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照亮年轻的路 > 兴趣有多大,天赋就有多大(2)

兴趣有多大,天赋就有多大(2)

书籍名:《照亮年轻的路》    作者:郑红峰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天赋是什么?天赋就是兴趣,与其说一个人靠天赋成功,不如说是靠兴趣成功。李开复告诉年轻人,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后,要做的就是坚持了。无论是画画、唱歌,还是别的什么,只要你对其感兴趣,你就会有热情去坚持学习、练习。

  兴趣固然重要,但若只有兴趣,却不去持续学习,那也是很难取得成绩的。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付出了充满激情的努力。比如比尔?盖茨,因为对电脑软件感兴趣,他才会废寝忘食地学习钻研,最后才得以成功。如果说比尔?盖茨有软件开发方面的天赋,其实并不科学,相比之下,说他有这方面的兴趣更合理。他的兴趣有多大,他的天赋就有多大,他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任何抱怨自己没有某方面天赋的言论都是可笑的,任何抱怨自己没有天赋的人都是可悲的。如果你没有某方面的天赋,你可以培养这方面的兴趣,然后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进步,直至获得成功。从这个角度说,你的兴趣有多大,你的天赋就有多大。

  
有“趣”的地方就有人生(1)  追寻自己的兴趣,不断地学习,用心去做,随心所欲。

  ——李开复语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开复非常喜欢这句话,他在给大学生演讲的时候,曾经说过:“让兴趣指引你们前进的方向。”鼓励学生追寻自己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具有重大的影响。

  李开复讲述自己从进入小学,到出国留学,大学里选择计算机专业,到离开苹果,离开微软,离开Google,在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他自始至终都坚持这样的人生信条——追寻自己的兴趣,不断地学习,用心去做,随心所欲。

  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李开复一直认为自己喜欢法律,希望将来做一名律师。由于哥伦比亚大学新生入学时,没有规定专业,学生可以表明自己的大概意向,因此李开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政治科学”。但是,上了几门课后,他就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于是和家人商量转系的事情。

  之后学校安排李开复进入一个“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伦比亚大所有的数学“尖子生”,一个班只有7个人。大家在一起学习微积分特别理论,但很快李开复就发现自己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了“最差的”。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当他与那些真正的“数学天才”交手时,才看到了差距。他不但技不如人,就连问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他害怕大家看出他这个“全州冠军”的真实?平。

  渐渐地,李开复的数学成绩越来越落后。当他上完那门课后,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对它痴迷,但他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李开复羡慕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最爱;另一方面,李开复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没有因为数学的“美”而痴迷。

  
有“趣”的地方就有人生(2)  在失去了政治科学、数学后,李开复的未来之路将通往何方呢?好在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选择,那就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计算机专业。

  回忆当时换专业时的想法,李开复说:“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律系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兴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是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如果将来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于是李开复放弃了政治科学,放弃了之前的“律师梦”放弃了数学专业,转而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

  为什么要选计算机专业呢?因为在高中时,李开复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周末,他写了一个程序,让计算机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计算的结果打印出来。李开复写完程序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才知道那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个解。因此,程序一直在运行,计算机一直在打印,一箱打印纸全部用光了。

  在那之后,李开复一直对计算机充满兴趣。在大一时,他为自己不用打卡就能使用计算机而感到惊讶,而令他更惊讶的是,那么好玩的东西还可以作为一个专业来学习。于是,李开复选修了一门计算机编程课,并对那些充满魔力的语言无比好奇。

  几个月下来,李开复发现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有相当的天赋,而且远远超过他的数学天赋。他和同学们一起做编程时,同学们还在画flowchart(流程图),他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题目。考试的时候,他总是比别人早交卷。他发现自己不用特别准备,就可以得高分,同学们说他是“计算机天才”。

  通过学习计算机,李开复还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而他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是他一生的意义所在。

  在这之后,李开复每天都盼望着晚上去电脑室。每天晚上,他都能在电脑室里享受快乐,经常稍不留意就在那?待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自然要逃课了。在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和表现给了李开复强烈的自信,也给了他对这个专业的向往和热情。

  在兴趣的指引下,李开复在计算机方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他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因为有学习的热情,他的计算机知识学得非常扎实,这为他后来顺利进入苹果、微软、Google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在计算机行业取得成就作好了充分准备。

  从李开复的大学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之所以对计算机知识有那么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因为他对计算机科学充满了兴趣。有了兴趣,才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才会专注地投入,也才会学有所成。

一个人的成功因素固然有很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止一条,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内心的兴趣,会引领着你走向人生的顶点。因此,年轻人应该相信兴趣是人生的导师,它可以让你充满学习的热情,还能指引你走向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功之道。

  
“爱”不是凭感觉,而是靠发展(1)  找到兴趣的最佳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尽可能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有机会去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发现你的最爱。

  ——李开复语录

李开复多次收到大学生的来信,很多学生在来信中表示:在学校无所事事,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对此,李开复说:“找到兴趣的最佳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尽可能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有机会去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发现你的最爱,这正是大学可以提供的独一无二的机遇。”

  他建议大学生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图书馆、旁听、网络、讲座、打工、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方式接触不同的领域、工作、专家,在广泛涉猎的过程中去发掘自己的兴趣。

  李开复之所以这样建议,与他自己的成长历程关系很大。当初,如果他只是乖乖地去上法律课,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课、不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是绝对不可能发掘出自己对计算机的强烈兴趣的。在多方面尝试的过程中,李开复的视野得到了开拓,收获了不少教益。因此,他建议大学生和年轻人:“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

  当年李开复进入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选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要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李开复才幸运地碰到了他的恩师——罗迪教授,从而选择了他的博?题目——语音识别。

  在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里,李开复说他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过:“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他希望广大学生尽力开拓视野,这样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更重要的是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事实证明,李开复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可以从一些伟人身上找到例证。比如,希尔顿曾经说过,他花了32年的时间去发掘自己的长处,在人生职业的开始,他不过是个小职员,但是他认为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华盛?起初也只是一个验货员,但是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最后获得了成功;毛姆提笔写作前读的是医学,但他最终找到了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事业,从而走向成功。他们成功的轨迹不一样,但是有共同的特点——在广泛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发挥兴趣,走向成功。

  
“爱”不是凭感觉,而是靠发展(2)  所以,年轻人不能因为外在的原因被纳入一条固定的轨道,失掉应当属于自己的天地。也不能因为暂时不知道自己的长处而犹豫不决,而要勇敢地开拓。通过多方面尝试,你会发现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到底能干什么。

  现在很多年轻的学生在发掘兴趣方面有一个误区,他们常常把社会、家人、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认为那就是自己的兴趣。对此李开复表示,选择兴趣要客观,不能轻易被他人左右,不能认为那些有趣的、但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是自己的兴趣,而需要充分体验,这样才能知道那到底是兴趣还是憧憬。

  李开复还举例说:“兴趣不一定就能够当做职业,喜欢玩网络游戏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天赋来开发网络游戏。有兴趣也不代表你有天赋,不过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结合点,譬如你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但同时也喜欢计算机,那么可以从事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当你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这件事上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这件事情充满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这时候,你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非常容易取得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事半功倍,成功的可能性会高得多。虽然你能靠自己的资质或才华把一件你不感兴趣的事情做好,但是你很难将自己最大的潜能释放出来。因此,每个年轻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再努力一点,特长就会有了(1)  在大学里坚持天天做一件相同的事,很能锻炼我们,试试便知。

  ——李开复语录

很多人喜欢拿“天赋”说事,但是广东省首枚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获得者陈启峰,在获奖时表露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我只是个普通的学生,没有什么天赋。兴趣和努力比天赋更加重要。”他认为获得金牌不是因为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而是因为有这方面的兴趣,再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最终把兴趣变成了自己的特长,在外人看来那是他的天赋。

  事实上,李开复的成功也能证明这个道理。有人说他有学习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天赋,而他认为是自己对计算机的兴趣促使他有了学习的动力,于是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取得了一次次成功,收获了许多快乐。就这样,他对计算机的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学习……收获……快乐……学习,最终计算机方面的能力成了他的特长,助他在事业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天赋是什么?李开复说:“天赋就是兴趣。”确实,如果你能坚持自己的兴趣,你的兴趣迟早会变成你的特长,当你成功的时候,别人会说你有那方面的天赋。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成长的故事就是极好的例证。

  马云小时候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学习方面,除了英语,其他功课都非常平庸。有一天,父亲发现无论对马云唠叨什么,马云都用所学的英语回敬他,这时父亲又惊又喜,说:“你小子是不是在用英语骂我呢?那好,你好好学英语,学到能随心所欲地讲,那样骂人才会痛快!”

  其实,父亲已经发现马云对英语感兴趣了,于是他经常骑车带着马云到西湖边找老外聊天。在这个不断坚持的过程中,马云水平不断提高,学习英语越来越带劲了。因此每次考试的时候,马云几乎都能包揽全年级的英语第一名。但是这无法遮掩他严重偏科的事实,当时班里的同学都说马云有学习英语的天赋,但是他心里明白,英语成绩好不是天赋使然,而是兴趣和努力使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