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面对面的杀戮 > 第四部分:英雄背后英雄背后 7

第四部分:英雄背后英雄背后 7

书籍名:《面对面的杀戮》    作者:乔安娜·伯克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种 族 因 素
断言精神病人和同性恋者在战场上定会英勇无比,其影响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辨识优秀战士最常用的指标要算“科学人种优劣论”。认为不同民族或地理大区各有其性格特点的想法由来已久。大卫·休谟在其《论国民性格》(1741—1742年)中写道:“有识之士……皆承认,不同民族各有其风俗,有些性格乃一国独有,其邻邦亦无”。大卫·休谟,“论国民性格”(1741—1742年),收《道德、政治和文学随笔集》(牛津,1963),页202。时人认为,自然环境必对一国国民“融会各种族”而形成的秉性有影响。“人口稀疏及其日常经营”必会影响其性情。“(一国)习性的总和”即是其国民性。欧内斯特·巴克,《国民性格及其成因》(伦敦,1927),页140。
这些主张用于战争,当然会受到军事顾问的欢迎。出生在爱尔兰利么瑞克的记者迈克尔·麦克多1917年时总结道: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士兵,每一国士兵各有其特点。军队作为一个整体,必然是其国家的代表,也只能是其国家的代表,所以从他们战场上的表现……定然可以看出其民族是否尚武。迈克尔·麦克多,《爱尔兰人在索姆河》(伦敦,1917),页57。
若把战争比作游戏,则必定“按玩家各异的国民性”来进行。迈克尔·麦克多,《前线的爱尔兰人》(伦敦,1916),页124。辨认不同种族的特质方便了军事战略家选派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负责宣传的人也可以利用“盟军士兵不同组合在敌人心中造成的幻想恐慌”(如“凶猛的波兰人、捷克人、廓尔喀人和苏格兰高地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心理战部分原则”,1944年5月,页4,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241/3。在本书探讨的三次大战中,就有一些种群据说特别骁勇善战。比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士卒就以残忍闻名。例见罗伯特·格雷夫斯,《向一切告别》,1929年首版(伦敦,1977),页164。斐济岛民据说因为“久居蛮荒之地,野性十足”而适合在太平洋作战。H.普赖迪,《椰树广场的战争:守卫南太平洋岛国基地》(惠灵顿,1945),页46及128—130。苏格兰人勇武超群、凡战必胜的印象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存留在人们心中。谢尔弗德·比德韦尔,《现代战争研究:战士、战具与战术》(伦敦,1973),页146。另见弗雷德里克·基灵,《基灵书信回忆集》(伦敦,1918),页260,致威廉·丹克斯教士书,1915年11月31日。高地居民之所以善战,据说是继承了“凯尔特人的烈性子”。有一位作家在1915年时写道:“手举双刃阔刀从高地上掩杀下来,血洗克洛登[苏格兰东北部高沼地,英国历史上詹姆斯二世党人1746年二次反叛的最后战场——译注]的或许就是苏格兰人的祖先。刀剑向来是其最爱。”埃斯考特·林恩,《戎装保皇:一战纪事》(伦敦,1915),页151。难怪德国人一看到苏格兰褶裥短裙就总“玩完”。亚历山大·卡托,《与苏格兰军队在法国》(阿伯丁,1918),页21及42—43。某些印第安人被认为更嗜血些,也更容易受到赞誉。辛西娅·恩洛,《异族士兵:分裂社群的国家安全》(哈蒙茨沃思,1980)对此有详细讨论。当时的见解,见空军约翰·布罗迪少尉,“日记”,收布瑞亚坦·格林豪斯(编),《执拗者说:加拿大两飞行员一战日记》(渥太华,1987),页13;帕特里克·米,《在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当炮手的二十二年》(伦敦,1935),页198—199;哈罗德·皮特,《列兵皮特》(印第安纳波利斯,1917),页11及111—115;威廉·普雷塞,“一天才一先令”,页25,帝国战争博物馆藏;“前线地区一次精神病学会议的报告”,1944年8月8日—10日,页13—14,收伦敦档案局之战争部32/11550;维维安·斯蒂芬森汉密尔顿中校,“书信文件集”,利德尔·哈特中心藏;埃德加·华莱士,《都是英雄:一战事迹集》(伦敦,1914),页198—206;A.威廉斯,“驻缅印度士兵的精神病学调查”,《英国医疗心理学杂志》,23卷3期(1950),页131—132;道格拉斯·温尼弗里斯,《神职人员在前线》(伦敦,1915),页130—131。1914年时,圣奈赫尔·辛格曾这样描述廓尔科人:
他们以夜袭出名。像豹一样潜静,敌人不察,直到大祸临头才知道晚了,再加上自制的阔头弯刀和西式兵器,更加无敌。其人视力极好——黑暗中跟猫一样——听觉又极灵敏,更加大了他们手到擒来的砝码。圣奈赫尔·辛格,《印度斗士:其精神、历史和对英国的贡献》(伦敦,1914),页61—62。另见页71—75及辛格,《印度军队》(伦敦,1914),页30。
与之情况类似的是本章开头提到的美国印第安人,他们也被认为“生来”就是打仗的料,所以巡逻时常被要求在前面“带队”。陆军罗伊·贝纳维德兹军士长及约翰·克雷格,《荣誉奖章:一位越战老兵的故事》(华盛顿特区,1995),页85;汤姆·霍姆,“美国印第安老兵与越战”,收沃尔特·开普斯(编),《越战读本》(纽约,1991),页193;托马斯·霍姆,“被忘却的战士:美国印第安士兵在越南”,《越战一代》,1卷2期(1989年春季),页63;哈罗德·伊克斯,“印度人给希特勒取外号”,《柯里尔杂志》,1卷2期(1989年春季),页58。
但这里我将重点谈种族与杀人效率间的关系,主要是两大种群:爱尔兰人和美国黑人士兵。在军界他们都声名远扬:爱尔兰人“全民尚武”,而美国黑人则总被视作蹩脚士兵。如此分类,背后有什么“科学依据”?又将产生怎样的效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