中原的民心那还得了?

秦元1349年,大明向大宋捐赠两百万金币和三百万石粮,另有牛羊和药草若干,再多的话,大宋朝廷的那些士大夫就无法忍受了,他们宁愿那些灾民饿死病死也不会允许大明收买中原的民心,这个数目可以说是他们容忍的极限。

收到使节地回复之后,林靖文摇摇头,无奈啊,大明国力强盛,即使将中原那数百万灾民都赈济了也勉强可以承担,可是政治这玩意儿……林靖文大摇其头,金币两百万、粮三百万石,若是官吏能干的话,这些钱粮至少可以赈济百万之数的灾民,这是至少的,可是那些宋朝的官吏……只能指望那些人少贪墨一点而多给灾民留些口粮。

悲哀啊!大明自身就有两个郡受灾,灾民也是数以百万计,大明朝的国力再强盛,在赈济了自身的灾民之后也是余力无多---天知道,那两百万金币和三百万石粮还是林靖文专门从修建奉天京的预算中拨出来的,可人家大宋倒好,不领情不说,反而是戒备多多,实在是让人无语……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六十章  北线无战事

无论怎么说,中原再怎么乱都不关林靖文的事,他是打定注意了,至少在他这一世,大明不会入主中原,管它乱成什么德性都无关紧要。

岁月悠悠,转眼到了秦元1355年。

辽国灭亡已经超过七年,也就是说,大明朝入关已经有七个年头了,这七年来,大明算得上是日新月异。

疆土万里,带甲百万,拥有辽阔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广大的市场,而且还有南方战场源源不断地补给奴隶和苦役,总理院用了六年的时间终于把驰道修到了金山郡,漠北诸郡必须的基础设施,如学堂、教堂、医馆、图书馆和灌溉渠之类的也大致上做到了全面覆盖,至于其它的,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来逐渐完善了。

而辽东大运河最终没能沟通关内郡,也没能沟通三河郡。虽然有大把的奴隶,但开凿运河毕竟属于大投入的工程,关内郡靠海,对关内来说,运河不是必须的,也就没有修建的必要,而三河郡,那就属于内陆了,隔了个大兴安岭,将辽东大运河修到三河郡去,怎么算都不实际。

秦元1350年,南方军团万户李恢灭麻逸国,镇西将军那朵率军寇三石,吕宋全境,除棉兰老之外,尽数纳入大明,总理院以吕宋地置碧瑶、吕宋二郡,碧瑶郡治美岸县,而总理院发十万苦役于三石西南四十里处建新城,是一个港口城市,按当地土语命其名为“马尼拉”城,是为吕宋郡首府。

林靖文对南洋土著可是没有丁点好感,早在秦元1336年他出兵收美岸的时候就曾坑杀数千维甘土著,随后大明朝建立,美岸之地成了美岸州,按照大明的体制,大明无徭役。所以美岸州但凡修建新城和基础设施之类的工程全部是抓捕吕宋土著来完成,至于土著的死伤,甚至是有多少土著部落因此而灭绝----这不在大明朝的那些君主臣子的考虑之内。

如今吕宋全境基本拿下,有大量的工程需要开工。征发徭役这是《大明律》不允许的,从辽东本土调奴隶过来也不可能,按照惯例,南方军团穷搜吕宋诸岛,除移民过来地马来人之外,吕宋本地的土著全被捕掠作奴隶----大明朝不需要这些土著人口,只需要土地。所谓的民族仇恨自然也就不会在乎。而马来人,虽然他们的文明比较落后,比之汉文明远远不如,但他们毕竟发展出了基本完善地文化和民族体制,大明朝承认马来人是文明种族,明人是文明人,又不是屠夫,对于文明种族自然不会滥杀,总理院将这些马来人编作万户,纳入朝廷的直接管理范围之内。

多了两郡的土地。而且这两个郡还是典型的膏腴之地,土地肥沃不说,气候温暖而湿润。这样的土地可是比苦寒的辽东强多了,故而来自大明本土的移民源源不绝。

起先来地大多是商贾和工厂主,因为缺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大明的重工业发展陷入了僵局,但多了碧瑶、吕宋二郡,而且还是两个大郡。这可是茶、丝绸、陶瓷等传统工业的天然沃土,在朝廷还没宣布碧瑶、吕宋二郡基本稳定的时候,追逐利润的商人们就不顾还没稳定的局势,纷纷前往二郡圈占土地建设作坊和工厂,虽然局势还没稳定,还有些土著部落利用他们对环境的熟悉躲入深山老林,而且不时地跑出来烧杀掠夺一番,但这些大商家多少都有些私人护卫队,这些私人卫队自然不足以参与正规战争。但对付吕宋的那些土著还是绰绰有余的。倒也没出什么大事。

土地圈占了,作坊和工厂建立了。自然,对工人地需求也就上来了,这些传统工业不需要工人受过多少教育,是个人再稍加培训就行,因此呢,虽然朝廷没有出台什么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往新征服的两个郡迁徙,但民间自有民间的手段,那些商贾和工厂主们跑回本土挥舞着金币和用工契约一转眼就拉了一票人跑到碧瑶、吕宋二郡,而这些工厂主开设作坊和工厂,自然也是需要大批原料和机器地,这也间接地刺激了本土重工业的发展。

人口逐渐增多。朝廷也就派遣官吏过来管理。划分郡县。规划万户。修建城池港口。军队抓捕地土著。除了赏赐给立功将士之外。正好投入到二郡地公共建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