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文网 > 爱上双人舞 > 第四部分:婚姻的八大问题

第四部分:婚姻的八大问题

书籍名:《爱上双人舞》    作者:李中莹
字体大小:超大 | | 中大 | | 中小 | 超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婚姻的誓言里,不论中外,总有“相互照顾,至死不渝”的话。两人结婚时,也的确有这个念头。能够做到当然很好,世界上的确有很多这样幸福的夫妻。只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模式的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信念也在改变。中国的离婚数字正在以每年增加200万对的速度提升。而在没有离婚的夫妻关系里,双方真正都感到满意幸福的有多少?我个人的猜想是不出一成,其他的都有某种程度的不满,而在不想婚姻破裂的前题下勉强忍受而已。中国人是很愿意忍受痛苦去维持表面和谐的。其中很多对夫妻,在终于忍受不了,发生冲突时才说出心声:“我忍受了20年,受够了!”由此可见,勉强忍受不是办法,更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制造空间让问题继续滋长,直至不能再忍而爆发出来。这样看,勉强忍受是保证日后关系破裂的方法了。从另一个角度看,20年绵长岁月都能够忍受了,为何不能够再忍下去呢?由此也可见:忍受的确不是办法。
国人对婚姻的传统观念,会孕育和促使产生貌合神离的婚姻关系。首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暗示某些契约的存在: 女方(结婚使我有永久的归宿),男方(我永远都会接受你)。这个契约当然不是真实存在的,否则便不会有这么多的离婚、分居,和“虽然住在一起,但关系早已完结”的婚姻了。既然永久的归宿和被人接受的条件已是婚姻手续的必然部分,就好像打了一针预防疫苗可终生有保障,结了婚后夫妻双方对两人的感情没有再继续努力,而只是顺其自然。这样的态度当然会使两人关系向越来越差的方向发展。
其次,从来没有人在婚前有机会去进修“如何做成功的丈夫/妻子”的课程,多数人只是根据自己父母的行为,耳濡目染地学习过来,同时以为两人之间有足够的爱便能解决一切问题。问题是:父母的一套做法也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学过来的,父母本身不和谐的话,孩子便学不到夫妻和谐共处的方法。就算父母关系和谐,当时适用的,今天也不一定适用。出现问题请教别人的意见时,别人说的话绝大部分是本着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应该怎样)的观点而说的。这些话听来头头是道但又不知如何能做出来;就算做了,感觉总不是味儿,不是自己不甘心便是对方不领情,很快又恢复了原来的情况。
在这一章里,我们讨论一下今大的社会环境里,最常出现的八大婚姻问题。我们会研究问题背后的心理因素,找出一些能够预防、消减、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技巧。
这八个常见问题是:
?“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
?“对方失去了吸引力”
?“对方不了解自己”
?“意见不合”
?“有了第三者”
?“因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对方”
?“移民或工作使我们两地分隔”
?“家中的老人使我们关系紧张”

“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
这个问题,在中年夫妇里出现最多。外国有一个名词:中年危机(mid age crisis),指的是人到中年,发觉岁月消逝,失去青春的容貌,活力也不如过去,看到年轻人的旺盛精力,快速步伐,而自己面对的是“下山的路”,心中产生一份焦虑:我得好好地为自己的未来做点策划工作了。内心会感到再没有游戏人间的时间了,自己必须急起直追、努力奋发、更新图强。忽然间,对待所有事物的标准都提高了很多。在这个阶段里,中年人会变得很没有耐性、很不耐烦、容易对事情不满,而且少了容忍的度量。他对身边的人、事、物怀有诸多批评,常有“放弃过去,重新来过”的念头。
如果他对配偶一向便看不顺眼,在这个时候便很容易爆发出来,一些细小的事,都可以成为剧烈冲突的导火线。假如配偶也处于这个阶段,不能谅解和容忍对方,婚姻关系便开始出现破裂的迹象了。
在年轻人中,“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的问题也会出现。恋爱、新婚的狂热过后,两人共同生活的挑战开始出现。对方本来吸引自己的地方开始褪色,而性格和行为模式中不尽完美的地方开始呈现,如果两人之中,有一个人固执地坚持“我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不对”,另外一个人即使热心学习,也很快便会对配偶产生“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的感觉。年轻人本来就是耐性比较差,因此两人之间很容易便产生冲突,使关系渐渐恶化。
结婚多年的夫妻,已经被生活磨练得平和了,除非有其他的原因,不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其他原因包括对宗教或心灵修炼的向往,个人内心部分未曾充分成长,或者生活环境巨大变化,例如移民、子女问题等。
“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的情况,绝大部分出现在平时很少进行沟通的关系里。这就像早上睡醒突然发现旁边的人跌下床了般的意外,问题是: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你去哪里了?对方去哪里了?造成今天的情况,两个人都有责任,为了对自己这边的责任负责,自己应该做点事,而不是抱怨对方。
让我们分折一下说“自己提升了,而对方尚在原来的地方”这种话的人的心态。很明显,说话的人觉得与配偶的距离增加了,而且已经大到不能够接受了。问题是,说话的人是否就是“高”而配偶就是“低”呢?有这样差距的婚姻是否就不能维持呢?一些男人事业成功了,富有了,每天接触的人不同了,会觉得自己的太太还是“乡下婆”,开始觉得她配不上自己了;也有一些成功女人自己创业或者在工作单位做到很高的位置,手下数百人,天天口里说的事都会影响很多人,便开始对做教师、技术人员,或艺术家的丈夫不满了。懂得怎样吃西餐、喝葡萄酒的人不一定就是比只爱吃中国菜的人高一些,知识和权力也不能决定对方是否便不如自己。说到底,不是自己高了,而只是自己“不同了”:以前的一套价值观和信念改变了,因此对配偶的要求也就不同了。试想想,假如经过香港1997年的金融风暴和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风暴,男的事业财富没有了、女的权力地位失去了,他们或许会觉得自己的配偶很好了。
我知道很多学者、教授,他们的太太从外表看来都很平凡,但是他们很恩爱,感情很好。很多从政的知名女性、大公司的女性高层管理者,也都有很好的婚姻生活?他们都懂得不把事业财富与婚姻爱情混在一起。所以,回到家里,最好还是不要带着在工作环境中的心态和要求。
如果不是事业财富使人看不清,出现这样问题的人多会是因为喜欢追求心理状态提升和心灵修炼等的学习,例如参加一些课程而改变了对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而配偶则仍是维持本来的一套。在这个情况里,应该做的事不是指责或批评对方。很多人都说自己能够接受批评,但是,别人给自己的批评还可以接受,配偶说同样的话则觉得特别刺耳。这是因为在夫妻关系里,内心的身份定位是两人平等的,同时对对方是绝不设防的。如果没有允许两人共同讨论的预设机制,突然出现的批评会使对方把关注焦点放在维持对等身份上,从而做出抗拒反应。抗拒的不是对方说的话,而是那些话背后的身份改变:我不愿意你一下子变得比我高了。
在我的课程里,学员常常告诉我有很大的收获,会回家帮助配偶也做出好的改变。我问他们会怎样做,他们会告诉我:“我会教他怎样想、怎样说话、怎样做事啊!”我便告诉他们这个道理,并且提醒他们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说,因为你一开口就显示出你懂得一些好东西而他不懂,马上便给自己制造一个高于对方的地位了,你应该不说、只做!把你的改变在行为上呈现出来,慢慢对方就会感到你不同了,比以前好了。终于,对方忍不住开口问你,这时,你不可以像打开水闸似的源源不绝地说!因为这又会使对方感受到对等身份受到威肋。,你会前功尽弃。你应只说一点点,轻描淡写地说。这样,对方会越来越有兴趣,这时你可以引导对方看看你的课程讲义—这是为了让他产生‘自己学回来’的感觉,然后才与他讨论。”
在平等的沟通讨论之前,应该做的事是:
(1)先制造两人之间的和谐气氛,例如利用晚餐、散步等活动,在这时绝口不提批评的事。然后,
(2)在那样的气氛里,两人共同商讨建立一个机制:如果有矛盾冲突出现,应该如何讨论解决。目的是不伤害两人的融洽关系,要在不引起争吵的前题下,共同讨论一些看法不一致的事情。
(3)找一些小事情,例如讨论下一个周末去哪里吃饭,去测试那个机制,使之完善。
(4)这时,才找一个自己状态较好的时机(也就是心境平和,思维敏捷的时候),去提出你对他/她的一些看法。

“对方失去了吸引力”
是对方本来吸引你的东西消失了,还是那些东西不再能够吸引你?这是两个问题,需要分开来看。
(1)对方本来吸引你的东西消失了。
人总是在不断地成长和改变,初遇和新婚时的他/她与今天的他/她是无法相同的。最明显的例一子就是外貌的改变,随着岁月的流转,无论怎样美丽的外貌都一定会改变、消失。而自己同时也是天天在改变;吸引对方的东西,也与当初不同了。要求对方永远不变,是不成熟的想法。有这个想法的人,所爱的不是对方,只是白己心中一幅照片,因为活生生的人是天天都在改变的。
很多人找寻一伴侣时都在心里有这样一幅照片,但是成熟的心态是当两人在一起时,就慢慢地把注意力移向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而在这个人身上找出新的好处,也就是吸引人的地方。也可以通过不断的沟通,努力建立新的兴趣,一同发展出两个人都喜欢的事情。双方一起参与到这些喜欢的事情中,便是很好的吸引力了。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一个人爱的是心中的照片,抑或是现实的人。爱心中照片的人,总是对对方有很多的不满,而爱现实的人,则无论对方有多少缺点,总是找出一些好处去给予肯定。就算对方是个罪犯,一个女孩子还可以这样说:“他是吸毒,但他对我是真心的;他偷东西也只不过是为了筹钱买东西给我。”
坚持爱心中照片的人,是拒绝长大的孩子,他不会有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与他在一起的伴侣,也注定婚姻会失败。有一些有了财富便坚持要有美丽妻子的男人,有了地位权力便需要俊男常伴的女人,都是这样的例子。
(2)那些东西不再能够吸引你。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两人在婚后有没有发展出新的吸引力!很多人错误地以为结婚后两人的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但如果:本来吸引人的地方慢慢消失,同住后又发现对方的缺点,再加上生活工作等的压力,那么很快两人便会陷入失望的处境了。有人这样的描述:结婚后男的不再送花,女的也不再打扮。再过两天你去问他们为什么变了,他们的回答是:“老夫老妻,不需要这一套了!”
新婚的女士们问我有一什么好建议,我说:“继续扮靓!试想一想,你的丈夫有那么好的条件,很多女孩子都会争着要他。他挑选了你是因为你是100分,而其他的女孩子是90分、80分不等。我不知道你丈夫给你的100分里,你的美丽占多少,就假设80分吧。现在,结了婚你便不再扮靓,马上减少为70分,那些女孩的90 ,80分都比你高,你马上便有威胁了。美丽不能永远维持,在它慢慢减少的同时,你建立其他给你分数的东西,你便不会失去你的丈夫了。”
想要婚姻关系不会发展出“对方失去了吸引力”的问题,需要从新婚开始便有良好的沟通,并且懂得培养出共同的爱好和活动。

“对方不了解自己”
对说这种句话的人,我会问:“你跟他/她结婚的时候,对方了解你吗?”如果回答是:“那个时候对方了解我,现在不了解。”我会跟着再问:“结婚后的一段时间里,是你改变了还是对方改变了?这段时间里,你俩做了些什么去增加对对方的了解,或事实上是减少了对对方的了解?”人总是在不断的改变,如果两人结婚后没做任何事去增加相互了解,而只是“顺其自然”地发展,那么就像两块树叶重叠地落到流水上,假如没有什么力量把他们连结在一起,流水很快便会分开它们。“顺其自然”会给它们多大机会再次重叠?
事实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了解另一个人。连你自己都不完全了解自己,如何能够有入了解你呢?就像广东人吃蛇,上海人吃臭豆腐,他们难以理解对方为什么会喜欢吃这么难以接受的东西。所以,真正相处之道不是“了解”而是给一予对方“空间”。我不了解,但是我接受你是这样的,并且在接受的同时找出能够愉快相处的方式。也许丈夫去吃蛇宴的
时候,太太便找同乡去大吃臭豆腐。
此外,不要相信“顺其自然”的方式能够使两人关系更好。“顺其自然”是任由流水把两人拉远,直到远得无法联系才忽然觉醒。两个人结婚后,需要不断地、刻意地安排时间去维持良好的沟通:把焦点放在讨论和提升两人的关系上面。同时制造一些新的共同爱好和活动,发展出更多促进相互了解的空间。
假如过去没有这样做,如今有“对方不了解自己”的感觉出现,你需要明白:造成今天的局面自己也有责任,最低限度,应该先尝试一下补做过去没有做的部分。
如果回答是:“那个时候对方不了解我,现在也不了解。”这个人就是属于“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的一类了。的确有人是这样的,他们很潇洒地结束一次感情关系,很快又跳进另一次(以为学聪明了、自己明白了),结果很快又失望地结束。这些人会经历好几次痛苦的分手,却仍然没有真正明白问题在哪里。
我有一个辅导个案,就是这样的例子。一位女士,11年里经历了四次痛苦的分手,来找我做辅导。她告诉我她的每次感情经历几乎都是完全一样的:认识了一位感到满意的男士,经过一轮热恋后结婚(其实前两次是结婚,后来两次变得“聪明”了,只是同居,结果仍然一样),新婚或同居后最初一段时间的确很好,但是这段时间不是很久,很快便开始争吵,然后吵得越来越厉害,发展至动武,再发展至丈夫对她暴力对待。她身心的伤害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便与男的分手。分手后的确有一段时一间心如止水,但是不久后又遇到另一个“满意”的男士,又重复上一次的过程,前后四次都差不多是同样的故事。
这位女士问我:“李先生,是否我的命注定是这样的?”当然,她来找我做辅导显示出她希望不是命运注定,希望有所不同,以后的人生里可以有幸福快乐的感情关系。她只有35岁,外貌不错,未来的岁月是有很多机会的。我注意到她四次的分手过程如此相似,同时每段感情关系的时间都比上一段的短,我便询问她成长过程的一些资料,很快便找出原因。
她的家庭促使她形成了一些价值观和标准,这些价值观和标准操控了她的感情生活。她出生在一个中等家庭,父亲外表颇为英俊,个性活泼、健壮、性急,说话风趣,对人亲切、爽朗,慷慨好客。她小时候家里总是有一班客人,围绕着她父亲听他说话谈笑、高谈阔论。她的母亲也是父亲的崇拜者,很满足于父亲总是众人中间的明星。这位女士有数个兄弟姐妹,父亲总是把时间放在朋友身上,很少与孩子一起,而每个孩子都很想得到父亲的注意,便各出奇招去争取。这位女士用的方法是故意去做一些父亲不喜欢的事,父亲见到了就叱责她,她心中便认为已经赢得父亲的注意,很是得意。她重复用这个方式去满足内心对父爱的渴求,终于把父亲激怒了而打她。在她感到伤痛哭泣的时候,母亲便安慰她,告诉她父亲是怎样的好,这样打她也是为了她好的。当她情绪平复后又想争取父亲的注意力,便不由自主地再去做一些会激怒父亲的事,终于又再一次挨打。长大后她在自己的感情生活里,总是在无意之中重复孩童时的行为模式。
这位女士明白这个道理后,再加上我引导她运用一些NLP的技巧,她对恋爱有了不同的态度。六个月后她再陷蜜月中,她给我电话说她很开心,肯定这次会不同了。
所以,不要以为上次因为对方不好而要分手,下次自然便会更好,或者“希望”会碰上一个理想的新对象。没有在上一次经验里学习,明白自己需要有些怎样的不同,下次只会重蹈覆辙。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只知道责怪别人,或者埋怨自己的运气、命运不好,而不懂得从过去的经历中获得一些经验。
两个人的确有可能因为不能在一起生活而要分手。我的建议是既然决定要分手,自己亦有责任,无需再指责对方。通过平心静气的交谈帮助双方找出问题所在,对方的话能够让自己看清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哪里。如此,给对方真诚的意见,也许可能挽回这次婚姻。
就算不能挽回婚姻,以如此方式分手后可以仍是好朋友,两人都可以有新的机会。有了孩子而离婚的父母,用这个方式分手,能把对孩子的伤害做到最小。所以,我说:不要因为误会而分手,而应该是因为了解(无法在一起的原因)才分手。

“意见不合”
一份准备拥有一生的感情关系值得你花多少心血去维持和改善?一个你准备陪伴一生的人值得你花多少时间去了解和沟通?这些问题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花足够的心思去了解伴侣,改善与伴侣的关系,却只知道在与伴侣关系恶化的时候投诉两人“意见不合”。没有做该做的事而只在抱怨对方不适合自己,就像沙滩上玩耍的孩子:不断地用沙堆砌塔,然后又不断地摧毁它。这样的人生,到头来只落得一无所有。
为什么结婚时对方那么适合自己,而现在两人却意见不合?从结婚到今天的一段路上你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是该做而没有做的?
有些人认为配偶的性格与喜好应该与自己一致,所谓志趣相投。也有些人说应该找一个刚好填补自己不足的人,即“互补不足”。若看法不一致就是“意见不合”,世上哪还会有“互补不足”的情况?那些与配偶做到互补不足的人,怎么没有“意见不合”呢?
事实就是任何两个人之间必有一致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同的地方。一致的地方使两人感到对方的支持;而两人不同的地方,却能使双方共同学习和成长。因此,两人“不合”的“意见”,可以成为两人的突破与提升,也可以变成两人冲突的理由。问题在于:
(1)两人之间有没有保持足够的沟通;
(2)两人有没有准备放弃一些个人的信念价值,建立更多的共同信念和共同价值?用另一个方式说:他俩有没有准备减低“我”的地位去提升“我们”的地位。
我认识一对夫妻,他们的业余爱好是:男的喜欢研究蝴蝶,女的喜欢看书和写作。婚前说好两人结婚后保持自己的生活空间,去继续自己的兴趣。两年后两人发现感情疏远了,在一起时没有什么话题,他俩注意到这样发展下去,婚姻会出现问题。他们运用恋爱时期便已建立的一个处理模式:有什么问题时两人坐下好好的谈,每人只说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绝不批评或要求对方什么(不说“希望对方怎样”的话),然后双方说出自己可以针对对方的需要和愿望做些什么。经过三次谈话之后,两人做出决定:帮助对方发展他/她的兴趣。一年后,两人的感情关系比婚前更好。只要有空闲的周末,不是太太跟丈夫去郊外捕捉蝴蝶,便是丈夫为太太写的东西做评稿人。太太发展出远足游山的兴趣,而丈夫也培养出对文学的爱好,两人都感到因为愿意支持对方而使自己的生活也提升、扩展了。
另外一个思考的方向是:某件事情的“意见不合”,与一份伴随自己一生的感情关系相比,哪样较重要?这需要自己做决定。人生其实是不断地做取舍决定的过程。自己决定、自己承担后果。
有很多时候,做事情与发展两人的关系可以兼得,不要老是想着放弃哪一边,试试想一下怎样做可以两全其美,或许能够找到突破。
也有很多时候,两人的冲突只存在“规则”的层面,即目标其实是一样,但达到目标的方式则坚持要依自己定出的规则。若两人愿意暂时放下自己的坚持而给对方一些时间、听听对方语言背后的信念和价值观,互相了解对方看法里自己可以接受的、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便有可能找到一致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过程里,两人试试诚心地看看对方意见里面好的地方,和自己意见未尽善之处,当两人都能这样做时,共识便会很容易出现。

“有了第三者的出现”
小时候看电影(1950一1960年的粤语片),每有第三者出现通常都是女的,而众人都称呼她为“狐狸精”。奇怪的是,我记得的那些“狐狸精”都是楚楚可怜的弱小善良的女人,而那个太太却总是凶神恶刹,臃肿难看,加上态度不好,行为泼辣,得不到观众的好感。在现实生活中,我却知道有不少的第三者往往不如那个太太!电影中“不忠”的丈夫,似乎总是追求美貌。在实际的情况里当然有这样的事,但是也有很多个案,光凭外表旁人无法明白为什么那个丈夫会垂青那个“第三者”。
我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的第三者都是无辜的!必然先是夫妻两人的关系破裂了,第三者才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太太摆平了一个第三者,也会有另一个出现。
造成“第三者”问题的原因有三种。第一种是个人成长的间题,第二种是父母溺受的问题,第三种是两人之间的问题。
个人成长的问题。未曾充分成长的人是不适宜结婚的,这点很多人都懂得说,可是内在的意思却不是很明白。适宜结婚的人必须身、心都具备足够的、良好的能力。生理上的能力有了,能够生孩子,经济上也可以独立生活,于是结婚。但是如果心理的能力欠缺,而又生了孩子,孩子会活得辛苦、他们自己辛苦、身边的人也辛苦。世人长期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其实几乎所有的婚姻问题都是由于心理能力不足造成,就算生理向题也往往只是由心理问题所引起。
所有的人在孩童时代,都必须在父母眷爱之下成长,成长就是有能力建立和照顾自己的人生。可惜的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些有形或无形的规则,这些规则可能完全不管实际的情况,而只是武断地去决定一个人是否“成长”。例如,18岁是成年,或者出外工作了便算成年。考虑孩子结婚的问题时,多数只考虑孩子的经济能力。
一个成年之前没有在心理上充分成长的人,成年之后仍需要继续成长。这样的人潜意识中有一个信念,就是成长必须在父母的眷顾之下,于是他就会在婚恋时去找寻“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会把婚恋对象当做自己的妈妈,这样,他的婚姻就永远不会成功。他失望了,便去找另一个对象做他的妈妈。很多婚前很好、婚后很差的丈夫,都有这样的问题。
没有成长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特点,就是无须跟从一般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法则,例如公平合理。孩子可以说了不算数、输了还要拿奖、不负责任、不守承诺。事情只做一半,有妈妈来善后;拿了东西就走,有爸爸来付钱。对妈妈有一份“妈妈是我的!”的独拥心态,妒忌别人来分享母亲(容易吃酷、不想伴侣与异性谈话、担心伴侣被人抢走等);妈妈总是应该无微不至、任劳任怨的(总是报怨伴侣对自己不够好、老是要求对方为自己做得更多)。
孩子对父亲的感觉是,父亲是力量的来源,孩子老是想证明自己有力量(经常换伴侣、男的喜欢追求不易追到的对象、女的喜欢给男朋友难题),包括做了坏事而没有被发现(新婚期间仍在与其他异性胡混、青少年喜欢“出位”、挑战法律等)、证明自己比爸爸更棒,不需要父亲(不断批评伴侣或身边的人,例如上级或朋友)。无论怎样,他的内心深处不能没有父母,他不断地找寻父母,当发现对象无法担任父母的角色时便放弃,再继续找寻下去(多次离婚或婚后不断地抱怨)。他的配偶,无论怎样尝试,都不能做到他父母的工作,只会累死了却仍然受他指责。这些,都是没有充分在心理上成长的行为表现。
这样重复没有效果的找寻与分手,这个人会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和失望,除非他明白了失败的原因,做出一些真正帮助自己成长的事。一些帮助心理成长的课程,例如萨提亚(Virginia Satir)个性扩展课程,NLP针对“身份”及“信念系统”上提升的课程等,都能帮助这样的人有真正的成长。找不到这类课程,很多感到困扰的人,会企图找心理辅导解决问题。如果辅导师不明白上述的道理,而只是用例如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的传统技巧去做处理工作,不会有多大效果。心理分析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但是可能要很长的时间,同时,解决的方法不大明显有效。NLP疗法和家庭系统排列等技巧则会快速产生效果。
2003年5月,我在德国的国际家庭系统排列大会中主持一个工作坊,一位女士找我处理她与男友的问题。她男友的表现就像一个孩子般,老是抱怨和制造麻烦出来,分手了又回来。她也很明白男友的问题,就是放不下她的男友。我对她说:“你做他的母亲,永远不会成功,你俩这样生活在一起,两人都会感到很痛苦。这样地坚持下去你实在是妨碍了他的成长,因为他会错误地以为你能够做他的母亲。在两个人的关系中,的确有些时候其中一个人会走得快一点。走得快的一个可以拉另外一个一把,但是另外的一个还得自己走路。如果另外的一个完全不走路,那么如果两人要继续在一起就只得把他背起走路。这样不对,因为这样你俩绝对不能建立幸福快乐的关系。你的幸福快乐,可以跟这个人一起取得,也可以跟另外一个人一起而取得,更可以自己一个人生活而取得。人生总有很多选择,你可以尝试拉他,但是当你发现他完全不愿走路而要求你把他背起的时候,你必须自己决定这是否是你愿意拥有的感情关系。
第二种是父母溺爱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伯特? 海灵格(Bert Hellinger)的著作Love’s Hidden Symmetry(中文版《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O3)一书中有清晰的解说。一个被父亲溺爱的女儿,习惯了父亲的宠爱迁就,当她成长后发展自己的感情关系的时候,她不会尊重男人,特别是她的男朋友。她会要求男朋友做出如她父亲般的迁就,两人便不能发展出一份平衡的、充分成长的关系。她会失望地看到对方终于因为受不了而放弃她,或者不愿放弃而欺骗她。
一个在母亲溺爱下成长的男孩亦同样。他习惯了母亲的照顾迁就,当他有了女朋友后仍会对其女友提出同样的要求。她对女人也不会有充分的尊重。他也因此不容易建立满意的感情关系。
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在女儿10岁一12岁的时候,应该把她交回母亲的照顾之下,即是培养出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受到母亲的影响会和谐良好她成长后便对男人有足够的尊重,与男人的相处亦感情生活也可以满意愉快。同样理由在男孩11岁一12岁的时候,应该让他发展出与父亲的亲密关系让父亲引导他产生对女人的正确态度。
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往往使男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父亲的接触很少,父亲能亲自给孩子的正面影响严重不足。因此,中国人的社会里,男人普遍地对女人的尊重不足,男人对伴侣的不忠也有很高的比例。在这些情况下,很多婚姻都名存实亡。
第三种是两人之间的问题。当两个人都以为结了婚同住一起,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那么,他们婚后就会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但现实生活往往事与愿违,两人同住总是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出现,而两人之间又没有处理问题和解决冲突的机制,关系便开始紧张。如果两人多少都有不愿低头的心态,再加上中国人对情绪的普遍错误概念(不愿谈感受而只说道理、要求对方不要带情绪回家等),那么当任何一方怀着困扰情绪而碰到一个愿意聆听的对象,或者表示关心的异性,此时便为第三者的出场亮了绿灯。
一些怀有“托付心态”的女士。她们真的以为结婚是“找到了一个归宿”,男的会遵守誓言,照顾她们一生。说老实话,绝大部分的男士在结婚时是有诚意想这样做的,只是,做到一生与共,必须两个人都做些事才能成功。如果女方在结婚后把自己的生活都交给丈夫照顾,那么,结婚前丈夫看到妻子拥有的优点不是消失了便是打了折扣,妻子不好的地方又在婚后同住的环境里逐一浮现出来,此消彼长之下,再加上生活压力、情绪冲突、两人不懂化解紧张关系等,只要有机会出现,很容易便有第三者了。犯罪学有一句名言:“犯罪的出现,只是一分动机,九十九分机会”,
。不想见到有第三者出现,就需要坚持做提升两人沟通和关系的事情,使得那一分的动机不会出现。
在恋爱时男的总是说“我给你一生的快乐”;结婚时的誓言总是男的说“我会照顾你一世”。带有托付心态的女士,既然理直气壮地认为丈夫有责任照顾她们一生,当丈夫有第三者时,当然认定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了。所以,每当丈夫有了第三者,做妻子的总是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表现得无辜可怜。其实,只要是两个人的事,两个人都必然有同等的责任:不是做了不该做的事就是没有做该做的事,让两人关系出现了缺口,第三者才可以走进来。
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女方出现第三者的情况比较少,但是其原因亦如上述一样。中国的男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教育要多说道理、少理会感觉,对事情给白己的感受搞不清楚。男孩子更被教导要勇敢、像男子汉、“男儿流血不流泪”,所以往往忽视自已与他人的内心感受,更不愿意讨论内心感受。女子在心情不快时可以哭,哭引起别人的注意,去问候她。男子则有心事不愿说、不懂得说、困在心里,外表还装做没事。这样的丈夫“不懂温柔、粗心大意”,也许婚前还会学学别人买束花给心上人,婚后就忙于工作(或任何其他事)而忘记了妻子的需要。说得难听一点,就像想尽办法去捕捉一只小鸟,捉到了就把它放在笼子里面,只知给它吃喝,就不再理睬它了。碰_丘一个需要更多温柔关怀的太太,而生活中又有了愿意给她关怀的男人,便为第三者的出场亮了绿灯。
在大多数“有了第三者”的情况里,若两人明白到双方都有责任,同时两人都仍然深爱对方,经过坦诚的讨论,加上愿意改变沟通及相处的模式的态度,采取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婚姻有挽回的可能。
这里说的是两人都承认有责任,夕昏姻才可以挽救。若一方摆出的态度是“我没有错,但我愿意原谅你”,则挽救无效。因原谅者往往比被原谅者有一个超越的地位,这就破坏了两人之间平等的身份。用这个态度处理一段“有第三者”的婚姻,原谅者地位永远高于对方,这就使被原谅者对于做错了事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被原谅者必须抱着一份内疚去维持这份关系,两人之间无法建立一个平等的相对位置,被原谅者迟早会再犯或出现其他问题而使这段婚姻终结。
如果一方坚持“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段婚姻也不能挽救,怎样做也只是延迟终结的出现而已。

“因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对方”
其实“孩子”与“工作”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虽然不少人的婚姻关系里同时有这两个间题存在:妻子为了孩子而忽略了与丈夫的关系,而丈夫则因为工作太忙疏远了妻子。试试这样想一想:如果他们现在末结婚,而只是在恋爱,你看“孩子”与“工作”的因素会造成什么后果?他俩绝对结不了婚,因为两人没有时间在一起,感情不能再有进展。经过一段时间后若情况仍没有改善,这段感情关系便会结束。
由此可见,很多夫妻对一纸婚书有很错误的理解。他们也许以为这张纸有些神奇力量,会把两夫妻的感情自动维持和增进。或者这张纸会代他们解决欠缺沟通、没有共同兴趣、缺乏协调和合作的问题。不,婚姻证书只是一张纸,它的存在价值只是让他俩有个合法地位,让其他人知道他俩是夫妻而已。这张纸对他们两个,尤其是对他俩的感情关系,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如果他俩不做点事去显出两人都在乎这份感情关系,婚前婚后都是同样的失败结果。
首先说说“孩子”。很多妻子,有了孩子后便把孩子作为最重要的事,而把与丈夫的关系放淡了。这其实是多了个孩子、少了个丈夫。丈夫那边常常也是一样:多了个孩子,便没有了妻子。或许 第三者因而出现,或许夫妻间的冷漠或争吵发展到无话可说,丈夫提出分手。从小便受到教诲,尽职尽责地做妻子和母亲的女士,就是这样悲惨地让孩子掘了自己婚姻的坟墓。她们会被长辈和大部分的外人赞美和同情,但对她来说,婚姻还是失败,她会带着失望生活,没有快乐的余生。
从家庭系统的原则看,夫妻间的关系比他们跟孩子的关系更为重要。夫妻是一个系统,孩子是后来加入的,因此在这个系统里的地位(重要性)比父母两人的低。孩子成长得好或不好,与父母之间的和谐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说:就算孩子对做妻子的很重要,若妻子没有了与丈夫良好的和谐关系,她的母亲角色不会做得成功。
孩子长大成人后,便会离开父母的系统去建立自己的系统(家庭)。他的心中当然还有父母存在,但是,他自己的家庭,即他的配偶与孩子,会更为重要。这是说,从家庭系统的理论看,新的系统比旧的系统更享有优先权。这也许不完全符合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但却是人类进化发展至今天的实际法则:年幼的一代比年老的更有生存的优先权,这个种族才更有可能延续下去。他的父母,应该维持自己两人的系统,这个才是他俩所属的系统。他们可以保持与孩子的联系,同时保持自己两人的紧密关系。这才是最健康的社会发展情况。(关于这一点,在这一章的“家中的老人使我们的关系紧张”中有更详细的讨论。)
生孩子的计划应该是夫妻两人共同讨论、一致同意的重大决定。无论怎样,有了孩子,养育孩子的责任也应由双方共同承担,不应只由太太一人负责。如果两人尚未有做父母的决心和能力,便不应该生孩子。而既然有了孩子,则两人需共同面对和承担。这样的态度,使孩子的出现让父母的关系更紧密,孩子便无需承担父母因为他而分离的罪过了。如果孩子心里有这种想法,他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心理障碍,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潜能,成功快乐地生活。
因为过分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导致与丈夫不和或离婚的女人,会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丈夫,孩子成长后的婚姻生活不会成功。她会过多批评孩子的女友,与媳妇不和,或者抱怨孩子有老婆就不要妈妈。严重的甚至不让孩子结婚,或者指定孩子该娶的是怎么样的人,而就算孩子听话,她将来仍会对媳妇不满。其实,她心底里已经把儿子当做自己生命里的男人,不容另一个女人与他争夺。
正确的态度是: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占51%,父母与孩子关系的重要性占49%。无论孩子怎么样,应始终坚持夫妻间亲密和谐的关系。父母帮助孩子成长,准备将来有一天会把他/她放走,去建立他们的新系统。在那个时候,夫妻两人的系统还是自己安身和安心的天地。
再说“工作太忙”。工作是人牛重要的一个部分,金钱收入的来源,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人不应没有工作,也不应只有工作而没有了其他人生里重要的东西。在我的书中(香港版《NLP一帮助人生变得更成功快乐的学问》,内地版《重塑心灵》)我介绍过一个“人生十项”的概念和技巧。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事,可以凭性质区分为十个项目:精神、修养、健康、学问、爱情、家庭、朋友、社会、事业、财富。成功快乐的人生,不能在只有其中部分项目高分而其他项目低分的情况下达到。事实上,分数低的项日就是一个人的困扰来源。成功快乐的人生,只有在所有项目都维持在大致相近的分数时获得。社会上有很多人拥有大量财富而没有健康的身体去享受它还有人事业成功但家庭破裂。这样的人不会有真正成功快乐的人生。
成长过程中没有培养出健康心理的人,会有一种“自我价值不足”的表现(请参看上述的NLP书籍),简单地说,就是欠缺自信、自爱和自尊。这样的人,很在乎别人怎样看他,极力向人证明自己有能力,当同辈们已经成家立室,他也必须证明不比他们差,也会追求女孩子,找到一个跟她结婚。这样的婚姻,在意义上只是“人生里必须走的一步,我已经做了我的本份”。一段没有足够情感基础的婚姻,其他很多的事物会吸引丈夫或妻子,他们把注意力、心情和精力放上去,而对夫妻间的感情关系放淡了。这些事物可以是运动(足球)、赌博(赌马、麻将)、群体工作(某些团队组织、社会工作、义工等),也可以是事业经营。不少已婚妇女都是这样发展出白己的小生意;很多事业成功的男人,细心分析他们的成功过程,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轨迹。所以,“工作太忙”的借口背后,也许只是借工作逃避无趣的家庭生活。
包办婚姻也可以有美满成功的夫妻。重要的不是开始(原来)怎样,而是以后要怎样。放下过去的一切不快,坐下好好地谈,找出欣赏对方的地方,明了对方的愿望和自己可以怎样去配合。只要两人愿意,一定有好办法。如果不是包办婚姻,那么就更容易了。回忆恋爱与结婚时候两人互相欣赏的地方,重新把那时的行为模式放在今天,再凭沟通共同创造新的共同嗜好,共同探索,问题便可以解决。

“移民或工作使我们两地分隔”
我在广州做咨询时,有一对年轻人来找我谈。男女双方都有工作,新婚不久,男士有新的事业机会,条件很有吸引力,但是工作地点在北京,女士满意现有的工作,不愿放弃。他们问我该怎么办。我用说笑的口吻对男士说:“怎么?这么快就想换一个老婆啦?”
我不会替任何人做他们自己人生里的决定。人生是一条需要不断做出选择的路,每个人自己决定、自己承担后果。一个人的确有权把事业放在婚姻之上,也可以为婚姻而牺牲事业,这不是我该管的事。只要那个人因为自己的决定而使人生中不断地有更多成功快乐,谁都没有资格去批评他。
对于那两位年轻人,我只会引导他们找到新的角度去看他们自己的问题。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里,把事业和婚姻放在一个什么位置,哪个高一点。在结婚之前,若有很吸引人的事业机会出现,他们会考虑结束恋爱关系去接受那个机会吗?如果男的真的接受这次机会,搬去北京工作,每两三个月两人才可以见面三四天,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两人的关系会变得怎样了?有些什么方法可以做到两者兼得?如果男的放弃这个机会去维持两人在一起,会有什么出现?未来会有其他机会吗?如果女的放弃现有的工作,跟随男的搬去北京,在那里找份新的工作,他们会有怎样的生活?有什么机会?我提每一个问题时都要他俩想像相关的情景和感受。很快他们自己便做出决定:放弃这个去北京的机会,三两年内只考虑无需两人分开的事业机会。不出三个月,那位男士给我打电话,说刚接受了一份在黄埔地区上班的新工作,条件和前途比北京的那份还要好。太太因为上次他为了两人不分开而放弃北京的机会,对他更好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1)事业与婚姻之间的比较,是每个人有权和有责任决定的事。自己需要清楚内心对这两事件的定位。
(2)旁观者可以给你的,只是参考意见,并没有顾及很多其他重要因素。例如:一般人在结婚时内心的意愿是终生厮守的,比较起来,很少人在上班时间会有“在这里过一生”的念头。事实上,两人感情关系的好坏(这决定了能否终生厮守),有一半的控制权在自己的手里;但是一个工作环境能否让他在那里度过一生的决定因素,并不完全掌握在你的手里。用一件短期的东西去交换一件长期,甚至终生的东西,只有前者具有极大的价值时才值得考虑。因此,每当有为工作而牺牲夫妻间感情关系的情况出现时,你差不多可以肯定那份感情关系已经亮了红灯很久,那个工作机会只是让两人较平和地分手的出路而已。
(3)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是表面看到的这么好。很多的所谓“机会”只不过是憧憬,有可能身在其中才发觉事与愿违。这种情况在工作环境里最易出现,例如新工作机会很有吸引力,但是上班后才发现上司与自己合不来、对自己的要求不合理、企业文化中有些不能接受的地方,或者企业的经营策略有问题等。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潜伏危机,只是在决定是否接受时需要问问自己:如果新的机会真的有之前看不到的潜伏问题,以致自已必须离
开,自己有什么后路?
(4)新的方向虽是明亮,但一可能会有隐藏的问题;旧的路途虽然不够吸引,但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上述的例子,绝对不是鱼与熊掌的选择。只要两人认为维持感情关系最重要,必须坚持,并且是唯一要坚持的事,他俩可以有很多选择。我就知道一个个案,太太有去国外工作的机会,丈夫辞去工作与太太一同出国,在国外的三年里丈夫念大学取得了一个学位。两人回国后丈夫马上找到工作,薪金是出国前的三倍。
如果开始时说的例子里的年轻夫妇决定过“牛郎织女”的生活,一个在广州、一个在北京,几个月才能见一次面,.我会担心他俩的感情难以维持很久:结果不是其中一个会失去工作,就是两人的感情关系终结。既然可以这样的分开,又何需结婚?既然决定结婚,又怎可以让工作或其他什么事,使两人分开?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之前,很多香港人对“一国两制”的落实没有多大信心,纷纷办移民离开。现在,很多这样的人都“回流”返回香港了,但是他们不愿意放弃外国的居留权或护照,所以,有很多两地分隔的家庭出现。香港称这些人为“太空人”。就是丈夫在香港工作,太太与孩子住在国外。
今天的中国,也有很多人想移民去外国。有些人似乎为了这个目的不
惜牺牲一切。以读书为借口、假结婚,甚至偷渡。其中有不少是放弃了伴侣、中断了感情关系,甚至不顾自己幼小的孩子而离开,结果往往失望后悔的多。
我遇到不少的香港个案,其中几乎每一个都因为这次移民而产生或大或小的问题。
先说老人家,即移民案主的父母。有些老人家,不愿改变与子女一同生活的多年习惯,跟随子女移民。到了新的地方,很快便感到不习惯、不舒服、不开心:以前的朋友全部没有了、找不到人聊天、家人没有时间陪他、自己不懂外文、哪儿都去不了、整天呆在家里。心情烦燥,心里多了抱怨,很快便出现了与家人的紧张关系,日子过得很辛苦,很容易病倒,更感到孤单寂寞。也有些老人家,担心上述的问题,选择不跟随子女移民。子女走后,生活孤寂,老是思念回忆,心情不好,也是很快便生出病来。
决定移民的夫妇,往往是放弃香港待遇优厚的工作而离开,到了那边,发现无法找到相近性质的工作,薪酬更是远远不及香港。外语不够好的,更是难以找到工作。所谓“人生路不熟”,法律条例、生活习惯、居住环境等,都需要重新学习、重新适应。有点资金的人,很快也发现做生意、投资的机会,都远远不及香港和内地。钱花光了,或者事业工作太不如意,又看到香港的情况安定,所担心的不稳变乱都没有发生,便想到返回香港工作。绝大多数的移民都不甘心全家放弃移民的身份回港,所以只有丈夫返回香港找工作,太太与孩子留在国外,以为这样做最聪明了,保留了一条后路。
这样身居两地,只靠电话联系,很快两人便感到寂寞难耐。无奈、埋怨、惆怅、懊悔的心情,造成失眠、情绪不好、暴燥、忧郁,严重的便发展出神经衰弱等心理和生理的疾病。第三者也很容易乘虚而入。移民中出现的有“第三者”个案里,太太出现的并不少于丈夫。
移民案主的孩子最可怜。其实所有的婚姻问题,孩子们最容易受伤害,亦是最无辜的。可笑的是,绝大部分的移民夫妻,当初决定移民的第一理由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有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婚姻都不保了,孩子的末来怎会好?结果竟是行为与动机的相反,不是很具讽刺意义吗?就算父母婚姻没有出现问题,孩子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万事从新适应,如果孩子本来便已经很灵活、适应能力强、学习能力好、学业和外语已经不错,他或许会多些机会在移民后安定下来;如果孩子的上述能力不足,他会适应得很吃力。再加上长期与父亲分开,没有父亲帮助,他在学习、交友及心理成长上都容易出现问题。如果父母的感情关系真的出现问题,他便蒙受很大的、无法消除的伤害了。除了一般因父母不和或分手而产生的伤害外,还有一点很严重的:孩子知道父母决定移民的动机是“为了孩子好”,如今父母的关系变坏,孩子会责怪自己,把白己当做父母关系变坏的原因。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心理伤害。
以为移民真的可以“带给孩子更好未来”的人应该三思。移民首先带给孩子,以及所有家人的是挑战、压力、仿徨及困难。夫妻间的关系也面临着巨大考验。对孩子来说,父母亲是家庭里最重要的力量支柱,这个支柱破坏了,孩子不会有力量成长。
决定要因移民而与配偶及孩子长期分开的人,实际上是准备放弃配偶与孩子,这一块定将会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愿意这样移民的人其实不应该结婚。
没有什么重大的环境变故而想移民的,这些人都是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的人,他们以为换一个新的环境,自己可以重新来过。但是,他的问题其实与环境无关,而是自己内心不能接受自己,基本的原因往往是他们不能接受白己的父母。
最后,在自己最熟悉、优势条件最多最强的环境中不能成功的人,怎会在陌生、条件少得多、人生路不熟的地方成功?尤其是在整个世界都认为中国有最多机会的今天,又为何与众人背道而驰呢?

“家中的老人使我们关系紧张”
这个可能是中国人的婚姻间题里最为棘手的一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强调我们应充分地尊敬老人家,尤其是父母及祖父母。在过去的中国,很多家庭都有这些现象:除非老人家自动放弃权力,否则就算老人已经老到不能主事,但仍然是一家之主。这个现象,上至官庭,下及农家,无一例外。传统的父母一手包办了子女的婚姻大事,决定他们的配偶是谁。当公婆不满意媳妇时,这个女子便注定要有悲惨的命运。如果家底厚,而父亲早逝,一些个性强的母亲甚至会操纵儿子的一生。很多老电影、电视剧里
都有这样的故事,我也无需举例了。
中国传统思想崇尚大家庭模式,一家数代几十口人聚居一起,以家中辈份最高的人为一家之主,家庭中其他人有很大的操纵权力。这种模式,其实并不符合人类,以至生物的进化程序。在21世纪的今大,现实中的很多条件也无法支持这种模式。
家庭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认为,更正确、给家庭系统中的人更人机会愉快生活的模式是:当时间到了,父母让孩子离开家庭去建立自己的家庭系统。如果老人家选择与孩子同住,老人家需接受由孩子担任一家之主。这样,孩子可以继续在很多事情上表示对老人家的尊重,但是在家庭成员如何相处及互动的行为模式上,做决定的人是孩子。
每一代人在自己最强壮的一段时间里建立家庭,生孩子,抚养孩子。当孩子踏入自己人生最强壮的阶段,便应离开父母亲的家庭系统去建立自己的系统。孩子也应该优先地照顾自己的家庭系统,因为在旧的系统里,父亲在照顾系统里的人;而在新的系统里,是做丈夫的照顾其他人。所有的生物都是以这个模式把生命流传下去,而且只有这样,一个生物种族才可以进化得更成功。如果让种族中不是最强壮的一个成员负责维持整个系统,这个种族就会有毁灭的危险。
封建社会及家庭模式,重视男性而轻视女性,女性在家庭中通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千百年来,当婚姻不愉快时,做妻子的只能把希望和感情寄托在孩子身上。没有机会做“贤妻”便只好做“良母”了。在这个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子,得不到父亲足够的影响,而过分地沉浸在母亲的影响之下,成年后对女性不能培养出一份尊重态度,他的妻子便有很大可能重复婆婆的命运。而男孩子对母亲也通常会保持一个迁就听从的态度,这当然会为他的婚姻埋下隐患。
这个母亲,已经把儿子当做生命里最重要的男人。虽然意识上知道儿子要成家立室,但是内心深处不愿放弃儿子给另一个女人。如果与儿子、儿媳同住一起,那位媳妇不会有好日子过。
父亲亦一样制造压力给儿子的家庭。父亲习惯了在自己的环境中做中心人物,不会甘愿把领导的权力下放。做媳妇的会感到不知该听谁的话:丈夫、公公或婆婆,就像同时要服侍三个主人的仆人一样辛苦,尤其是三个主人的意见还不一致。试想想,这样环境下,一段婚姻关系如何能滋润发展?对妻子来说,婚姻生活只会是不断地忍受委屈;而对丈夫来说,婚姻关系也只不过是不断的无奈及无力感。
妻子那边的父母也是一样。如果男的结婚后与妻子的父母同住,类似上述的问题也会产生,做丈夫的不能充分地发挥一家之主的力量,除非老人家懂得让年轻一代掌权。有些妻子,虽然结婚后与丈夫居住,但是经常返回娘家,积极地参与娘家的生活。这是还没有充分成长,还没有脱离父母的表现。她的婚姻关系,很快便会出现问题。
如果还没有充分成长,没有准备好离开父母的系统去建立自己的系统,请不要做结婚的决定,待自己内心把这件事搞清楚之后再结婚。不然的话,只会扼杀了一份珍贵的感情关系和一个可能是很好的婚姻对象。
如果你现在已经结了婚,亦正在与老人家同住,你的婚姻关系已经因此而处于紧张状态,你会怎样去解决?针对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即食面”式的解决方案(即一次便解决问题)。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你:老人家的性格和沟通能力、你与配偶的关系状况、沟通方式、对事情的看法、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等。以下是一些建议。
如果老人家健康状况良好、性格开朗,能够好好地与子女进行沟通,而你的经济状况允许,最好是和老人家分开居住。如果两个老人家都健在,这个方法便是最好的解决。他们可以就住在隔壁或者楼上,每周里你们都过去吃两三顿饭,他们也过来吃一两顿饭。一个住所,便是一个系统,每个系统都需要一个领袖、户主。每个系统都有一些与别的系统不同的事情和规则,系统内的人需要遵守,系统外的人需要尊重。
如果老人家只有一位,怕孤独,或者年龄大了,健康欠佳,也许养老院是一个对大家都好的安排。特别是在养老院,老人家有很多容易沟通的人作伴,反而在家.里没有人有时间与他聊天。在一些还是十分保守的家庭里,认为这个安排是不要老人了。但在西方国家,把老人家送去养老院已经是很普通及平常的事,而且被看做是照顾老人家的最好的安排,因为在西方国家,请佣人的高额费用是很难负担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养老院在中国会慢慢被接受和普及开来。
如果你不能接受老人家搬出家的方案,你可以考虑采用以下的方法改善与老人的关系:
?寻找与老人家相同的信念、规则,并在谈话中给予充分地认同。
?对于一些你不能接受的,尤其是涉及个人事情的一些规则,你轻描淡写地维持你的做法,即是低调地做,决不否认隐瞒,但不要在谈话中提起。被问到时,只是自然、轻松地承认,决不说谎去掩饰。
?若你实在不能接受老人家的某些做法,可以先想出两三个替代方案,再找一个老人家心情愉快的时候与他谈谈,让他选择一个其他做法。
?如果是老人家的一些态度使你感到难以接受,就在老人家态度产生时尽量躲开。不可避免要面临时可以运用一些NLP技巧去减低或消除不快的感觉,例如“抽离法”、“避弹衣法”、“换框法”等。(请看我的书《情绪舒导学》,内地版《NLP简快心理疗法》)
?保持一定的单独与配偶在一起的时间,若家中无此可能,可以制造机会在外面独处,例如周末看电影、两人去外地旅行等,以维持两人的感情关系。
?不要把配偶的父母给你的不快发泄在你的配偶身上,这样只会使他感到无力与无奈,如果不断发生这样的事情,他终于会感到烦躁而在心里开小差。说到底,两个人都不能放弃父母,千百年的传统使我们受不了这样的一份罪恶感。.事情不是他的错,问题来自另外一个人或一些人。
?建立个人的空间,让自己有逃避和透气的机会。最好是培养一些对身体健康有帮助的爱好活动,例如,瑜伽、冥想、参加心灵提升、心理辅导技巧课程等;或是做运动、欣赏音乐、歌唱和玩乐器、粘土制作、绘画、诗词欣赏等。
?在减少与老人家发生冲突的机会的同时,你必须增加一些能与配偶和老人家一起从事的活动,这样能发出明确讯息表明你不是逃跑离去,而只是改变方式而已。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你对所有不能接受的话或身体语言,表现出似乎是“看不见、听不到”的反应。只要有你能接受的反应出现,便积极地做出回应。
?如果可能,隔出属于老人家自己的天地,彼此拥有更独立的空间。
?决不说投诉抱怨的话。
上述所有的方法,在实施之前,要清楚和坦白地告诉你的配偶。问问他/她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若有,而且是你可以接受的,先按配偶的建议去做。如果有效果便继续下去,并且扩展;如没有效果,或者配偶没有更好的建议,你便实施上述的方法。
若改善后的情况你仍然不能接受,你应该认真、坦诚地与配偶谈一次。不然的话,两人的感情关系会走下坡路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本站所有书籍来自会员自由发布,本站只负责整理,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违规等行为请联系我们。