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智者人际

宠文网 > 现代小说 > 智者人际

第33章

书籍名:《智者人际》    作者:谢镇泽
    《智者人际》章节:第33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刚进大学的时候,视野顿时开阔,同一个班里面有来自黑龙江的同学,有来自四川的,也有来自香港和澳门,甚至有些班上还有一些不远万里的外国留学生。你会不由地在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巧合的力量呢,让我们相聚在这小小的一方。相识即是有缘,有缘就要珍惜,要去努力培养善缘,不枉相识一场。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有这样一句话: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地交往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过程,可能一个人一生能遇上一至两个对象就算幸运。这是只存于无比默契的挚友之间的交往,除了自然与自在之外,其最大的特点是随心所欲,交往者之间无需设防。自由交往者之间无论怎么表达,对方可能不同意但不会引起反感,因为心与心是沟通的。自由交往带给人的是一种如沐春风的暖洋洋感觉,这种交往可能不会激情般的大喜大悲起起伏伏,但却像深沉的海一样宽广壮阔。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自然,这是主动交往者主观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果遇上适当的交流对象就可能自在地交往。而要想自由地交往只能看各人的造化了。

有人认为,好朋友就要经常相处在一起,恋人就应该整天痴缠。有些人甚至刻意去追求一些不属于自己的缘分。太在乎交往对象,生怕自己的交往行为被对方耻笑或不能取悦对方,重视了对方的感觉而委曲了自己的感受,自然交往也就显得困难了。

报载,韩某于1977年结婚,婚后夫妻因家庭琐事经常吵架,韩某之夫曾三次提出离婚起诉。1999年1月,法院判决韩某夫妇离婚。但韩某对离婚不满。2001年12月的一天,韩某用自己的钥匙打开了院门,然后用一把锤子砸开了北屋的玻璃,一把火点燃了房子。后韩某被依法追究了法律责任。

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韩某是放不下那段情,被心魔所缚。人生之中的离离合合本是常事。如果还有机会再重新开始,那么也不必用这么激烈的手段;如果情已逝,缘已尽,再多的动作也是枉然。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也不会是你的。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眼前人。

第73节:快乐相处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无德禅师》

俗语里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或“我跟你很有缘”、“我和你说话很累”的话。在人际交往的过程里,人们往往因着不同的人、环境和主题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人际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每一次的交往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及反应:有人可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至交”;有异性朋友可能第一次见面就彼此来了“感觉”,遂发展成恋爱关系;也有人可能第一次谈话不投机,性格迥异,便草草收场,以后再也不联系了。

这是因为在人际互动的过程里,除双方的价值观与信念(或称心态)的差异影响沟通的效果与品质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非理性的元素能导致沟通质量的高与低,那就是——沟通中的双方心灵的开放程度及对对方心理需求的滋养与满足状态。如双方在谈话或任何形式的互动里,能最大限度的开放自己的心理与情感空间,势必带给对方在人性深处更多的了解、理解及共鸣,这对心理健康的支持是非常有助益的。如果二人的价值观与信念有较多的“交集”,再加上坦诚的心理互动,将会带来他们合作与友谊的“双丰收”!即使二人的价值观及信念的差异较大,不能共事合作,至少也能促使双方发展良好的友谊。

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直是每个人所期盼的,人人都希望能与别人自在、愉快的相处,享受友情的芬芳。然而,却有不少人无法达到此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对自已缺乏信心,不敢自我肯定,表现退缩封闭的行为,即是负面的自我概念所形成;其次是对人际关系存在着似是而非的非理性想法;三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态度与行为。

为什么有的人不能从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人是社会的动物,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需要。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留心、处处算计、总怕吃亏上当,这当然得不到快乐。可以说,这样的人还没有领悟人际交往的真正内涵,因此他无法体验到交往中的快乐。两人互相交换一个苹果,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两人互相交换一个主意,一人就有了两个主意,这个例子是交往内涵的一个体现。此外,交往的意义还在于增大个人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建立“我们感”。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社会需求。

消极的情绪,如不快、痛苦、愤怒、失望等,会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点不言而喻。这些消极情绪的产生,可能来自某种压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种丧失。每个人都要学会在生活中对付这些不良情绪,这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重要表现。

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独立,人际交往也日益复杂,如果说在一些场合,或和某些人的临时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应酬,那么,建立和发展深入持久的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诚相见、表达真实的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人们并不喜欢那些假扮的圣人。当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显的缺点,理应努力克服和改正。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审视、认识自己和他人,不断领悟人生,这是人际交往的内涵之所在。

第74节:获得快乐的方法

有一位年轻的婆罗门,来到佛陀的住处,请教佛陀:“世尊,一般在家俗人应该怎能样做,才能在这辈子里得到平安和快乐呢?”

佛陀对婆罗门说:“有四种办法。这就是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什么叫做方便具足呢?就是要有各种谋生的技术,比如种田、经商、写作、绘画、计算的技术,没有技术,没有技术要努力学习、掌握;什么叫守护具足?就是对自已苦心经营所得的金银财物,能善自处理,不让天灾人祸、刀兵水火夺了去;善知识具足是指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对于未生之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对于未生之喜乐,能令带生,已生喜乐,护持不失;至于正命具足呢?就是金钱收支要经常保持平衡。多出少入不好,少出多入也不好。自已没有钱财使用而广为散用,这是愚痴贪欲,不顾其后。财物丰厚,却不知使用,也是愚痴。在家之人,如能时时刻刻做到上面说的四件事情,就能获得此生的安乐。”  据《阿含经》

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成为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等,那么对于社会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福音。君不见,有多少背负盛名之人其实都是空有其名?他们从不施益造福,只求自己袋满肠肥。比起这些欺世盗名之徒,许许多多的普通人的知足常乐不失为是一种独善其身的生活形式。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留下了多少成功者志得意满的笑声,但如今还不是荒坟青草长、黄土埋枯骨?忙忙碌碌追名逐利不会实现人生价值,一本厚厚的支票册,一长串阿拉伯数字的符号也不能看作是一个人的成功标志。惟有快乐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如何获得快乐呢?佛教的人生观,尽管最终都以劝导人们信佛为根本,但它的思想对人们的启迪意义是朴素而深远的。如上面的这个故事,不外乎说人在世间要自力更生,要有特长,有本事,懂得守护自己的钱财,做到收支平衡,量入为出,等等。这个理念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生哲学,劝导人们必须善于安心、知足,凡事要想开一些,这就是“善知识具足”。这是一种安心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所主张的获得快乐的方法,更加符合现实生活的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