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宠文网 > 古典文学 >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第69章

书籍名:《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作者:国亚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章节:第69章,宠文网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走到沙漠里,堂嫂的亲生父亲又累又饿病倒了,就对家人说,别管我了,你们要是再带着我这个累赘,一个也走不出这沙漠。妻儿老小含泪告别了这个无私的父亲,继续逃荒到了新疆,堂嫂从此再没见到过自己的父亲。到了新疆以后,堂嫂的母亲改嫁给当地回族的一位阿訇,定居下来。后来我堂兄、堂嫂都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这么认识并结婚了,到七十年代末二人返回武汉落户。

此时,我堂兄就住在离汉口老火车站不远的粤汉码头。我父母领着我到了堂兄家,一是跟久违的亲人见见面,二是把我介绍给堂兄认识一下,以便以后有个照应。堂兄一家三口当时住在一幢属于部队的老式楼房的亭子间里,面积还不到十平方米,房子的高度只有两米,个子高点的人进去都要低着头。我的堂兄见到我们来了,也很高兴,盯着我看了一会儿就笑了,说咱们老国家的人长得可真像,个个都是标准的国字脸。

在堂兄家住了一两日,我们一家就到位于武昌紫阳路的Z大学报到了。一进校门,我就大呼上当:这所大学面积充其量不过二百亩,里面挤满了五十年代兴建的苏式简易楼房。到体育馆前的接待站报到时,看到旁边贴了一张告示,说接到上级通知,学费由每年一百二十元上调为二百二十元。于是,等我父母交足了学费、给我留够了生活费后,身上已经没钱了。但他们没和我说,把我安顿好以后就走了。我本来要送他们去火车站,但走到学校门口母亲说,别送了,回去收拾一下,认识认识新同学吧。我站在门口目送自己的父母,母亲扭过头来,又挥了挥手说,去吧,去吧。我这才扭头回去,眼泪却忍不住掉了下来。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他们因为没钱住旅店,就在武昌火车站的长凳上坐了一夜,幸亏有铁路免票,第二天才坐上火车。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第九章  我的大学(1991~1995)  二、军训琐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最初几年,“军训”成了给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学生们下马威的最好手段。开学典礼过后不久,我们被学校拉到位于武汉关山的一个部队靶场去军训。应当说,一开始我们还是很新奇的,因为很多男孩子都从小梦想着穿上威武的军装、为祖国建功立业。学校给每人发了一套学生军装,我们立刻就兴高采烈地穿着它上街。走到长江大桥时,守桥的武警战士看着我们虽然穿着军装,但戴的帽徽、领章都跟他们不一样,跟“老野”(「注」武警部队官兵对野战军的称呼)也不一样,以为我们是新成立的军种,还跑来问我们的番号。

出发那天,我们被通知要步行走三十三华里到军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生平第一次走那么远的路。那天晚上八点我们举行了誓师大会后准时出发,高举着“Z大学军训团”的红旗,排着整齐的队伍出了校园。我抬头看到高年级的学生们趴在临大街的三十八号楼的宿舍窗户上、楼顶上、阳台上向我们喝彩,他们有的敲洗脸盆,有的燃放鞭炮,有的高声尖叫、吹口哨。当时我们都以为他们是出于热情送别我们,一年以后当我也和他们一样冲着九二级学生高声尖叫时,我才明白,那是一种发泄,夹杂着自己的苦闷、压抑以及对这些幸运的不幸者的同情的发泄……

只走了五、六公里以后,我们队伍的队型逐渐混乱起来,好多人陆陆续续地掉队了。等到走了一半的路程时,我们已经完全成为散兵游勇了。但是我没有放弃,当钢铁军人的梦想支撑着我不停地往前走啊,走啊……直到凌晨一时到目的地。我两腿发酸,脚踝像折断了一样的疼痛。这种疼痛几乎伴随了我整整两年,我猜想脚踝一定受到了损伤。后来才知道,学校早就为本地官员子女和学校教工子弟准备好了大客车,他们只假模假样地走了几步路就纷纷以车代步了。还是应了那句话:“所有动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动物,更加平等”。

男生营房里没有床,大家都直接睡在地上铺着的稻草上。参加军训的一千多名学生组成了一个“军训团”,以系为营,专业为连,班为排。我记得我所在的班的番号似乎是“三营一连五排十八班”,教官都是驻守南湖机场的武警部队官兵。我们的排长姓陈,湖南农村来的,是个跟我年纪相仿的新兵,比较淳朴,和我们关系很好。但是我们同连的一排长是个老兵痞,也是湖南人,长着一副鹰钩鼻,上士军衔,成天歪戴个帽子,动不动就打学生,骂脏话。一排长有个绝活:能够一句话骂出三个脏词儿,比如“你他妈给老子站直啊我操!”之类的。后来搞阅兵时,全连都归他指挥,我也挨了不少棍子和辱骂。男学生挨打,可女学生吃香,教官们常常“手把手”交女生动作,晚上待在女生寝室不走。当时男女生寝室是面对面的两座大楼,一到这种时候,我们男生就趴在窗户上朝女生那边起哄。

当时的年轻人,一般都是成绩好的上大学,成绩差但有门子的去当工人,既上不了学又上不了班的就当兵,以求入党提干,或者在转业时安排个工作。所以,当时老百姓里流传着一句话“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那些当兵的多多少少都对这些大学生们有些嫉妒情绪,经常辱骂和殴打大学生。一般的列兵、上等兵还过得去,越是到了士官,就越坏。前面提到的一排长有一次在晚上到男生宿舍晃悠,那群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打扑克没看见他,故而没站起来敬礼。一排长勃然大怒,就让那群学生面对面站成两列,互相扇耳光取乐。开始几个男生还轻轻地扇,一排长一看,冷笑着说:“哼哼,他妈的不会扇耳光是不是?来,老子教教你们这帮孙子。”说罢,挨个把那帮学生狠狠扇了几巴掌,把其中两个都打趴下了。然后,一排长又让那帮学生继续扇,这回那帮学生不敢不用劲,互相把嘴都打肿了。当时我不是一排的,就站在门口看热闹,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果说当兵的对学生不好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学校的老师对学生不好就不能原谅了。老师本应是教书、育人的职业,作为老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就应当是爱护学生。然而,当时军训时随团去的那些政工人员,不但不帮着学生说话,反而在学生受到体罚时不份青红皂白地斥责学生,学生敢顶撞就给处分。有几个政工人员,专业上没有什么建树,平时在学校里没什么地位,此时当上了“政委”,“指导员”头衔,马上就觉得自己是个人物,装起大瓣蒜来。有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忽然紧急拉练,等大家迷迷糊糊到了操场才知道,原来是“政委”要训话。身材矮胖的“政委”站在检阅台上,背着两手,真的跟什么了不起的大首长似的。我记得他张嘴讲话就是:“我越来越惊诧于你们的行为了,啊,来到这里不是学习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啊,竟然酗酒,啊。”其中,他把酗酒的“酗”字,念成了“凶”。我听了忍不住想笑,可又不敢,拼命地憋着,直到宣布解散才哈哈地笑出声来。学生们对这些政工人员恨之入骨,经常背后里骂他们,那个念“凶酒”的政工人员,也得了个外号叫“凶酒的”。

军训时,经常要以营为单位出黑板报,还搞比赛。我们那个营里,数我的画画得最好,因此就经常和另外一个字写得好的同学一起出板报。我这个人比较敬业,我们营里的黑板报设计是最漂亮的,四次评比中除了第一次以外都是第一名。每次把黑板报一抬出来,就围着一大堆人观看。那位字写的好的同学喜欢朦胧诗,总是往黑板报上写些莫名其妙的诗,我从来都没看懂过,看黑板报的人也总是讨论这是什么意思。不过,他的毛笔字确实写的好,我的画配上他的字,整个黑板报就很美观。为了这个视觉效果,写什么内容就不重要了。那时候人也老实,总是晚上别人睡了自己还熬夜画板报,白天还要去训练。其实其他几个出黑板报的人都是晚上睡大觉,白天为了逃避训练,慢悠悠地画黑板报。想想也真冤枉,干吗当时那么积极,晚上睡不好,白天站在太阳底下训练,还挨打。

由于大学生中有很多都是离开故乡来武汉上学的,因此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绪很浓。那时教官们教我们唱了一首部队的歌《车儿你慢些走》,歌词是这样的:“车儿车儿你慢些走,让我再看妈妈一眼。忘不了那一天,妈妈为我来送行,眼泪汪汪地拉着我的手说,孩儿何时返回家园……”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都非常感人,我经常唱着唱着,就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母亲临走时返身让我回去的情景,顿时就哽咽了。不但是我,其他一些外地同学也都是眼泪滂沱,连年轻的教官唱着唱着眼圈也是红红的。

由于思乡心切,我只要一有闲暇就马上给家里、女友和邢老师写信。当时外公病危,我每封信都要询问外公的病情,母亲总是回信说外公已经逐渐康复了,预计今年过年到我家里来;还有一次是父亲回的信,也是这么说的,我也就放了心。后来才知道,外公在我军训期间去世了,父母怕我伤心一直瞒着我,父亲回的那封信就是母亲回老家奔丧时,替母亲写的。我的女友当时到了太谷二中补习,也几乎是每天一封地来信,倾诉她对我的思念,嘱咐我到了大城市千万不要变心,等着她明年来。女朋友还告诉我说,我写给邢老师的信被邢老师贴在学校的公告栏上,被作为每个毕业班学生的学习教育材料。

在军训期间我们度过了一九九一年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