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面对面的杀戮 > 第六部分:滔天罪恶滔天罪恶 19

第六部分:滔天罪恶滔天罪恶 19

书籍名:《面对面的杀戮》    作者:乔安娜·伯克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理查德·博伊尔为当地一份主要日报写稿,他身上就体现了战场上漠然的特质:
他们最坏也就说记者“只会写伤感故事”;罪大莫过动情、投入、抗议。“要冷静”,有人说,“尽量保持客观,这样才能找到多的素材。”所以我知道战地记者应该怎么样做。我可以看一个烧伤的孩子试着从死去母亲的乳房喝奶,看年轻的小伙脸被炸歪,看小男孩的肚子被人剖开……自己却一声不吭。理查德·博伊尔,《龙之精华:美陆军越南折翅记》(旧金山,1972),页22。
主动离开屠杀现场的战士会作何观感,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一个个例:陆军一等兵迈克尔·伯恩哈特。他来自一个殷实的中产家庭,信奉天主教,一直支持共和党。他认为战争无法避免:每一代人都得在战火中证明自己,这不过是“生命周期的一个自然阶段”。1967年,正在迈阿密大学读三年级的伯恩哈特选择了辍学,执意要在越南的硝烟中“测试自己的勇气”。军队生活很适合他。训练中他表现优异,但一次管理上的失误使他无法进入直升机科目,而这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随后,他被编入北越连队,在21岁那年来到了美莱。就在数以百计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惨遭杀戮之际,他却一直把步枪挂在肩头,枪管垂地:“这会儿我用不着它,”他说。他没向上级报告美莱的事情。等屠杀的消息传开时,正在迪克斯堡做操练军士的他决定说出自己的所见。让他惊诧的是,旁人竟不能理解他当时为何没有选择开枪。连他的家人也反应不一。伯恩哈特自己的道德立场也糊涂了。他不得不承认“凡人皆可”杀戮妇女、儿童。“可能战争就该是这样,”他反省说。他承认自己的消极抗议不是出于怜悯,而是觉得别人的举动太不合逻辑,太可笑:“我心理受到的冲击倒不是很大。我四下看了看,说了句,‘真是一团糟,’”他说,一边拒绝理会眼前的惨状。约瑟夫·莱利维尔德,“一个在宋密拒绝开枪士兵的故事”,《纽约时报杂志》,1969年12月14日,页32—33,101—103及113—116。
士兵不参与暴行,任由它发生,也不能免责。迈克尔·麦卡斯特中士记得海军陆战队一个排一次进入一座村庄并轮奸了一名妇女(完事后把她杀了)。他回忆说他们的中士“没有参与。这与他的道德观相悖。他知道属下不会听劝,也就没有阻止他们,而是走到村子的另一边坐了下来,阴郁地看着地。”陆军迈克尔·麦卡斯特中士,收“越南老兵反战”,《冬季士兵调查:探究美军战争罪行》(波士顿,1972),页29。另一名不愿参与强奸、屠杀的士兵只是走开了一小段距离:丹尼尔·兰,《战争伤亡》(纽约,1969),页36。类似地,一个排长原是摩门教的牧师,他能“容忍强奸的发生。不是说他自己会去做,只是他不会去管,军令在上,他一个人算得了什么?”陆军埃德·墨菲中士,收“越南老兵反战”,《冬季士兵调查:探究美军战争罪行》(波士顿,1972),页48。同样地,无论军阶、军种如何,战士如未能保护好平民同样会被视作残忍。年轻的泰里·惠特莫是名来自田纳西的黑人。一次在执行“搜索奸敌”任务时,他见一个小女孩和她弟弟在一旁看着美军在毁掉他们的村子。“我们把她放到树下就走了,”说这话时他有点迟疑,“我不知道——也不想说——但我想她一定被他们杀了。我先走了。不想亲眼见到这一切。我知道,就是我在场也会有人将她毙命——我不忍心看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先走了。”泰里·惠特莫,其访谈收马克·莱恩,《美国人访谈录》(纽约,1970),页76。其实,他完全可以救下那个小女孩和她弟弟:他没有,他选择了走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