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皇帝也疯狂——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帝王们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皇帝也疯狂——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帝王们

第7章

书籍名:《皇帝也疯狂——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帝王们》    作者:陈然
    《皇帝也疯狂——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帝王们》章节:第7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这个孩子名叫刘宏,他是解渎亭侯刘苌的儿子,汉章帝的玄孙,即将成为东汉的第十一个皇帝,这就是汉灵帝。

说起来,汉灵帝能登上皇帝的宝座完全是一个意外的幸运。刚刚死去的汉桓帝没有儿子。他的窦皇后及其父亲窦武,决定在皇族中选一个继承人。他们看上了刘宏,因为刘宏的曾祖父是河间王刘开,父亲解渎亭侯刘苌与桓帝刘志是堂兄弟,刘宏是桓帝的亲堂侄。但这些亲戚关系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刘宏年纪小,当时还是个只有12岁的孩子。

原来,从汉章帝开始,东汉的统治就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外戚专权,在西汉就已经很普遍了,最后就是外戚王莽取代了西汉,建立了新朝。因此到了东汉,皇帝们就对外戚掌权很是忌惮,但是,东汉自章帝以下的诸帝都是少年登基,年幼不能理政,只能靠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后自然会想到依靠娘家的人,于是就带来外戚的专权。可皇帝总会长大的,汉灵帝刘宏不甘心大权一直在外戚手中,而外戚专权却使得朝中大臣大多拥护他们,皇帝就只能依靠身边亲信的宦官来剪除外戚,其结果就是外戚倒台,宦官主政。等到下一届皇帝即位,这样的循环就再来一遍。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他们都不是按政府正常途径选拔官员,一旦掌权,往往结党营私,横征暴敛。于是东汉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走向灭亡。对于外戚来说,只有皇帝登基的时候年纪很小,太后称制才名正言顺,他们才能得到专权的机会,而东汉诸帝又往往早亡,没有子嗣,所以他们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都愿意选小孩子,以便于控制。12岁的刘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推上皇位的。

汉灵帝虽然登上了皇位,但十几岁的小孩什么都不懂,自然得由窦太后执政。窦太后的父亲窦武被封为闻喜侯;其子窦机为渭阳侯,位拜侍中;其兄子窦绍为鄠侯,迁步兵校尉;窦靖为西乡侯,位拜侍中,掌管羽林左骑。窦氏一家权倾朝廷内外,十分显贵。一轮新的循环又开始了。

但是,这时的情况稍稍有了些变化。外戚和宦官相继专权,把持朝政,朝廷中那些按照“察举”等正当程序选拔出来的官员,自然十分不满。此外,东汉朝廷很重视儒学教育,在首都洛阳的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竟能达到三万人之多。这些人聚集在京师,干预舆论,影响政治的力量十分可观,他们和朝中正直的士大夫联合在一起,以“清议”为武器,已经成为了独立于外戚和宦官之外的又一股政治力量。他们对外戚和宦官的抵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戴,使得皇帝有时也不得不屈从。汉桓帝时,就曾迫于太学生的诣阙请愿,不得不把因为得罪宦官而遭受处罚的官员赦免。但宦官们对此岂肯善罢甘休,就诬陷他们结党谤讪朝廷,惑乱风俗。于是汉桓帝下令逮捕“党人”,并列出名单公告天下,凡属“党人”,一律禁锢终身,不得做官并出游。这件事就被称为“党锢之祸”。只是朝廷虽然把这些人宣布为罪人,但他们在民间依然有很高威望,连朝廷中的高官,也有不少同情他们的,窦太后的父亲窦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窦武虽然也是外戚,但却和这些清流士大夫关系不错,曾经在党锢之祸后为“党人”请求过赦免。现在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朝廷大权已经在他的手里了,他就把那些被禁锢的名士又召来做官,并和一向反对宦官的大臣陈蕃联合起来,打算诛灭宦官。这时,大宦官曹节被封为长安乡侯,暂时受到压制,但通过灵帝乳母和太后的身边宫女,向窦太后献殷勤,又取得了窦太后的信任。结果,窦太后对窦武和陈蕃的密谋一直犹豫不决,反反复复。最后,这件事情被被宦官得知,就激起一场大事变来。

建宁元年(168年)九月初七日,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先把汉灵帝和窦太后挟持在他们手里,夺取了玉玺,又派人去逮捕窦武等人。后来就宣布窦武和陈蕃谋反,把他们杀掉了,那些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清流士大夫,自然又被统统罢免,朝廷大权,再一次到了宦官手里。

汉灵帝刚刚当上皇帝,就碰上了这么一场政变。他只是十来岁的小孩子,又来自外藩,从没有生活在皇宫,哪里能明白这士大夫和宦官的斗争是怎么一回事。甚至宦官曹节等指控“党人”图谋不轨的时候,小皇帝还不知道“不轨”是什么意思。不过他看到周围人头纷纷落地,也觉得挺害怕的,从此甘愿把大权交到宦官手中。他周围的张让,赵忠等十名宦官,都曾担任中常侍,封为列侯,号称“十常侍”。这些宦官本是在皇帝身边的伺候之人,见皇帝年幼,也甘愿给他寻找各种新鲜玩法,好让他寻欢作乐,不理国事,方便自己弄权。汉灵帝见这些宦官如此知心知意,就更加宠幸他们了,有一次竟然说:“张常侍是我爹,赵常侍是我妈。”

宦官们作了皇帝的“爹妈”,从此大权在握,其父兄子弟、姻亲宾客遍布天下,专横跋扈,贪婪放纵,大肆抢掠财物,损害百姓。甚至连他们造的宅第,都模仿宫室的样子。他们怕灵帝登台看到,就骗他说:“天子不应该登高。天子登高,百姓就会失散。”灵帝对宦官言听计从,从此就不敢再登台榭。

宦官连皇帝都糊弄住了,对以往的宿敌清流士大夫,就更不肯放过。建宁二年(169年),宦官侯览又指使人诬告山阳郡东部督邮张俭结党,图危社稷。结果又起大狱,有好几百人死在狱中,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经此两番折腾,朝野正直的政治力量也就算被折腾完了。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又下令:“宦者可以为令。”也就意味着身处禁中的宦官们,可以合法和直接地参与到由士大夫们组成的政府管理机构之中。在此之前,宦官们是只能通过影响皇帝的方式,间接地操控帝国的政府的。这样一来,宦官们没有了制衡的力量,此后更加肆无忌惮,灵帝一朝,也就成为了东汉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一位酷爱做买卖的皇帝(1)

汉灵帝既然把朝政交给了堪比“爹妈”的宦官十常侍,他自己就不再为这些事情烦心。但他此时还是一个少年,正是贪玩爱动的时候,也不会在后宫里天天睡觉,总要给自己找一些消遣的方式。说起来这位皇帝还很有经济头脑,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做买卖。

皇帝对做买卖感兴趣,也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本是一个小小亭侯的儿子,属于落魄的皇族,要不是运气太好做了皇帝,也就相当于民间一个小地主。不过他虽然做了皇帝,却不忘本,依然保持着乡下小地主的作风。皇帝号称天下之主,富有四海,但在灵帝眼里,这些都太虚了,觉得这钱要攥在自己手里才行。于是外邦、各郡、各封国每次进贡,未纳入国库前,他就先行抽成据为私有,直接送进皇宫,还美其名曰“导行费”。这种行径,就连他身边的宦官吕强都看不过去了。写奏章委婉地劝他作为天子,当以天下为重,不要为贪几个小钱惹得百姓不安。灵帝还没看完就大怒不已,把奏章扔在地上,对他的“爹”张让大骂吕强可恨。“爹”自然顺着他,也把吕强大骂了一顿。从此之后,汉灵帝继续我行我素,“导行费”照收不误。

汉灵帝大收“导行费”,给自己积攒了一笔丰厚的钱财,便在西园设置了一个小金库把这些钱存了起来。他有了丰厚的本金,财大气粗,就开始开创自己的商业事业,在后宫建造了一条“商业街”。仿造外边的街市,也设有各种各样的商店和摊贩,让宫女嫔妃一部分扮成各种商人在叫卖,另一部分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还有的扮成卖唱的、耍猴的。所卖的东西种类也很丰富,从胭脂、发簪、玉佩到女人的内衣,从书、画、琴、棋到各种色情服务,五花八门,热闹非凡。皇帝自己就穿上商人的衣服,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在集市上走来走去,或在酒店中饮酒作乐,或与店主、顾客相互吵嘴、打架、厮斗,玩得不亦乐乎。皇帝这么有经济头脑,那些“群众演员”也不含糊。这条“商业街”里不少货物都是搜刮来的珍奇异宝,宫女嫔妃们就陆陆续续地偷窃而去,甚至为了偷的你多我少而暗地里争斗不休,灵帝却一点也不知道。不过他知道了也不要紧,从全国各处搜刮来的钱财,自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小金库。本钱如此充足,这些些损失,也就不会放在他大老板眼里了。

不过汉灵帝虽然很有商业头脑,但到底还是没有改变他小地主的本色:手里有钱当然好,但还是要有房有地才算踏实。于是,他搜刮来的大量钱财,除了开办“商业街”,还拿回河间老家去买田宅、起第观,进行地产投资。他还蛮有忧患意识,觉得有了这些家产,万一当不成皇帝时,还能回去作个土财主。不过他搜刮来的钱财实在太多,买田置地之外,还有不少剩余。聪明的汉灵帝当然深知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投在一个地方的道理,就把这些钱财寄放在深受他宠幸的宦官家中,为了保险,还没有只放一家,而是每家都存上个几千万。

皇帝的买卖越做越大,光靠区区“导行费”就不够了。于是汉灵帝开动他的经济头脑,想出各种各样搜刮的办法。他贴心的“爹妈”张让、赵忠也给他献计献策,叫他以修宫殿、铸铜人为名,加收田税,每亩多出十钱,如此自然聚敛到一批财富。但灵帝还不满足,又下令各州郡输送材木、文石到京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