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玉垒浮云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玉垒浮云

第15章

书籍名:《玉垒浮云》    作者:高阳
    《玉垒浮云》章节:第15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如今你呢,有功劳都是自己的,不能容人,也不能开诚布公,自大狂妄,以致于大家离心离德,你得好妹想一想!”

这一顿声色俱厉的训斥,将吴佩孚说得哑口无言,夏寿田与张廷锷赶紧把话扯了开去,以免吴佩孚过分难堪。不过训斥归训斥,回护归回护,曹锟还是将靳云鹗找了来,好言安慰之外,嘱咐他要顾全“团体的利益”,尊重吴佩孚的地位。

当曹锟由郑州回保定后,局势已经有了变化;保定是在吴佩孚。讨赤时攻下来的。特派齐燮元坐镇,这一带的税收,是吴佩孚的重要响源。但直隶督军褚玉璞认为保定是直隶的疆界,应该收回;在曹锟离开保定到郑州时,派了一师人开入保定,接收了防务;等住在天津的齐燮元得知消息,已无可挽救了。

但是,吴佩孚最大的打击,是来自奉张。本来吴佩孚南抚孙传芳,北联张作霖,这个三角关系,以他为中心,怎奈孙传芳私心忒重,坐山看虎斗的结果,使得革命军能用个别击破的策略,造成吴、孙的两败俱伤;在这样的态势之下,张作霖面临了一个必须作出抉择的局面,如果不甘于坐守关外,便须入关有所作为。结果是张作霖选择了后者,也就是担当起对抗革命军,挽救北洋军阀的主要责任。

其时国民革命军对大局有一个极其精当的分析与判断,认为张作霖组织安国军,是孙传芳全力策动的结果。但张作霖目前对迫近潼关的西北军,较之对革命军,更为紧张;因为潼关一下,西北军开入河南,北方便大受威胁,所以奉军必先全力对付西北军,一定要待到河南稳定后,才会对革命军采取行动。

因此,革命军当前的战略是,第一、先肃清湖北西部;等西北军经营陕南告一段落,两军在鄂北取得联络,再定攻河南的计划;第二、乘此奉军无暇南顾时,革命军在东南方面,先定闽浙,再图苏皖,暂定划江而守,以待时局的变化;第三、上海势在必得,否则长江闭塞,海外交通亦难自如,一得上海,全面皆活,可立于不败之地;第四、南京及皖南收复后,进军河南,逐鹿中原,此时不但西北军可以取得联络,山西亦必响应,然后北定燕云,统一全国。

果然,初步显示,局势的发展,悉如预料,张作霖以孙传芳的主力守淞沪;直鲁联军守南京,而以入河南防西北军,作为奉军的主要目标。这一来,就非将挡道的吴佩孚请开不可了。

尽管张作霖函电交驰,表面询问吴佩孚的动向,实际上是请他让路,甚至表示入豫的奉军,可以归吴佩孚指挥。但有南口的经验在,吴佩孚颇具戒心,所以一再表示,自己的实力足以挡得住革命军,还不需要奉军。

但是,他的实力在哪里呢?寇英杰、靳云鹗两军,都指挥不动,而且靳云鹗反奉的态度十分强烈,甚至自行组织了“保豫军”,准备对抗张学良、韩麟春的部队。

张作霖忍无可忍,下令三、四方面军,肃清黄河北岸,渡河进占郑州。于是奉军先头部队于一月底进驻河南彰德;全部兵力五万人,由京汉、陇海两路陆续南下,前敌总指挥是第十军军长于珍,而张学良则不时往来于前线与北京之间。

三月五日,张学良到达河南卫辉,此地南滨大河,西控上党,号称天下之中,他与韩麟春召集第十军军长于珍、第十七军军长荣臻、第五军军长赵恩臻及炮兵司令邹作华等高级将领会议,决定分三路前进,于珍指挥中路、赵恩臻指挥西路、荣臻指挥东路,限一星期内渡过黄河,进逼郑州。

在会议中,张学良下了极严厉的命令:严守军纪,不碍害民扰民。原来张学良虽未正式受过西方教育,但从青年会到京奉铁路,他的外国朋友很多,颇为向往西方文明;革命军出师以来,只为部下恪守军纪,到处受到百姓的欢迎与支持,以致所向无敌,对他是个极大的启示。再细想一想,冯玉祥的部队打不散,亦是由于纪律严明;此外孙传芳的部队,军纪比较好,战斗力就比较强。奉军的装备、训练、士气都是第一流的,就是军纪太坏,以致于杨宇霆在江苏,地方上一声号召,群起而攻,不须有什么行动,就垮下来了。因此,他这一回决心要洗刷“奉军纪律最坏”的名声。

因此,这一回奉军由于黄河铁桥已断,不得不用船只渡河时,破天荒地是用相当合理的价格,雇用民船,而非蛮不讲理的征用;同时亦停止了拉伕,出价雇用伕子来运输辎重,使得河南老乡,大感惊奇。

三路泰军,由于珍所指挥的中路开始,分别在邹作华的重炮部队支援之下,强行渡河,直扑郑州,还发动了飞机助攻。同时张作霖给了吴佩孚一封电报,指责他“敌来犯境,则退让不遑;友来假道,则屏绝不许”,措词很不客气。见此光景,吴佩孚黯然退出郑州,转往豫西巩县,暂时歇足。

哪知冯玉祥的部队,已由陕西出动,而潼关守将张治公则投降了奉军;但在洛阳的所谓“镇嵩军”刘镇华部,却又响应冯玉祥。双方部队一层夹一层,形势搞得非常复杂,如果吴佩孚未离豫西,奉军不能自郑州攻洛阳的镇嵩军,张治公便有为冯玉祥、刘镇华夹击之危。因此,张学良派人持专函去见吴佩孚,信中很客气地请“吴老伯移居郑州”,实际上是要他让路。吴佩孚置之不理,韩麟春等人便老实不客气要动武了;以关云长自许的吴佩孚,变成了兵败的“刘皇叔”,栖栖皇皇地遁往南阳。

其时国民革命军的发展,真所谓“顺天应人”,大军所到,无不欢迎,以致孙传芳一败于江西,再败于福建,三败于浙江,四败于安徽,五败于江苏,三月什三日国民革命军克复南京后,于四月十八日由国民党正式发表文告,国民政府决定奠都南京;军事方面继续北伐,肃清了黄河以南,而山西的阎锡山,亦已决定与国民革命军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奉军不能不放弃陇海退守河北。

北洋军阀,如今只剩下一个张作霖了。时移势转,他只有在两条路中挑一条走,不是退守关外,便是独挑大梁。张作霖挑了后面的一条路。

挑这一条路,是由于张宗昌的慷慨陈词。六月十六日下午,张作霖在顺承王府召集会议,商讨“最高问题”,亦就是否自封“海陆军大元帅”组织军政府?张宗昌站起来发表议论:“现在的敌人,跟以前不一样了,似前不管是哪一系,打来打去都是北洋自己人。吃了败仗的,过一阵子照样再起来:现在败给革命军,可真是把命都革掉了。与其坐着等死,不如痛痛快快大干一番,干不过人家,再回关外也不迟。老帅有了”大元帅“这个衔头,就算出关,也跟孙中山在广东一样,仍旧可以撑起一个场面来。”

张作霖连连点头,“最高问题”便这样决定了。当天张作霖发表通电,表示讨赤到底;但对反共者,暗示可以妥协。同一天由孙传芳、张宗昌领衔,会同奉军将领通电拥护张作霖。北洋政客梁大诏、曹汝霖等亦支持张作霖为北洋最高领袖。


<br  />两天以后,张作霖在西苑怀仁堂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当天发表两道命令,一道是“制定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今”;一道是特任潘复为国务总理,负责组阁。

其时冯玉祥、阎锡山已先后加入革命阵营。但冯玉祥与蒋介石,在意见上有严重的歧异;原来国民党内部正在闹“宁汉分裂”。

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初次会晤,虽经李烈钧等人极力沟通,一而冯玉祥始终拒绝蒋介石的要求,即是不愿率军沿京汉铁路肃清武汉。最后闹到冯玉祥不辞而别,径回开封。

因此冯玉祥之加入国民革命军,对奉军并不构成新的威胁,但阎锡山加入国民革命军,便成了奉军的肘腋心腹之患。张作霖几次派代表劝阎锡山回头,不得要领之后,终于在十月初“明令讨伐”。

阎锡山亦知晋奉之战势不可免,在军事上早有部署,但晋军自民国以来,一贯采取守势,备多力分,加上力量原不及奉军,所以一经接触,首先在京汉路上,为张学良、韩麟春杀得“军资遍野,骸骨积山”;接着京绥路亦告失利。

但正当张学良在保定发出捷报时,晋军第四师师长傅作义,突袭涿州得手;北京与保定之间的交通,被拦腰切断,张学良急派三十军军长于芷山,率兵赶往琢州,一战成功,但得而复失;再度进入涿州的傅作义,就不好相与了。

傅作义的兵力,共计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以及工兵营、机枪营各一,连同涿州城内的百姓,共计军民八万之众。自古以来,守城以粮食为先,所以傅作义实施粮食管理,预计可以供应一个月。他构筑的防御工事,周密坚固。守一个月亦并不困难。

奉军由张学良指挥,五次猛攻,不能得手,乃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战火殃及人民,最苦的还不是道路流离,而是困在孤城中挨饿。

一个月以后,粮食不继,改以杂粮充饥,士兵吃的是黑窝窝头,到了十二月初连杂粮都吃完了,只能吃酒糟。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被围整整两个月的那天。琢州妇孺数百人环跪在司令部外面泣诉,说他们肚子已经空了三天,要求结束战争,以维残生。但傅作义不为所动。

到了一月,傅作义实在撑不下去,派人向奉军谈判停战条件,二月四日达成协议,共计五条:第一、即日起停战;第二、涿州人民在战事中的一切损失,由奉军清偿;第三、涿州守城军改称“国防军”,永不参加内战,一切军械粮响,由奉方补充发放;第四、“国防军”驻地为军粮城;第五、奉方付现大洋二十万,作为开拔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