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千面千辩玦 > 第20页

第20页

书籍名:《千面千辩玦》    作者:narrissis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最近因为这个的缘故耽误了进度,很抱歉……这章主要是转折,自己也觉得很烂……

  15

  带着那坛骨灰,二人目的地是京城。玦说要卖个关子,凌云也就没问。虽然一切尽在掌握的个中滋味堪称绝佳,但偶尔以第三人的身份参与也别有趣味。
  一对游学的兄弟出现在繁华的京师。哥哥高大而沉默,弟弟病弱却博学。
  听说哥哥叫洛晴飏,弟弟叫洛晴旭。
  听说二人祖籍青州,薄有资产,双亲殁后一路游历至此。
  听说哥哥少年即外出拜师学武,一身功夫也不弱;而弟弟幼时不幸染病,从此半身不遂,但文采却是顶好的。
  听说哥哥疼爱弟弟已极,整天寸步不离;听说弟弟文坛领袖拜访过,还得了极好的评价。
  听说……
  P.S :以下为了表现玦和洛晴旭的不同之处,在玦以洛的性格出现时,一律用“洛晴旭”称呼。而凌云和洛晴飏这两个名字之所以不特别区分,是因为两者除了面貌的差异外,个性上没有太大出入。
  短短十天工夫,洛家兄弟蜚声京城周边方圆百里,成了无数少女的梦中情人。连凌云也不得不佩服玦制造舆论的功力。而玦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所谓舆论,也就出于那么几个人之口,只要能以有效的方式影响到他们就可以了。”说虽如此,但每个见到玦的人都如同被洗脑般,共口一辞地赞不绝口,这也太奇怪了吧?不是常说“众口难调”吗?尤其是迂腐穷酸的读书人。
  这不,这天又有两个说是翰林院学士的人过来,正和洛晴旭,也就是玦,探讨某些“学术问题”。凌云其实是极不想听的,但是又想看看玦不同的另一面,便还是留了下来。
  “……是以前朝李青莲作‘黄河西来绝昆仑’一句……”学士甲总结道。
  “非也非也。黄河并非出昆仑,数年后青莲居士再次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其中也有更正前次失误之意。”学士乙争论道。
  洛晴旭听他们各自说完,才开口道;“黄河之本源为何,在下并不清楚,但魏晋南北时期,番邦吐谷浑屡犯我境,双方交战多次,从他们口中听闻黄河之缘可溯至星宿海。”
  听得此言,而学士俱是激动不已,连声问道:“载于何处?”
  凌云想:“真不愧是书呆子,不去亲自求证,考据之事倒是竭尽全力。也只能在翰林院这种地方待待了。无怪乎先人曰‘尽信书不如无书’。”
  “《河源志》。书中说星宿海‘小泉万历,历历如星’(注:小nar认为,‘历’可能是通假字,通‘粒’),是以名之。”(注:《河源志》为元人都志一路行至星宿海的详细记录,相传为其亲弟所撰。)
  “说起河源,长江源头倒是早有定论了。”学士甲感慨道。
  “是啊。夫子有才,《尚书·禹贡》(注:《尚书·禹贡》相传为大禹治水经验所得,极具权威性。)即已指明岷江为源,解去后人多少疑惑。”学士乙随后跟进。
  “可是……”洛晴旭欲言又止。
  “公子(虽然洛晴旭一再婉拒,但已然心生敬佩的二人始终坚持如此称呼)有何高见?”一谈到学术,大部分读书人都会如他俩一般双眼发亮的。
  “在下认为,‘岷山导江’一说已有千年,自然是有其正确性的,然千年之间,沧海桑田,变数也是难免。”
  “公子的意思是……”
  “在下数年前曾巧获一孤版图书,名曰《江源考》(注:《江源考》为徐霞客所作,全文两万数千字,传世千余。此书并非是《徐霞客游记》的别名。),作者曾游历岷江绳水(注:绳水,今金沙江。)一带,乃作此书。卷佚早已破损不堪,尚可辨认的有千余字。其中说绳水流长,声势浩大胜于岷江。(注:长度及流量是从古至今判断河源的准绳。)”
  二人又是一惊:“洛晴旭虽年幼,见识却如此广博!”再看旁边面无表情,实际上郁闷之极的洛晴飏,暗暗摇头:有弟如此,资质相比也不差,可以荒废了啊。
  文人鄙视武人有勇无谋,武人鄙视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千古如此。
  “虽说那人认为绳水为长江之源,但绳水由出自哪里呢?”洛晴旭轻轻地说着,似乎在自言自语。
  是啊,不管长江之源是岷江或绳水,这二者又是从何而来?两个学士平日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却从未考虑“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但,看洛晴旭的样子,想必他心里已经有了些想法了吧?
  “不知二位有未听说过通天河?”
  此言一出,学士甲和学士乙俱暗道:果然!洛晴旭啊洛晴旭,今日你到底要给我们多少惊喜啊!本以为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料不到却真正个稀世奇才!不仅诗书了得,连各种珍本典籍都熟读于心!
  “自然听过。前朝文成公主入吐蕃,送亲之人回来时,就曾说起此河。不知公子何出此言?”
  没有说话,只是蘸了水,在桌子左上方画了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是通天河。”有在稍下的位置画了条更长的线:“这是绳水。”
  那二人也也玲珑之人,当下就明白了:“公子的意思是这两条河流一脉相承?”
  “地理位置如此特殊,也不怪我会如此猜想。”也就是说,这未经证实。
  又另行蘸水,画上延绵起伏的山脉。凌云从一边看去,只见那写山川河流竟各个与山河社稷图一般无二。“虽无法考证,但以这山川大势来看,黄河当发于昆仑之北,长江发于昆仑之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