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照亮年轻的路 > 勿让信心脱了缰(1)  带有自傲倾向的自信或是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险。

勿让信心脱了缰(1)  带有自傲倾向的自信或是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险。

书籍名:《照亮年轻的路》    作者:郑红峰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李开复语录

李开复在与大学生谈自信时说过,“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赖。”他认为,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或许,小泽征尔的故事是李开复这一观点的最好例证:

  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中,小泽征尔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在指挥中,他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错了,就停下来,指挥大家重新演奏,但发现?是不对。

  这时,小泽征尔肯定地认为问题出在乐谱上。可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表示,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小泽征尔考虑再三,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全体起立,对小泽征尔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可以说,这是在考验一个指挥家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者,会坚持自己的观点,?会轻易被他人的观点左右。即使在权威人士面前,也是如此。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高度的自觉,他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对于自己会的,他自觉地肯定地指出来。这就印证了李开复的那句——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就像在《赢在中国》36进12第八场中,史玉柱对32号选手的评价那样:自信过了,就是自负!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的,知道自己哪里行,哪里不行;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自信的人身上充满着活力,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和把握,不断给自己加油鼓?。

  与此不同,生活中,有些年轻人在取得成功后扬扬自得、自以为是,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自傲、自负的人。对此李开复说,自信的态度与自我偏执、不允许自己犯错、以自我为中心、失去客观立场等做法是不能画等号的。如果将自信与自傲混为一谈,就容易陷入“我永远不会错”的观念的危害中。

  李开复说,他有一个绝顶聪明的同事E先生,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工作中,E先生表现得无比自信,每当某句话被证明是对的,他就会提醒大家,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这句话了。E先生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有时发生了一件事,他会硬说是他早有预料的。其实,他以前说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更糟的是,一旦他说的话被证明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干脆否认那句话是自己说的。


勿让信心脱了缰(2)  虽然E先生非常聪明,他的正确率可能高达95%,但是仅有的5%的错误会让他失去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最后,他发现自己无法得到下属的信服,不得不?郁寡欢地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个例子告诉年轻人:带有自傲倾向的自信或是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险。在有信心、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必须有勇气去面对失败。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静下来想一想,你最怕失去什么?如果失败,最坏的下场是什么?这样的下场是你不能接受的吗?

  自觉的自信者不会害怕失败,他们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觉。因此,不要畏惧失败,只要曾经尽了力,只要愿意向自己的极限挑战,我们就应该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自信?了才是自傲。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傲,就是看这个人对自己真实能力的判断和自己对生活态度的定位。自信的人不一定是一个谦虚的人,但一定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所以他们不会满足现状,而是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不会沉溺于失落和沮丧的情绪中,而会从失败中增加一份自觉。

循序以渐进,才能得圆满

  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

  ——李开复语录

自信的建立需要制定目标,一步步地迈进,而且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李开?认为,有自觉的人会给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并会请他人帮助评估。这样的人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避免自信发展为自傲。

  李开复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曾说:“唯有自觉的人才能真正获取积极、健康的自信。”为什么呢?因为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盲目地乐观,他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能坚持客观的原则。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不会对自己设定不合理的目标。当然,他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作客观的风险评估。所以,自觉的人更容易成?,他们也更容易获得自信。

  培养自信时,除了要有自觉的态度,还要设定具体的目标,并据此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在谈到制定怎样的目标时,李开复讲了自己与女儿一起制定目标的故事。

  李开复曾把自己在比尔?盖茨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女儿听,因为女儿的老师认为她太害羞了,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李开复希望借此鼓励女儿勇于发言。

  当时,女儿同意试一试,但她认为,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有最好的意见时,自己才愿意发言。李开复认为,“有最好的意见”只是个主观的评价标准,很难用这样的标准界定女儿是否达到了改进的目标。

  于是,他和女儿商量着,制定了一个可以衡量的、更实际的具体目标:女儿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然后,再让女儿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发现她有足够的信心站起来发言,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了。

  李开复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告诉年轻人:在培养自信时,需要制定具体的目标。那些空泛的、无法衡量的目标,对培养自信心没有实质的意义。他还说,除了目标要具体,目标还应有可行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的目标,成功的可能性大,也容易引发良性的循环;不符合实际的目标容易造成失败和沮丧,并进而引发恶性的循环。

  在李开复收到的学生来信中,有很多学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我找不到工作,你可以借我100万元,用来创业吗?”

  “我要成为陈天桥第二。”

  “我虽然高考失利,没考上大学,但我的目标锁定了清华大学,明年重考一定要考上。”

  李开复说:“我觉得这些学生的心态比较浮躁,他们的自信也不太切合实际。也许,这种浮躁的心态与中国普遍存在的一元化成功的思维有关,也与中国家长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有关。”

  李开复进一步解释道,“在孩子的?长过程中,父母要求他们制定过高的目标(比如清华大学),却很少考虑孩子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否有信心去挑战这么高的目标。当孩子在挑战目标的过程中屡次受挫时,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他们就容易因为惧怕失败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并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样。许多时候,很多年轻人失望的最大原因就是制定的目标太高、期望太高,难以达成目标。因此,李开复建议年轻人,无论制定的是哪一类的目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出发。

 ?他认为,自觉的人不但能公正地评价自己,还会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评价和反馈意见。自觉者明白,虽然自己有自觉的意识,但别人眼中的自己也很重要。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所以,虚心听取别人的看法、接受别人的评价,对自己树立自信、顺利成长是有帮助的。

  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斟酌使用别人的反馈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对此,李开复举出了女儿的例子,他说:“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发言情况,但最终,只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开朗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达到了最终?目标。”

  一般说来,当你让周围人坦诚给你评价时,不容易获得负面评价。这对你正确认识自己并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李开复向年轻人建议:“最好能找知心朋友来评价你,他们愿意在私下里对你说真心话。”当然,不能对别人的负面评价不满,否则以后再也听不到真心话了。

正如李开复所说,你不可能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自信。自信的建立最好的办法是体验成功,这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使你“跳一跳”,就能“够得到”,这样你才会通过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慢慢收获自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