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做人做事有门道 > 第3节:第一章 祸从口出,谨言慎语(3)

第3节:第一章 祸从口出,谨言慎语(3)

书籍名:《做人做事有门道》    作者:柳明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当过红巾军,被官家称作"红巾贼"。所以,朱元璋对"贼"字和与"贼"同音的"则"字最敏感,也最忌讳。一次,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作了《谢增俸表》,呈送朱元璋,上有"上则垂宪"一句话;还有位北平府学训导赵伯宁写了《贺万寿表》,上面有"垂子孙而作则"一句话。这些本来都是吹捧朱元璋的谄词,无非说他可做后世的楷模。不料朱元璋因对"则"字过敏,见到"则"字,便以为别人在骂他为"贼",于是竟把这两位都杀掉了。自然,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有些过于敏感,但是它所留下的教训却是深远的。

  俗话说:"当着矮子不说短话。"对于个头低矮的人,最好是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等与矮小相联系的话语,免得他由多心而伤心。

  对于犯过罪、判过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监狱"、"罪犯"等与他的忌讳相关联之事。否则,他会认为你在指桑骂槐。

  孟子说:"恭者不悔人,俭者不夺人。"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古人的话语非常值得记取。

  人生在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以我之长,较人之短,则会目中无人;若以我之短,较人之长,则会失去自信。这是人际交往中尤要注意的一点。

  □ 说违心话,做违心事

  许多时候,我们在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说着自己并不想说的话,甚至还很认真。因为慑于压力、屈于礼仪、囿于制度、限于条件,我们进了不想进的门,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礼,笑了不想笑的……

  人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随心所欲,但是,世界从来不是看你的眼色行事的,倒是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在被动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因为,我们不仅有自身还有环境,不仅有现在还有未来,不仅追求实现自我还在追求安全、友爱和形象。奉献出自己的一部分心愿换取平静、换取尊严、换取良好的环境还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你对这种自我背弃并不很乐意。

  一对情侣,一个脆弱,一个诚实。忽然有一天诚实的一个得知脆弱的一个患了绝症,如果直言相告必然加速脆弱者的死亡。于是,他平生第一次编出一段绝症可治、治愈不难的谎言,这可是一个最不愿说谎的人对一个最需要诚实的人说的谎啊,那滋味不是可想而知吗?再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每人每天都必须进行"早请示"、"中对照"、"晚汇报",面对这充满迷信的一日三颂,每一个有思想的人无不晓得它的愚昧和可笑,内心当然激烈反对。但是,如果你真那样去反对,是要坐牢甚至杀头的。一个人头只有一个,要求人们那样去做显然是苛求,那么,你只有违心应顺。应顺对一个麻木的人倒也无所谓,可对于一个清醒的人,那是怎样一种痛苦啊!所以,违心在多数情况下无异于折磨和受刑。

  当然,并不是所有违心都有痛苦,弄巧时也可以是人生一面风光。如果你的上司十分喜欢听好话,偏偏你又不得不指正一下他的差错,这时你开门见山直言要害当然既省时间也符合你痛快为人的个性,但是,那样无论是对单位还是本人都将很糟。如果你试着先讲一通上司的成绩,再讲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尽管那些优点是勉强的,有些还不单属他一个人,然而,却使上司既改了差错又让他刮目看你,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就是我们自身,出于片面和执迷,也并不是处处都在为自己着想,给自己设路障,捅娄子的事也常有,违背自己的心愿接受一下旁观者的点拨和训导也可能有别番风光。有位年轻人小时候很不想读书,迫于父母的强制和周围的压力,才不得不违心于书本之中。后来,他18岁考上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分进一家轻化公司工作。公司只缺财会人员,经理要他改行为单位解难,他很爱自己的专业,出于无奈,服从了需要。谁知后来他在会计与电脑的交叉点上开发出了会计电算化技术,不仅专业未丢,还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后备干部。可见,违心也有利己的时候,至少利于纠正主观偏见、克服个人膨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