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玄机变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玄机变

第179章

书籍名:《玄机变》    作者:青年近卫军
    《玄机变》章节:第17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这就是并州之所以易守难攻的缘故。刘曜攻下洛阳,长安两京,就集中的反应了并州的重要意义。如今,并州大半都在刘曜手上,但是,石勒却在并州最为富足的河东之地埋下了楔子,并且布下了重兵,而这却可以直接威胁到关中,尤其是上郡一带。

青州之地则不必多说,自古青州富足,人口稠密,即使久经战乱依然不损其富足,而如今朝廷南迁后,青州更是成为南北枢纽之地,鲁中南多为低山丘陵,三面都是平原,东面被海。青州的一些重要军事据点基本上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的四侧,大都依山临河,控扼一方。黄河在北方地区东西纵贯,为东、西部之间的一条交通咽喉。淮河支流泗水徜加开凿,便能连能长江和黄河,从而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青州便处在这两条要道交汇的位置上。如今南北对峙之际,青州常是争夺的焦点。如今青州大部为石勒所据,唯有重镇滑台,时时易手。

荆襄居长江中游,在上、下游之间居枢纽性地位。荆州外围有延绵的山脉为之险阻,又有大的江河通往境外,从而形成它“用武之国,四战之地”的战略地位。从荆襄沿长江上溯,穿越三峡,是为入川的主要通道之一;若是上下游之间对抗,则荆襄可阻遏川中势力之东出。湖北居东南之上游,立足东南的政权,无不恃荆襄为上游屏障。从荆州藉汉水北上,还可经略中原,进图北方。襄阳、武昌、江陵是湖北境内的三大镇,犹如鼎之三足,撑开湖北形势,使湖北在面向不同的方向时显示出不同的战略意义“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南北对峙之际,荆襄每为强藩巨镇,以屏护上游。陶侃曾言:“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东南者。”我朝灭孙吴局面就是从荆襄上游打开。好在如今,陶侃坐镇荆襄,荆襄八郡皆在我手,尚算安全。

而说到汉中,虽然如今被仇池割据,可是谁都知道,仇池只不过是各方势力都暂且不想打汉中的主意而暂时由着他们而已,真正较量起来,汉中目前的实力根本排不上号。可是,汉中的重要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秦岭和大巴山脉夹汉水河谷构成汉中地形的主体,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延绵,汉中便夹在它们之间。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可为汉中与四川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在汉中与益州之间,也有两条谷道穿越大巴山脉:金牛道和米仓道。汉中夹在关中和四川这两个上游地区之间,利害关系的胶着程度远非东部的淮河所能比拟。淮河南北尚有广阔的地域可作回旋,在汉中地区则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南北双方在汉中地区一时的得失往往足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蜀汉开国到灭亡一前一后在汉中地区经营的得失,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汉中在南北之间地位的轻重。刘备拿下汉中则蜀中四十年太平,钟会夺取汉中则刘禅只能投降。

汉中地区南北利害关系如此胶着,东西伸展的天地却非常广阔。西汉水河谷低地提供了一条由汉中通往陇西的比较平坦的通道。陇西地势明显高于关中、蜀中,自关中、西川仰攻陇西较难,而自陇西下攻关中和蜀中却较易。这就给在汉中、关陇一带的角逐者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与其在秦岭南北争一日之短长,不如取远势争陇西,取得一种地理上的有利态势。蜀汉北伐多出祁山即是出于这种思路。若由汉中地区向东南伸展,两侧地形呈现一种惊人的对称。秦岭向东延伸然后向北包转,与熊耳山、崤山、华山等山相连,形成潼关险要;大巴山向东延伸然后向南包转,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形成三峡险要。这些险要是川、陕二地形成“天府之国”的地理基础,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川、陕势力的东出造成了困难。这样,当东、西方之间在三峡或潼关正面陷入僵持局面时,西部势力可以出汉中从侧翼打开僵局。出长江与出汉水相配合以打开三峡正面僵局的杰作是战国时秦攻楚之战。楚人奋击百万,兵多将广,却被白起数万之众一举直捣腹心,就是这个道理。

下围棋,占角是夺取实地,拆边就是要确保外势了,争夺天下也是一个道理,无论是哪个角的政治势力,在两翼经营的得失,都足以决定其兴衰,足以决定其能否摆脱偏霸格局,向外扩展。经营好两翼,以守而言,可以巩固其防守态势;以攻而言,可以包圈中原,进取天下。

对于关中来说,汉中和并州为其两翼,尤以并州的经营为关键;对于燕赵来说,并州和青州为其两翼,亦以并州的经营为关键。如今刘曜和石勒在北方争雄其实就表现为关中与燕赵之间的争雄,并州像一个楔子楔入关中与燕赵之间,双方在并州的角逐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江南来说,青州和荆襄为其两翼;北据青州以固淮泗上游,西保荆襄以固长江上游,是为保据东南者的最好态势,其中荆襄以其据长江上游之势而尤为关键。对于西川为说,汉中和荆襄为其两翼;必东据江陵,北守汉中,四川之险才称稳固;据江陵可全据巫山之险,守汉中可人据大巴山之险。其中,汉中以其据地势之上游而尤为关键。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三十三章  四战之地

【今日第三更了,大家多多支持啊,收藏,鲜花和订阅,一个都不能少!多谢。】.........................................................

作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关键就看他有没有雄心,是甘愿偏安一方,还是力图进取天下。

如今,至少燕赵的石勒,关中的刘曜和我朝,都明确的提出了一统天下的口号。而且,至少这三股力量都在广积粮草,大造兵器,海纳贤才,而朝野上下也都戮力同心,意图进取。

而三股意图统一的势力,如今却都兵锋直指中原!

古话说的好,在从治到乱、从合到分时,据中原四战之地者常难,据四角山川险这地者常易;而在从乱到治、从分趋合时,只有走出四角争中原者才有机会争天下。若仍固守一隅,则终难摆脱偏霸局面。而如今,石勒刘曜都企图一统华夏,而我朝立朝的根本,就是光复中原,无论对于哪方势力来说,中原都是必争之地。进取天下,中原为必取之地;安定天下,中原为控御中枢。只有中原才是真正逐鹿问鼎的竞技场。只有中原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才能获得控御八方的形势。

而就中原本身来说,大体上又可以分为四大块,分别是:西北三川河谷、西南南阳盆地、东南淮河上游、东北河内沃野。

三川河谷三面阻山,北面黄河横亘,差不多算是山河四塞。洛阳城即位于其中。山脉环绕,形成险阻;河流上下周流,可与外部联系。洛阳周围的关隘大都是依三川河谷的山川险阻而立:潼关拒其西,扼崤函之险;虎牢阻其东,扼嵩山北麓与黄河之间的通道;伊阙阻其南,扼嵩山与熊耳山之间伊河河谷通道;孟津阻其北,扼黄河渡口;另有广成关控制经由汝河河谷的往来通道、轘辕关控制由颍河方向来的通道。三川河谷为东西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在东西关系中地位尤其重要。立都关中,往往藉三川河谷以衔接东西。

南阳盆地像是关中、汉中、湖北与中原四者之间的一个旋转门,四面都可进入,四面都可出击。从全局的角度看,南阳盆地具有东西伸展、南北交汇的特点。襄阳和南阳分处于盆地的南北两端,这两座重镇的形成代表了南北双方在这片地域内利害关系的对峙和胶着。南北对峙时,南北双方往往各据襄阳和南阳而分享南阳盆地。在东西之争中,无论是入攻关中,还是自关中东出,南阳盆地都是一片富有吸引力的地域。

河南东南都可以凭恃的地理条件主要是淮河及其支流。在黄河与大别山之间,自北向南依次有汴河、涡河、颍河、汝河及淮河上游主干等河流成扇形展开。这些河流的源头都深达中原腹地,下流汇入淮河,因而成为中原与东南之间的主要交通线路。南北相争,这些河流每为双方战守之资,由中原趋江淮而临东南,由东南出江淮而图中原,都可藉这些河流为运输线。自中原南逼江淮,由汴、泗二水南下,可趋泗口,略淮东方向;由涡、颍二水南下,可趋涡口、颍口,略淮南方向。此外,这片地域南倚大别山,扼武胜、平靖、黄岘三关,屏护着中原的南侧翼。

河内地区处太行山与黄河之间,北倚山,南阻河。山地关隘为往来孔道,黄河渡口为南北津要。太行八陉中第一陉轵关,为山西西南部与河内之间往来必经之路;太行第二陉即秦汉时的太行道,上有天井关,关南即太行山之羊肠坂道,为山西上党与河内之间的咽喉。河内与洛阳之间的主要通道则为黄河孟津渡口。河内地区在山西与河南之间、在关中与河北之间都是往来的要冲。在河内与山西之间,太行关隘是是攻守的要点;在河内与河南之间,河阳孟津是攻守的要点。河内地区在东、西部之间与是往来要冲。从河内入轵关、经蒲津可趋关中;从河内循太行山东进,可趋河北。

在整个棋盘型的天下格局中,如果说中原是其中央腹地的话,那么,洛阳则是这个围棋盘上的天元。洛阳虽号为四方之中,其形势之间却在外围。所谓洛阳的外围,可从几个层次去说,第一个层次是三川河谷的外围诸险要,如成皋、崤函、孟津、龙门等;第二个层次即为河南的四境,即西南南阳盆地、东南淮河上游、东北河内地区再加上三川河谷西北崤函之险,这些地域是中原与其外围四方的联系通道;若将视野再放大些,则其外围可延及关中、燕赵、江左及荆襄等大的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